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中国的文明
法国汉学泰斗勒内·格鲁塞,毕生研究东方文化,从草原帝国的征服到古印度文明的荣光,从古希腊的民主风度到古中国的盛世辉煌,一以贯之,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他站在贯穿东西方文明的
……
[ 展开全部 ]
古丝绸之路的高峰,用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全面客观审视中华文明,于是有了《中国的文明》这部名著的问世。全书以史家的严谨、公正的态度、通俗的文笔,描绘出中华文明从远古到清朝的兴衰历程,其中关于地理环境、宗教、艺术的叙述,尤为精彩。阅读本书,您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卓越成就,看到真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明,看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发展史。
[ 收起 ]
作者:勒内·格鲁塞 (Rene Grousset)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定价:CNY 38.00
ISBN:751045077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四章 古圣与先贤
越重洋
2018-12-10 09:43:35 摘录
儒学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仁”,它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在这样的优雅中,可以看到某种谦恭。在骑士理想的支配下,正是这种谦恭在欧洲的贵族阶级中激发出了封建时期的礼节。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保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越重洋
2018-12-10 09:43:05 摘录
儒学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仁”,它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在这样的优雅中,可以看到某种谦恭。在骑士理想的支配下,正是这种谦恭在欧洲的贵族阶级中激发出了封建时期的礼节。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保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越重洋
2018-12-10 09:39:26 摘录
儒学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仁”,它一方面
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在这样的优雅中,可以看到某种谦恭。在骑土理想的支配下,正是这种谦恭在欧洲的贵族阶级中激发出了封建时期的礼节。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越重洋
2018-12-10 09:38:56 摘录
儒学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仁”,它一方面
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在这样的优雅中,可以看到某种谦恭。在骑土理想的支配下,正是这种谦恭在欧洲的贵族阶级中激发出了封建时期的礼节。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中华沃土
第二章 开疆拓土的先民
第三章 封建与骑士
第四章 古圣与先贤
第五章 剑与火的时代
第六章 大秦帝国
第七章 布衣天子
第八章 汉武的帝国
第九章 理想国
第十章 丝绸之路
第十一章 佛教的传播
第十二章 汉代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三国对峙
第十四章 大入侵时期
第十五章 北魏的艺术
第十六章 隋炀帝
第十七章 天可汗时代
第十八章 唐宫大戏
第十九章 伟大的时代
第二十章 割据与统一
第二十一章 宋朝与改革难题
第二十二章 徽宗皇帝
第二十三章 文化的盛宴
第二十四章 中国思想的精粹
第二十五章 世界征服者
第二十六章 忽必烈汗
第二十七章 马可·波罗
第二十八章 明朝崛起
第二十九章 1644 年
第三十章 最后的帝国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中华沃土
第二章 开疆拓土的先民
第三章 封建与骑士
第四章 古圣与先贤
第五章 剑与火的时代
第六章 大秦帝国
第七章 布衣天子
第八章 汉武的帝国
第九章 理想国
第十章 丝绸之路
第十一章 佛教的传播
第十二章 汉代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三国对峙
第十四章 大入侵时期
第十五章 北魏的艺术
第十六章 隋炀帝
第十七章 天可汗时代
第十八章 唐宫大戏
第十九章 伟大的时代
第二十章 割据与统一
第二十一章 宋朝与改革难题
第二十二章 徽宗皇帝
第二十三章 文化的盛宴
第二十四章 中国思想的精粹
第二十五章 世界征服者
第二十六章 忽必烈汗
第二十七章 马可·波罗
第二十八章 明朝崛起
第二十九章 1644 年
第三十章 最后的帝国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中华沃土
第二章 开疆拓土的先民
第三章 封建与骑士
第四章 古圣与先贤
第五章 剑与火的时代
第六章 大秦帝国
第七章 布衣天子
第八章 汉武的帝国
第九章 理想国
第十章 丝绸之路
第十一章 佛教的传播
第十二章 汉代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三国对峙
第十四章 大入侵时期
第十五章 北魏的艺术
第十六章 隋炀帝
第十七章 天可汗时代
第十八章 唐宫大戏
第十九章 伟大的时代
第二十章 割据与统一
第二十一章 宋朝与改革难题
第二十二章 徽宗皇帝
第二十三章 文化的盛宴
第二十四章 中国思想的精粹
第二十五章 世界征服者
第二十六章 忽必烈汗
第二十七章 马可·波罗
第二十八章 明朝崛起
第二十九章 1644 年
第三十章 最后的帝国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保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保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在这样的优雅中,可以看到某种谦恭。在骑土理想的支配下,正是这种谦恭在欧洲的贵族阶级中激发出了封建时期的礼节。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
意味着对他人应有仁爱之感,另一方面暗示自己身上应有人性的高贵之感。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尊敬,也是对拥有这一理想所包含的宽厚、忠诚和仁爱美德的他人的尊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克己,这是一种对礼仪的尊重,是一种合乎礼仪的优雅,这种优雅是内心优雅的一种外在显示。在这样的优雅中,可以看到某种谦恭。在骑土理想的支配下,正是这种谦恭在欧洲的贵族阶级中激发出了封建时期的礼节。
儒学与苏格拉底的教义一样,首先也重在教人认识自己,以便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苏格拉底正式放弃了爱奥尼亚哲学家对宇宙起源的研究一样,虽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孔子也绝不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同样拒绝探索命运的奥秘。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未知生,焉知死?”他的思想核心是认为个人道德等同于公民及社会道德。他的目标在于“仁政”。正如所有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这种仁政要依靠君王的美德与上天秩序之间的和谐而得到证。“君主的道德力量,以及他从天命中所得到的超自然的影响力,决定了他的百姓是为善还是为恶”。人们看重这些格言,把孔子尊奉为典型的圣人和文人学士中的至高权威。
如果把儒学的精神浓缩为一句话,那应该就是:它是与宇宙秩序相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合作)的一种公民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