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本书看点】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许子东
  • 出版社: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 定价:69.00
  • ISBN:7542662589
【第一讲】现代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 清风穆竹
    2018-09-11 22:45:45 摘录
    陈独秀支持学生运动,非常大胆,是当时思想界的领袖,可是这位领袖的个人生活把人看呆了。他共有四个太太:其中有一个从来不出面,也搞不清楚真假;最后一个太太姓潘,是比较公开的;最妙的是中间两位太太,一位叫“高大众”,一位叫“高小众”两人是同父异母姐妹,和平共处。据说高大众非常保守,不识字,陈独秀说和她隔了不止一代;而高小众是北京女师大的学生,一个崇拜他的新青年,所以他其实是和小众一起生活的。那时不仅一夫多妻不犯法,社会舆论也开通,他这样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引起多大非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风穆竹
    2018-09-11 22:37:52 摘录
    北大聘蔡元培做校长时,有人劝蔡元培不要去,因为北大以前叫“京师大学堂”,名声不好,很多富二代官二代。那时有一个说法,说北京八大胡同的常客是“两院一堂”。八大胡同就是妓院集中的地方。什么叫“两院一堂”呢?民国初年,有所谓参议院、众议院,就是那些“贪官”,常常光顾八大胡同堂就是京师大学堂。这个学校名声差到这个地步。是蔡元培改造了京师大学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风穆竹
    2018-09-11 22:31:17 摘录
    陈独秀和胡适不一样,不是温文尔雅的。看看这两篇文章的题日,非常有意思:胡适的题目是《文学改良刍议》.“刍议”,就是说我的这个观点不太成熟,刚刚提出来。陈独秀不一样,看看他写《文学革命论》—谁反对我?三门大炮轰你们!那时陈独秀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风穆竹
    2018-09-11 22:30:39 摘录
    这两个讨论怎么写文章的人,胡适后来成了蒋介石的朋友,是民国政府驻美大使,是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陈独秀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当他们第一次提出这些观点时,两个党都没有成立,他们只是想怎么写文章。可是,他们的共同点都不是热爱文学,都是把文学作为工具,两个人都不是文学家。只是,胡适把文学作为工具,目的是文字改革、语言改革;而陈独秀把文学作为工具,要社会改革、政治改革,这是第一个不同。第二个不同更重要:一个是“改良”,一个是“革命”。其实后来一百年的中国历史,一直犹豫在“改良”和“革命”之间,是英国模式还是法国道路,决定了一百年间中国的文学、文化、政治的各种选择,这么巧合
    地出现在新文学的第一个篇章上,像是某种预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风穆竹
    2018-09-11 22:26:04 摘录
    蒋介石后来搞“新生活运动”,胡适被人推崇为道德楷模。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看看胡适的照片,穿长衫,一条围巾,戴最流行的眼镜,风度翩翩,现在没有几个文人有这样的风采,后来还做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而他妻子江冬秀却是一个小脚老太太,不识字。可胡适永远带着她,到美国各路访问下来,都搀着这个旧式女人,让美国人真是感动,他们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真是好。当然,后来大家查出来,胡适跟个叫韦莲司( Edith Clifford williams)的美国女人,通信通了不知道多少封。余英时还研究过胡适的婚外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风穆竹
    2018-09-11 22:25:04 摘录
    大部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父亲,都在这些作家未成年时去世了。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包含某种规律性。比如鲁迅的父亲大概是他十来岁去世的;郁达夫的父亲是在他两三岁时去世的;老舍的父亲最惨,他守在北京的城墙上,被八国联军打死了,当时老舍不到两岁;茅盾也是,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鲁迅讲过一句话,他说当从小康人家堕入困境时,你最容易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