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人生总与痛苦相伴,烦恼总是如影随形: 工作不如意,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内心埋藏
……
[ 展开全部 ]
着一段无法忘却的沉重往事。 因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压力。 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该如何活下去,总觉得不安。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 收起 ]
作者:[日]草薙龙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定价:39.8
ISBN:755941431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YESWZ
2019-06-26 12:31:23 摘录
对于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
最切实的主题是
“承认欲"
—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
据说这是
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
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
体现为
“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
随着成长,
又逐渐演变成
“希望得到表扬”
“希望成为优等生”
“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
承认欲又演变为
“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
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
等上升欲望,
以及
“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
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
承认欲
也可能变成
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
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
根源在于
“希望他人认可自己”
“希望他人关注自己、
喜爱自己、
给自己好评”的
承认欲。
如果这样的欲望
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
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
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
也就是说,
“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
的烦恼源
在于
“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
承认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YESWZ
2019-06-26 12:16:00 摘录
通过索求,
我们有时候
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
但是佛陀的教义
却告诉我们:
“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
这就是人心。”
过多的心灵的反应
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
会认为
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
很无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
“人心永远都在索求”
这个真相以后,
心境就会
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也就是说,
类似
“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
或者
“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
这些不知晓根源的
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
都能得到平复,
我们够清楚地认识到
“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
并且接受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YESWZ
2019-06-26 12:08:14 摘录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
“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
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
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
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
人心永远都在索求,
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
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
就会被不满所驱使,
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
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
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
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
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YESWZ
2019-06-26 11:58:41 摘录
对于人们内心的不满和不足,佛陀是这样说的: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 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
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
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
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
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
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
悦。
⑤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
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
“索求之心”激荡起轮回的洪水
—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各种各样的欲望化作奔流,
让我们的心随之动。
于是人们深陷于无法跨越的欲望的泥沼之中。
—选自《尼波多经·战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第 1 章 佛系烦恼: “反应”之前先“理解”
不是要抛弃烦恼,而是要“理解”烦恼
特别篇 解决问题的“简洁的处方”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第 2 章 佛系思考:不随意“判断”好坏
“不必要的判断”带来痛苦
“不懂装懂”的时候,你觉得很高兴吗?
特别篇 有时候“判断”是一种“剧毒”
“慢”是一种心理疾病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如何树立“真正的自信”
第 3 章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特别篇 为什么无赖汉流下了眼泪?
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第 4 章 佛系处世 :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摆脱出来
远离那些让你烦恼的人
特别篇 为什么总是觉得焦躁不安?
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第 5 章 佛系竞争:以“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竞争可能只是一种无法逃避的现实
竞争中的“第三种选择”
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战胜“五种人生障碍”
摆脱“挫折感”
最终章 佛系人生:抵达“圆满人生”的思考法
找回正确的心态
走上人生的“正道”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对于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
最切实的主题是
“承认欲"
—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
据说这是
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
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
体现为
“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
随着成长,
又逐渐演变成
“希望得到表扬”
“希望成为优等生”
“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
承认欲又演变为
“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
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
等上升欲望,
以及
“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
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
承认欲
也可能变成
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
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
根源在于
“希望他人认可自己”
“希望他人关注自己、
喜爱自己、
给自己好评”的
承认欲。
如果这样的欲望
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
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
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
也就是说,
“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
的烦恼源
在于
“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
承认欲。
我们有时候
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
但是佛陀的教义
却告诉我们:
“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
这就是人心。”
过多的心灵的反应
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
会认为
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
很无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
“人心永远都在索求”
这个真相以后,
心境就会
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也就是说,
类似
“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
或者
“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
这些不知晓根源的
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
都能得到平复,
我们够清楚地认识到
“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
并且接受它。
在佛教世界中,
“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
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
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
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
人心永远都在索求,
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
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
就会被不满所驱使,
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
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
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
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
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 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
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
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
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
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
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
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
悦。
⑤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
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
“索求之心”激荡起轮回的洪水
—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各种各样的欲望化作奔流,
让我们的心随之动。
于是人们深陷于无法跨越的欲望的泥沼之中。
—选自《尼波多经·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