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走出中东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
……
[ 展开全部 ]
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 收起 ]
作者:周轶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定价:48.00元
ISBN:750867706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42 )
评价 (1 )
前言
Jarhield
2021-06-26 10:03:57 摘录
历史学家认为,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的运作效率,往往与掌权者在位时间呈反比。体系内若
有超越个人的制度,可以减少“时间”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约束个人或集体长期把持利益的行为,终究会产生负面效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arhield
2021-06-08 09:43:52 摘录
波兰历史学家亚当·米克尼克(Adam Michnik)说过,革命有两个阶段,第一为了自由,第二为了权力。第一阶段焕发出人性最好最纯洁的一面,第二阶段却释放出坏的一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4-25 19:40:09 摘录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如果晚年卡扎菲每天只待在自己的乐园里,听同样的几百号人狂热效忠,那么他在叛乱乍起时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说出“所有利比亚人都爱我”这种话并不奇怪。执政40多年,年近七旬的他,真的相信。
最后一个被“卡里斯马”击中的,就是卡扎菲自己。类似情形,我在晚年阿拉法特身上看到过,周围幕僚利用软禁中的他谋取私利,比如安排他接受哪家媒体采访,从中勒索金钱。晚年阿拉法特也被架空了。这样的情形,下台前的穆巴拉克身上也可看见。他监控纸媒监控电视,竟然不知道把互联网管起来才是首要的。“80多岁了,他不懂什么网络,身边人只顾着自己捞钱……”一个埃及记者告诉我。等到民心思变的那一天,“神灵附体”的领袖们,总是最感惊讶的那一个。
人民为什么不爱我了? 所有的失败的统治者大概都有过这种迷惑。还是伟大的毛,说得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个统治者如果忘了曾经托举他们的人民在想什么,走向覆灭就不奇怪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斯慕
2019-04-25 16:11:38 摘录
还有那些自视为“革命主力”的中产者。革命因果南辕北辙,他们本可以彻底归隐到物质生活中去,但每一个人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寻求新的力量源泉。萨拉希望“20年后,曾经为革命付出代价的人,可以从体制内部改变”,效仿欧洲“六八一代”—20世纪60年代欧洲左派学生运动,吹喊着" Marching through the institution(进入体制内部寻求改变).20年后重写欧洲社会的政治与文化。但是“六八一代”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冽助力是“二战”后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就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只要留待时间检验就好了。也不必鼓吹欧洲这群60年代的左派的所谓的“胜利”,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看到是难民危机,看到当初这群进入体制内的左派们希望改造成的社会。然而,又有谁喜欢这种结果呢? 历史到今天也印证了,左派的方案不代表自由和成功过。 哈哈哈,让我笑一笑先。这实在太讽刺了,历史和政治总是不停的轮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经济的政府
02 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03 伊拉克:不安的现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后
0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现在就要”
06 叙利亚:解严之门
07 巴林:贫穷的富国
08 利比亚:真主,卡扎菲和利比亚
09 乌克兰:在巨人的阴影下
10 尼泊尔:红色季雨中
11 委内瑞拉:离奇之邦
12 德国: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爱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范
15 英国:革命的起点
后 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经济的政府
02 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03 伊拉克:不安的现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后
0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现在就要”
06 叙利亚:解严之门
07 巴林:贫穷的富国
08 利比亚:真主,卡扎菲和利比亚
09 乌克兰:在巨人的阴影下
10 尼泊尔:红色季雨中
11 委内瑞拉:离奇之邦
12 德国: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爱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范
15 英国:革命的起点
后 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
01 土耳其:善治经济的政府
02 伊朗:不只是伊斯兰
03 伊拉克:不安的现代化
04 埃及:三年之后
0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现在就要”
06 叙利亚:解严之门
07 巴林:贫穷的富国
08 利比亚:真主,卡扎菲和利比亚
09 乌克兰:在巨人的阴影下
10 尼泊尔:红色季雨中
11 委内瑞拉:离奇之邦
12 德国:重返正常
13 列支敦士登:人人都爱殿下
14 瑞士:直接民主的示范
15 英国:革命的起点
后 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有超越个人的制度,可以减少“时间”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约束个人或集体长期把持利益的行为,终究会产生负面效应。
最后一个被“卡里斯马”击中的,就是卡扎菲自己。类似情形,我在晚年阿拉法特身上看到过,周围幕僚利用软禁中的他谋取私利,比如安排他接受哪家媒体采访,从中勒索金钱。晚年阿拉法特也被架空了。这样的情形,下台前的穆巴拉克身上也可看见。他监控纸媒监控电视,竟然不知道把互联网管起来才是首要的。“80多岁了,他不懂什么网络,身边人只顾着自己捞钱……”一个埃及记者告诉我。等到民心思变的那一天,“神灵附体”的领袖们,总是最感惊讶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