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娜塔莎之舞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
……
[ 展开全部 ]
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 收起 ]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定价:139
ISBN:722010669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麦兜史努比
2019-01-04 20:17:41 摘录
布尔什维克念兹在兹的就是要创造一种新人类。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相信人类的天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可以用一场针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加以改变。列宁深受生理学家伊凡·谢切诺夫思想的影响,后者认为大脑是一部会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机电设备。谢切诺夫的唯物主义思想启发了I. P. 巴甫洛夫对大脑条件反射的研究(尤其是狗的大脑)。虽然巴甫洛夫以反苏维埃的观点知名,苏联政府还是对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这就是科学与社会主义的交汇处。列宁称巴甫洛夫的研究“对我们的革命有极大的重要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9-01-04 20:13:59 摘录
就像所有伟大的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感到成为祖国“记忆的声音”是一种道德义务。但是她的责任感超越了民族立场,作为一个基督徒,她有着留在俄国与人民共同经受苦难命运的感情冲动。和很多她那一代的诗人一样,她将苦难命运视为对原罪的惩罚,相信她是受召来用吟诵诗歌救赎俄国的过犯(或罪)。阿赫玛托娃是一位有救赎情怀的诗人。楚科夫斯基说她是“最后一位伟大的东正教诗人”。为俄国的苦难而牺牲的主题贯穿她的著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9-01-04 20:11:38 摘录
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场反对一切特权的战争,但是要论俄国革命实际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作用——半文盲的大众对他的著作所知甚少——要远小于平等主义的习俗和农民对乌托邦的呼唤。早在马克思写下这些理念之前,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就贯穿着它们:多余的财富是不道德的,所有财产都是偷窃得来,以及体力劳动是价值唯一真正的来源。在俄国农民的头脑中有着基督教尚贫的美德观念,而布尔什维克给自己的报纸起名为“贫农报”正是机智地利用了这个事实。这种对真理(pravda),对真相与正义的追求,赋予了这场革命在大众认知中半宗教的地位:对私有财产的宣战是通往地上天国的炼狱之路。
通过给这场革命披上制度形式的外衣,布尔什维克得以调动广大贫民身上极为强大的革命力量。这些贫民是很乐于看到富人和强者被毁灭的,不管这是否会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他们允许赤卫军和其他自封的武装工人团体劫掠“富人”的住所、没收其财产。他们把有闲阶级驱赶去做诸如扫雪和扫垃圾这样的工作。阿赫玛托娃被迫清理喷泉宫周围的街道。房屋委员会(一般由前守门人和家仆组成)接到命令,将城里的穷人迁入之前特权精英的住所中。喷泉宫等宫殿被分隔成了公寓单元。在夺取政权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就发起了一场群众运动,鼓励工人和农民向革命法院和当地的契卡(Cheka),也就是政治警察告发自己的邻居。几乎任何事情都能被认为是“反革命”——隐藏财产、上工迟到、醉酒或流氓行为,于是监狱不久便人满为患。大多数在布尔什维克政权早期被契卡逮捕的人都是被邻居告发,而且经常是公报私仇。在群众运动的气氛中,没有任何私人空间不被触及。人们生活在不断的审查中,一直被房屋委员会监视,还要随时为被捕担惊受怕。这可不是抒情诗的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麦兜史努比
2019-01-04 20:10:25 摘录
二月革命扫除的不仅仅是俄国君主制,更是一整个文明。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等自由主义者和温和社会主义者建立了临时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直领导着国家,之后选举产生了立宪会议。他们都假定革命能够被限制在政治领域之内。但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权力机构及权威都土崩瓦解——教会、法律、领地上的乡绅、军队里的军官、下对上的尊重和服从——全国唯一真正的权力都转移到地方工农兵革命委员会(也就是苏维埃)的手中。正是以它的名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10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无产阶级专政。他们通过结束战争、割地赔款并与德国达成和议来巩固政权。《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于1918年3月签署,波兰、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大部在德国保护下取得名义上的独立,俄国于是损失了帝制时代三分之一的耕地和超过一半的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力量被削减到仅与17世纪俄罗斯相当的程度。利用沙皇军队的残部,布尔什维克建起了红军,在1918—1921年的内战中与白军(保皇党、民主派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者的大杂烩)和支持白军的外国干涉军(来自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和其他10多个欧洲国家)作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导读 “娜塔莎起舞”与俄罗斯文化之婆娑丽影(张建华)
地图
导言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二章 1812年的孩子
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
第四章 与农民结合
第五章 寻找俄罗斯灵魂
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第八章 俄罗斯在海外
注释
术语表
大事年表
致谢
版权许可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导读 “娜塔莎起舞”与俄罗斯文化之婆娑丽影(张建华)
地图
导言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二章 1812年的孩子
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
第四章 与农民结合
第五章 寻找俄罗斯灵魂
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第八章 俄罗斯在海外
注释
术语表
大事年表
致谢
版权许可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导读 “娜塔莎起舞”与俄罗斯文化之婆娑丽影(张建华)
地图
导言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二章 1812年的孩子
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
第四章 与农民结合
第五章 寻找俄罗斯灵魂
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第八章 俄罗斯在海外
注释
术语表
大事年表
致谢
版权许可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通过给这场革命披上制度形式的外衣,布尔什维克得以调动广大贫民身上极为强大的革命力量。这些贫民是很乐于看到富人和强者被毁灭的,不管这是否会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他们允许赤卫军和其他自封的武装工人团体劫掠“富人”的住所、没收其财产。他们把有闲阶级驱赶去做诸如扫雪和扫垃圾这样的工作。阿赫玛托娃被迫清理喷泉宫周围的街道。房屋委员会(一般由前守门人和家仆组成)接到命令,将城里的穷人迁入之前特权精英的住所中。喷泉宫等宫殿被分隔成了公寓单元。在夺取政权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就发起了一场群众运动,鼓励工人和农民向革命法院和当地的契卡(Cheka),也就是政治警察告发自己的邻居。几乎任何事情都能被认为是“反革命”——隐藏财产、上工迟到、醉酒或流氓行为,于是监狱不久便人满为患。大多数在布尔什维克政权早期被契卡逮捕的人都是被邻居告发,而且经常是公报私仇。在群众运动的气氛中,没有任何私人空间不被触及。人们生活在不断的审查中,一直被房屋委员会监视,还要随时为被捕担惊受怕。这可不是抒情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