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亲密关系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
……
[ 展开全部 ]
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 收起 ]
作者:罗兰•米勒(RowlandMiller)/丹尼尔•珀尔曼(DanielPerlma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定价:68.00元
ISBN: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3 )
评价 (1 )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地瓜
2021-11-17 20:08:16 摘录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 Baumeister& Leary,1995,p.501)。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
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
得到满足。因而,即便在结婚很多年后丧偶,人们往往能找到新的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新伴侣仍能满足丧偶者的归属需要。
1、需要亲密关系 2、质量比数量重要 3、重点是关爱和包容 4、旧去新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22:22:02 摘录
·有效沟通的四个层面:表达感受、表达观点、表达期待、表达渴望。
吵架的时候,你以为你的情绪是愤怒吗?的确是。但是你要知道人在吵架的时候,他的情绪不只只有愤怒的,只是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愤怒而已。
你表达情绪的时候,去表达这种向内的、脆弱的情绪,而不是向外的攻击性情绪,这个是表达感受的一个要点。
第二个,我们在表达期待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观点。你要搞清楚你在表达要求还是在表达请求?如果表达要求人就很反感了。你要表达请求,人家才可能接受,才会舒服一点。
·最后一个就是表达渴望。
·沟通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本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了解了还不愿意去做,为什么?因为他没那么爱你。沟通了还不愿意为你去做,说明他不愿意为你去做。你们平时相处本来就有了很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沟通的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另外一半不满足你它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什么呢?人家听懂了你的需求,凭什么要满足你呢?一个人如果自己体验不到满足感,他是不愿意去满足对方的。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曾被好好照顾,他是不愿意去照顾对方的。
所以你在希望他看见你的时候,你看见他了吗?你
在表达你自己的时候,那么他被倾听过了吗?
·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去了解。
沟通的境界不在于表达,而在于提问,你得去问他怎么了?他还好吗?他想要什么?他感受到的是什么?他怎么想的?你也可以不满足他,但起码你要去了解他,这样你才可能实现他满足你的可能性。
所以沟通的境界在于提问,并非表达有一天你学会了提问的时候,你就学会了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当你能够照顾到对方的感受的时候,对方自然愿意来照顾你的感受。说白了,你让对方舒服了,对方也会让你来舒服。你让对方难受了,对方也会来让你难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22:01:08 摘录
·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神,就是因为人是有局限的。人的局限性来自于两个:
第一个是,有的事就算你拼尽全力了也做不到;
第二个是,有的事少做点还行,做多了就会累、会烦、会不舒服。
·我们在婚姻关系中,之所以对对方有那么大的情感需求,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把对父母的需求转移到了当下客体身上。
我们从父母那没得到的需求,企图再一次从伴侣这里得到满足。然而伴侣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空洞,就会在感受到被索取的时候,拼命抵抗,要么想逃,要么想吵。然后索取方就又一次体验到熟悉的被拒绝的感觉,又想进一步加大力度索取。
显而易见的是,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体谅和关注,从伴侣身上,也难以再次得到补偿。
·1.当问对方要不到爱的时候,停止索取,这就是爱自己。因为越是挣扎,你就越是难受。你要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我并不是说不能向对方索取,能得到的时候还是要索取的。只是你在索取失败的时候,你要学会停止索取。
2.看到自己匮乏的来源,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没有满足自己的;你要知道,这是爸爸妈妈欠你的了,不是伴侣。他没有义务替你承受。
3.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在那么不被满足的时候,那么艰难的时刻,自己都过来了;那时候你想尽了各种办法求满足,硬是撑了下来。所以你要告诉自己一句
自己挺不容易的。
4.心疼现在的自己。其实现在的自己不需要再通过小时候的方式来问伴侣要了。自己可以满足自己了,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你想要什么,你就为自己去做吧。
小作业:思考一下
1.你想问伴侣要的是什么?
2.你是怎么没有为自己做的?
3.你小时候是怎么缺的?
