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本书是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广泛探讨的一个开端:从侵犯行为和破坏行为开始,因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人类的破坏心理与行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实际生活中也成为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埃里希·弗洛姆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定价:88.00元
  • ISBN:7510075599
本能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分析
  • 清和月
    2019-02-05 12:40:07 摘录
    前面所说的是本书的研究步骤,现在我简单说明一下本书的一般前提与结论。(1)我们不把人的行为和实施行为的人分开;我们关心人性的驱力,无论他们是由直接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还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就侵犯现象来说,我们要研究侵犯冲动的根源与强弱程度,而不是把侵犯行为与其动机分离,只研究侵犯行为。(2)这些冲动可以被自己意识到,但通常是无意识的。(3)可以说,这些冲动是相当固定的性格结构中的一部分。(4)广义上说,这本书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我们所用的方法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可见的却好像没什么意义的材料做分析,由此来发现没有意识到的、内在的真相。不过“精神分析”一词的意义是经过若干修正的,并不是古典理论中的意思。哪些方面经过修正,后面再做讨论,这里只说明一个重点,即我们所用的不是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因此没有使用本能主义所用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仍旧被许多人认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和月
    2019-02-05 11:36:10 摘录
    要了解良性防卫侵犯和恶性破坏侵犯的区分,我们需要做更深一层的分辨,即本能和性格的不同。说得更严谨一些,一种是以生理需要为根源的驱使力(官能驱使力organic drive),另一种是以人的性格为根源的激情(人性热情human passions),后者是人类特有的。本能与性格的区别后文将进行长篇幅的探讨,我将试图说明性格是人的“第二本能”,是人的本能发展不良的替代物。更进一步,人性热情(例如对爱、温暖、自由的追求,对毁灭、施虐的欲望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解答了人类的“存在需要”,它根植于人类的存在状况。简单地说,人性热情是为了满足存在的需要(由人类的存在状况而产生的特殊需要),就此而言,是人人不同的。但不管如何不同,人要想清醒健康地生活,就得去满足这些需要。譬如,人可能被爱所驱使,也可能被破坏性的激情所驱使,两者各自满足当事人的存在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叫做“生效”(产生效果)需要,是想让事物产生变动或者让它出“毛病”。一个人的主要热情(激情)是爱还是破坏,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环境的影响不是没有限制的。人的心不是有无限弹性的,也不是全然没有是非的,这和环境主义者的理论不符。人生而具有其存在处境,以及由此处境产生的需要,环境的影响受到这一处境与需要的限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和月
    2019-02-05 11:25:26 摘录
    动物学告诉我们,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虽然有防卫侵犯的能力,却不是屠杀者,也不是残害者。为此,古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反对本能主义的论点:⑴不同的人类团体在破坏性方面差异极大,以致我们无法假定破坏与残忍是与生俱来的;⑵破坏性的程度与其他心理因素相关,与社会结构也相关;⑶破坏性的程度与文明的发展程度成正比,而非反比。
    可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是屠杀者。他们屠杀、残害同类、这既不是出于生存上的原因,也不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但这种屠杀与残害却让他们满足。就是这种生存上不适应的、不是由种族发展史演化来的、“恶性的”侵犯,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真正问题、也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真正的威胁。现在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这种破坏性的侵犯,看看它的本性是什么,它发生的条件又是什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清和月
    2019-02-05 11:14:03 摘录
    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侵犯性。第一种是人与其他一切动物共有的侵犯性,这是当人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攻击(或逃跑)冲动,是种族发展史演化出来的冲动。这是一种防卫性的“良性的”侵犯,是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生存适应性的,并且一旦威胁消失,它也跟着消失。第二种是“恶性侵犯”,即破坏与残忍。这是人类特有的侵犯性,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都没有。这不是从种族发展史演化出来的,也不是生存适应性的,它无目的可言,除了满足凶残的欲望,别无意义。以往人们对侵犯的讨论,没有做出这种区分,导致立论上的缺失。这两种侵犯,实际上渊源不同,性质也不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