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跨越边界的社区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
……
[ 展开全部 ]
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 收起 ]
作者:项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28.00元
ISBN:710801436X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二章 走进“浙江村”
thuScarlett
2019-10-18 19:12:48 摘录
本书中的人物用的是化名,大院和市场大部分用的是拼音代号。书中的数据和细微情节也不完全是精确的。这一是因为我无法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也不便于核查一些细节;二是我为安全考虑,有意将部分细节模糊化。但这些都不太会影响我们对“浙江村”的理解。我在“浙江村”调查的时间越长,我对精确性的追求也越低——我们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其实从来不是靠“精确性”达成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thuScarlett
2019-10-18 19:06:50 摘录
不同的互动方式得到的是不同的理解。如果把自己看成专家,按着某些所谓调查方法的教条来和对方互
动,那你得到的只能是教条本身和它的副产品。
在我调查的前5年中,我从来没想到要写这本书。我只是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我只是觉得我们需要对它增强了解。我观察持续这么长时间,也是因为我“走进”了它的生活。很多事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看,去说。这使得我的整个调查基本上没有任何设计,是一个彻底开放的了解过程。这是它的“不规范”或者说“不科学”,但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结构化的调查方法和“教条”的界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thuScarlett
2019-10-18 18:56:37 摘录
1994年底开始,我又有了新角色:社会工作者。具体地说是“北京大学(学生)浙江村’社会工作小组”的负责人。要做的事情是帮助京温中心的工商户组织“爱心小组”(参见第八章),给他们出点子,帮助他们建立和发展组织。我的前两个角色多少还属于“外人”,要么是朋友,要么是帮忙的,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我更深地卷人了他们的生活。这段经历对我理解“浙江
村”是不可或缺的。它让我细致、生动地看到“浙江村人”这个新群体的潜在的愿望;看到他们面对既定制度的策略和想法。这段经历也让我体会到,“社会”决不是我所直接可见的这个平面,它随时都蕴涵着无数的可能。这些可能是很难用理论进行推导的。当事人在事先也并不能意识到这些可能性。而理解这些潜在的可能,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潜在的可能”不能来自简单的“观察”,而只能来自“体察”。
“体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thuScarlett
2019-10-18 18:52:07 摘录
温州本地和“浙江村”的发展中,都有大量的“擦边球”(不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作法),甚至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作法。人们对当时的宏观场景不是没有察觉,他们也担心:国家会干涉吗?”但是这并不直接决定人的行为。他们会去“商量”。商量的结果,其实就是对国家政策,及自己行为和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的再解释和再定义,塑造了人们最后的行动。不同的系,有不同的商量结果,也就产生不同的行动。(在系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推心置腹地商量,有的是切近的参考者,有的是信息的提供者。)“知道”不等于理解,“觉察”不等于判断。系就把外在的场景重新定义, 使之具体化,变为人们日常操作的组成部分。
对内,系把外在的事件“转译”成人的具体意识,对外,它又“输出”人们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同时,人又将不断改变系本身。这个从人们的日常行动里观察到的范畴,也正好能够在分析上充当人与较大社会环境作用的中间环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
第二章 走进“浙江村”
第三章 周家一日
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第五章 1986-1988:站稳脚跟
第六章 1988-1992:扩张
第七章 1992-1995:乱里挣钱
第八章 1995:波折和回潮
第九章 讨论:关系丛
第十章 未来:新社会空间
后记:理解的知识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插图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
第二章 走进“浙江村”
第三章 周家一日
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第五章 1986-1988:站稳脚跟
第六章 1988-1992:扩张
第七章 1992-1995:乱里挣钱
第八章 1995:波折和回潮
第九章 讨论:关系丛
第十章 未来:新社会空间
后记:理解的知识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插图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
第二章 走进“浙江村”
第三章 周家一日
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第五章 1986-1988:站稳脚跟
第六章 1988-1992:扩张
第七章 1992-1995:乱里挣钱
第八章 1995:波折和回潮
第九章 讨论:关系丛
第十章 未来:新社会空间
后记:理解的知识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插图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动,那你得到的只能是教条本身和它的副产品。
在我调查的前5年中,我从来没想到要写这本书。我只是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我只是觉得我们需要对它增强了解。我观察持续这么长时间,也是因为我“走进”了它的生活。很多事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看,去说。这使得我的整个调查基本上没有任何设计,是一个彻底开放的了解过程。这是它的“不规范”或者说“不科学”,但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村”是不可或缺的。它让我细致、生动地看到“浙江村人”这个新群体的潜在的愿望;看到他们面对既定制度的策略和想法。这段经历也让我体会到,“社会”决不是我所直接可见的这个平面,它随时都蕴涵着无数的可能。这些可能是很难用理论进行推导的。当事人在事先也并不能意识到这些可能性。而理解这些潜在的可能,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潜在的可能”不能来自简单的“观察”,而只能来自“体察”。
对内,系把外在的事件“转译”成人的具体意识,对外,它又“输出”人们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同时,人又将不断改变系本身。这个从人们的日常行动里观察到的范畴,也正好能够在分析上充当人与较大社会环境作用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