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讲史:觉醒

甲午年的黄海海战惨败后,和比战难。李鸿章奉命和谈,受尽屈辱签下了马关条约。李鸿章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还是时代浪尖的弄潮儿?马关谈判是丧权辱国任人宰割,还是呕心沥血虎口夺食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马勇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定价:75.00元
  • ISBN:7513323852
走向战争
  • 行健
    2018-08-07 16:50:41 摘录
    1890年12月6日,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帝国议会发表施政纲领《外交政略论》,以为国家自卫之途有二:一日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侵犯;二曰保护利益线,不失形胜地位。“何为主权线?国家之疆土是
    也;何为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山县有朋的这个理论对后来日本的发展至关重要,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大致形成。这个政策的要点,未来的日本不仅要紧守住自己的“主权线”,不容他人侵犯,而且为了帝国根本利益,必须进而坚定不移维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山县有朋的这个理论,肯定是后来甲午战争的理论根源,因为根据这个理论,日本的利益并不仅仅在自己的境内,而是与其利益相关的地区,都将被划在“利益线”之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行健
    2018-08-07 16:25:58 摘录
    中日之间迟早发生冲突,主要是中日两国利益交集,特别是中日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地缘政治导致的利益冲突由于没有一个可协调、妥协的机制而变得非常复杂。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以富强为诉求,对于外部世界并不愿意给予太多关注,只要不明显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在很长时间得过且过,听之任之,甚至面对宗藩解体这样的大事变,中国也没有觉得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宗藩毕竟不是本土,解体就解体吧,独立就独立吧,宗主国面对西方的压力已经显得无能为力。
    日本与中国的情形很不一样。作为一个岛国,作为一个没有经过战争而被美国强制打开国门的岛国,日本迅即尝到了自由贸易的甜头。日本比中国更早地明白自由贸易是双向度,不是单向度。日本向美国、向世界开放了自己的市场,其实也意味着美国,意味着世界向日本打开了市场的大门。所以,日本较中国更早体会到市场开放的好处,更早
    地生发走向世界的冲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