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本书是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广泛探讨的一个开端:从侵犯行为和破坏行为开始,因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人类的破坏心理与行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实际生活中也成为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埃里希·弗洛姆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定价:88.00元
  • ISBN:7510075599
第六章 动物行为
  • 清和月
    2019-02-11 13:04:43 摘录
    我们须把动物的侵犯行为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1)捕食侵犯;(2)种内侵犯(对同种类动物的侵犯);(3)种间侵犯(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侵犯)。
    前面曾经提到过,研究动物行为的学者(包括洛伦兹)有一个相同的看法:捕食侵犯的行为模式和神经生理学程序与别的侵犯不一样,因此需要区别对待。
    至于种间侵犯,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认,动物极少毁灭其他种类的动物,除非它们感觉受到威胁,而且无法逃跑。因此,它们的侵犯是防卫侵犯。这样动物的侵犯现象就主要是种内侵犯,这也是洛伦兹研究的主题。
    种内侵列的特点是:⑴在大部分哺乳动物中,这种侵犯并不是“嗜杀的”,其目的不在屠杀、毁灭或残害,而主要是摆出威胁的姿势,作为一种警告。总体说来,我们发现大部分哺乳动物有许多争吵或威胁行为,但极少像人类那样进行流血战斗或毁灭对方;(2)只有某些昆虫、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鼠类有习惯性的毁灭行为;⑶威胁性的行为必然是当动物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产生的反应,因此从神经生理学的意义上来说,是防卫性的;(4)没有证据让我们相信大部分哺乳动物具有自然发生的侵犯冲动,也没有证据证明它像用水坝拦起来的流体一样,等待适合的机会发泄。从这一点来看,动物的侵犯是防卫性的,它以某种神经结构为基础,这是种族发展史上演化出来的神经模式。
    许多动物尽管同种相斗,但它们的战斗是“非破坏性的”、非毁灭性的,它们相斗却不相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