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罪

《新视野文丛:设计之罪》对这股思潮所针对的目标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分析。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因资本主义力量而膨胀,其影响力已不仅限于杂志等媒体,连医药等行业也受到设计的影响;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哈尔·福斯特
  •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 定价:26.00元
  • ISBN:7547408281
建筑与帝国 55
  • 霜明
    2018-11-02 01:21:34 摘录
    波德莱尔如此描述这个人物的政治模糊性(库哈斯也曾引用这段话):“我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放弃一项事业,只为尝试效忠于另一项事业的那种体验。这一刻是受害者,而下一刻却成为刽子手,这种感觉可能也挺痛快的。”这种虚张声势的背后是绝望:这种左右不定的心情肯定能诞生出伟大的诗句,也能引来大量的评论;但也仅止于此了。本篇应该用库哈斯的一段话结尾,“对我的批评者的回应”:

    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们的活动在“影响变革”。我所涉猎的,是“一切事物”在如何改变,这种改变常常与建筑的核心价值冲突。我把“建筑”视为一个岌岌可危的品牌,尽管它表面上很成功,我在努力将它重新定位。对我来说,我们这些活动的(我差点想用上“无辜”这个词)核心一在“形式性的”和“社会性的”两者之间重新创造一种可行的关系——却因为外界假定我性格愤世嫉俗、缺乏批判性,还有我们表面上不停在投降等等,而让我们的行动核心被视而不见,这实在太有讽刺意味了……
    “我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放弃一项事业,只为尝试效忠于另一项事业的那种体验。这一刻是受害者,而下一刻却成为刽子手,这种感觉可能也挺痛快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霜明
    2018-11-02 01:17:28 摘录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阐述了富裕城市的高级资本主义购物中心热潮,《大跃进》叙说的是珠三角的政策一市场混合体、接下来还将出版一本关于非洲城市拉各斯的非正式经济的书。我们应该把库哈斯放在这个帝国中的什么位置呢?本雅明说他曾经担心,如果他移民到美国,他会被挂上一个写着“最后一个欧洲人”的牌子,带去到处展览示众;而库哈斯,尽管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关于欧洲以外的地方,但他自己也许能作为欧洲现代主义者的一个代表。在《癫狂的纽约》中,他拿勒·柯布西耶与达利作对照,说这两人是两个敌对的双胞胎,而他自己的秘密心愿,就是调和这两人的思想一一前者是建筑大师兼现代主义者,后者则是艺术家兼偏执狂式批判家。“将布勒东( Breton)和勒·柯布西耶都包括在内,”本雅明曾经写道,“那就相当于把当代法国精神像弓箭一般拉紧,借此,将知识直射当下的实质之处。”他的这一看法并不仅限于战时的巴黎,因为要兼容柯布西耶和达利(或布勒东)这样的人物,那就意味着不仅要调解相互对立的先锋派、唯理论者和无理性论者,同时还要调解现代性的多个不同项日一这些项目关系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关系到社会转型和主观解放。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 《大跃进》 加入书单有时间看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霜明
    2018-11-02 01:11:23 摘录
    不管珠三角有多么独特,它其实就跟20、30年代的纽约和80、90年代的新欧洲一样,都是在叙说当时的现代化进程。曼哈顿象征的是福特式经济所诞生的一个遍布纪念碑建筑的客体世界,这些建筑是相对固定的(大桥、工厂、仓库、摩天楼)。随着经济进入后福特时代,资金快速流动,不断寻找廉价劳动力、制造业革新、受管制较少的金融市场以及新兴市场,新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大幅降低。矛盾的是,这种情况在珠三角变得越发严重,形势已经变得相当严峻了。《大跃进》写道,珠三角的很多建筑物都在不断翻新,有的在盖起来之前就已经又被清拆了。波德莱尔口中那永恒与短暂的结合,在这种流动性面前也没有用武之地:或者,正如库哈斯1994年所写的那位建筑师那样:“他那才真叫不可能的任务:他要用一个稳定的媒介,来表达一个越来越混乱的世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霜明
    2018-10-27 01:19:59 摘录
    在全书71个已取得质权的专属名词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当属“剧异城市(CITY OF EXACERBATED DIFFERENCE)原文使用的是缩写Coed:

    “剧异城市”的基础建立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最大差异性一一不论是互补还是相互竞争的。在一种常态的策略性恐慌气氛下、剧异城市所靠的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创造理想,而是在侥幸、意外及缺陷中做投机式的开发或利用。

    所以比邻香港的深圳就是这位著名邻居的廉价复制版:因此深圳正在经历最为猛烈的城市化运动一它在7年内建起了900余座高楼。而库哈斯却认为在另一边的珠海则正好相反:他预测,珠海可能成为一个建立在空白背景上的花园城市;书中把这种空白背景命名为“风景( Scape)”,即缺乏城市或景观的明显特征。这种城市化在“前所未有的时间、速度和数量压力下”开展起来(中国的建筑师数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建筑工程数量却是美国的五倍),珠三角的这种城市化暴露了在建筑界、景观设计和城市化本身都普遍存在的一个危机。“场地被遗弃,人们重视的是那些被认为无比美好的‘事件’,”库哈斯写道,“或是一边缅怀城市昔日风格,以此记忆为目标去创造人工的田园风光。在混沌( Chaos)和庆祝活动( Celebration)之间,什么都不存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霜明
    2018-10-27 01:17:10 摘录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的年轻作者们接受的是末世批评理论的影响,因此大多把这些发展视为新生事物:然而,实际上购物已经演变到一个饱和的新高度。例如,钟翠华(音译, ChuihuaJudy Chung)所说的“迪土尼空间( Disney Space)”—即把我们熟悉的事物和公共空间注册为商业标志和私人地带——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星巴克( Starbucks)”现在指的是高辛烷咖啡,而不是《白鲸记》那艘捕鲸船的大副(小说中的 Starbuck大副爱喝咖啡,所以咖啡店以他的名字为品牌—译注)。而《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也强调指出了城市历史中出现的一些让人不能忽视的诡计。库哈斯在《S,M,L,XL》中写道:“(欧洲)城市经常用历史悠久的门面,来掩饰其非城市的真实一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霜明
    2018-10-27 01:13:50 摘录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的开头如此写道:

    购物可谓是最后仅存的一项公众活动。购物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具有掠夺性,已经几乎可以控制甚至是取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我们有城镇中心、城郊、街道,后来有火车站、博物馆、医院、学校、互联网,甚至我们的军队,它们的形态都在逐渐受到购物机制和空间的影响。教会模仿购物中心以招徕信众。机场则让旅客变成消费者以疯狂谋利。博物馆为求生存,也不得不依赖购物。这个传统欧洲城市曾经试图抵御购物的风潮,但现在也已经沦为美式消费主义的载体。“高档”建筑师雎不起零售业,却采用了购物空间的模式来设计博物馆和大学。那些一度萎靡的城市也通过更为贴近购物中心的城镇规划而恢复繁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