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样的? 你是表现出了真实的自己,还是为了保护自己,习惯于隐藏并压抑自己,进而感到无力和憋屈? 在《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中,斯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M. 斯科特·派克
  •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定价:38.00元
  • ISBN:7515823739
空灵
  • 雨夕
    2020-01-29 18:43:30 摘录
    【空灵与消极感受力1】

    “消极感受力”除了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之外,还可以忍受事情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怀疑和迷茫。

    “不确定性” 指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以及发展的方向,似乎是这样的,又好 像是那样的,处在迷茫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中,给人的感觉是一颗心悬在空中,惴惴不安。

    “不确定”的反面,是确定、一定、肯定和坚信,同时也伴随着固执、僵化、执念与偏见。而“不确定”虽然具有优柔 寡断,莫衷一是的成分,却能在困惑与怀疑中,破除自我的固执和偏见,进入空灵。

    没有怀疑,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这种自大和自满根本就与空灵无缘。如果想进入空灵,就需要对自己曾经坚持的观点和形成的习惯,尽量怀疑。怀疑虽 然有时会像针扎一样刺痛,却能把昨天的东西刺破,看见明天的路。

    苏格拉底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雨夕
    2020-01-29 15:52:29 摘录
    【空灵与消极感受力】

    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会有两种反应:

    一种是回避问题,尽量拖延,希望问题在拖延中自行消失。另一种是,问题一出现就想立即解决,否则,便会头昏脑涨,寝食难安,这些人想尽量缩短与问题接触的时间,尽快脱身,不愿意花时间忍受问题带来的不舒服的感受。

    上述两种反应都不切实际。心理治疗特别忌讳第二种反应。如果遇到病人,心理医生带着“急于弄清”病情的心态,那么他与病人的交谈就不会深入,结论也是草率的,错误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弗洛伊德提醒我们要时刻提防这种心理。

    还有一种少数人具备的反应,就是运用“消极感受力”, 以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去承受问题所带来的烦恼、不安、迷茫和痛苦,并花足够的时间与问题接触,把自己浸泡在问题中,既不逃避拖延,也不急于解决,而是仔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由于这种反应并不“急于弄清事实,找出真相”,所以才被冠以“消极”一词。但消极只是表面现象,在忍受烦恼、不安和迷茫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逐渐消除狭隘与偏见、自大与自满 进入空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雨夕
    2020-01-28 19:39:52 摘录
    【空灵阶段真正的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换言之,就是让“自我界限”消亡,让自我进入空灵的状态,这样才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本质上,倾听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放弃自我界限,让爱者与被爱者融为体。如果我们不爱一个人,或者缺少爱意,就不会真正倾听对方。

    为了倾听别人,我们不仅需要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还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观点和判断,全神贯注感受对方,这将给对方和自己带来巨大的力量。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品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美好啊  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雨夕
    2020-01-28 16:48:03 摘录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
    骆驼、狮子和婴儿。

    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

    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

    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非暴力沟通》中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