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

十位复旦大学名家,以中国文化史十大经典主题为脉络,解读3000人文经典,讲述3000文化传承:邵毅平讲《诗经》,傅杰讲《论语》和《孟子》,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陈正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一条课堂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定价:78.00元
  • ISBN:7508691946
六、汪涌豪讲“唐诗”
  • 一叶飘零
    2018-09-13 17:10:33 摘录
    这两首诗章法不同,第一首由今写到古,由景写到人,第二首由古写到今,由人写到景,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李白这个人的意识深处,这一对互为敌手的君主都是一样的可怜,他同视二者,似乎正要突出自己对历史不足依恋,历史非常无聊的认识。他告诉你,时间带走的是历史的全部,既带走失败者的耻辱,也必然带走成功者的荣耀,失败者固然容易消沉,成功者也不要得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一叶飘零
    2018-09-13 17:00:40 摘录
    其实,西方人同样也有怀古的幽思,同样也用各种文体吟咏历史。费尔巴哈就曾经说过,时间是诗的源泉,怀古的幽情犹如利剑可以刺穿人心,使诗人文思泉涌。但他们对历史的态度与唐人不同。他们觉得过去往往显得最美丽,因为往昔闪动在回忆的幽光中,成了人们想象的对象,所以它是可以被理想化的。
    但对唐人来说,过去尽管能发人之幽情,却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过去给人的感觉首先也不是美丽,而是无情,甚至无情得让人尴尬,让人无法接受。文艺一点儿地说,可谓一回头都是叹息。当你回身过往,常常不会说那些来路有多辉煌,而只是觉得无奈和失落,这让人觉得懊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一叶飘零
    2018-09-13 16:47:37 摘录
    人之所以眷恋故乡,除了为追求一份熟悉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因为正是在对故乡的体味中,人的生命才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才会感到自己并不是偶然出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而有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使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一叶飘零
    2018-09-13 16:15:16 摘录
    日本汉学家小尾郊一将这一点说得更清楚,他说中国人历来认为只有自然中才有安居之地,只有自然中才存在着真正的美。为什么?沿用美学家宗
    白华老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的解释,古代中国人是由农业进入文化的,即假借农耕进入文明,因此与大自然的关系如同父子,彼此不存在隔阂,当然也不可能有奴役的态度。
    所以,在唐诗中我们很难找到以自然征服者自居的作品。在西方诗歌中,由于诗人认为自然本身是没有生命的,由于人的心智投入才活动起来,所以他们写诗的时候,经常会调动抽象的概念条分缕析:自然本来在外面,它是怎么被引到诗境中的,怎么会让人看了以后受到感动,西方诗人要把这个原因和过程都告诉你。唐人不这样,在他们看来,如果你是一个好诗人,就应该让自然自己表现自己,说明自己。人最好少干预,甚至不干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