4.你现在可以怎么为自己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21:54:03 摘录
·好的亲密关系,部分有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哪里都有用。
因此,放下期待,并不是放下所有期待。你需要的,是放下部分期待。放下哪部分呢?他做不到的、不想做的,你就需要放下,自己来完成了。他想做的、能做的,你就可以继续期待了。
·人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关系:当他这里不能满足我,我就什么都不想要了。
当我对他一个地方失望,其他好的地方我也不想要了。这是一种对完美的执着。
·好的关系,就是允许对方让自己失望。对方让自己失望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给了你独立的空间。
·同样,60分的恋人也是足够好的恋人。他在能帮你的时候、能帮你的地方,帮助你;在不能帮你的地方,你就学会了独立。如此,你们就是平等的人。
小作业:思考一下
1.你对伴侣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满分是10分,你评估下,这个强度是多大?
2.试着把这个需求改写为:我希望他能每件事情、所有时候都____。体验下感受有什么不同。
3.如果伴侣就是无法满足你,你可以怎么为自己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16:56:54 摘录
·你潜意识里想要的,其实是绝对满足。你希望他能做到的是100分的,是绝对的、是每件事情、是所有时候都给予你,你想要的爱。只是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已。
想要部分满足的人是这样的:就是你满足我的时候,很好。不满足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也能接受。
想要绝对的满足的就是:每当我发现没满足我的时候,我就不开心。
·所以当你感觉到痛苦,你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想要的爱,是不存在的。
你感觉到痛苦的那个点,就是目前你能得到的最大化。你想要更多,但现实没有,所以你痛苦了。
·想要绝对的满足,这个现象是全能自恋。
这是一个婴儿的幻想:凡是我渴望的,我都想得到满足。如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会选择性注意,有爱的时候看不到,却总是盯着那些没有爱的时候了。
因为你想要的,根本不是爱,或者说你也想要爱,但是比起爱本身,你更想要全部的、满满的那种感觉。
·就像半杯水,你总是看到没有水的那半杯,看不到有水的那半杯,实际上是因为你想要的是一整杯。你想要的根本不是水,或者说你也想要水,不过比起水本身你更在意的是:是不是一满杯?
因为每件事情,你潜意识里想要的都是“全部都”,所以你就没有办法看到有的那部分。
·放下期待,他也是个平凡人。回到现实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许神能做到,但对方只是一个凡人,他就是做不到。
因为他不可能围着你转,即使他能围着你转,他也能力有限啊。这就是你需要去哀悼的地方,你需要承认——虽然你很难受,虽然你很渴望,但是他就是无法满足你。
哀悼就是去发现,他是个平凡人。他跟你一样,是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他有能力,他也有自己的意愿。即使你的理由很合理,他也有自主决定的权力。这一切不可能都围绕着你转。这时候你越是想要,你就会越是痛苦。
·你只能接受,很残忍吧,但一步步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就是你长大的开始。
所以,你所想要的,终究是要自己来负责的。你需要放下期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16:29:20 摘录
·可以先把行为给他改变过来。剩下的真心不真心的,以后慢慢再说。毕竟他的行为被你改变了,当下你就舒服了。所以,抛开真心不真心,生活中有很多
我们改变别人,或者我们为别人改变的事情。
但为什么你会觉得改变别人很难呢?不是因为改变别人这件事本身难,而是因为你没有去寻找有用的方法。
·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地带,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情新的人,而不总是幻想,让环境和他人来适应自己。去寻找更有效的策略。
你可以去通过学习、求助、请教等很多方式,找到新的方法。这一切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愿意做个决定,决定为此去做点什么。
小作业:
1.回忆并写下你在关系中遭遇的一个痛苦并回忆,你是如何应对的?你做了什么,企图改变对方?
2.尝试请教至少3个人,向他们询问。如果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境,他们的经验中有过什么成功策略。他们给你的建议里,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方法。至少找到3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15:45:53 摘录
·有不同意见和主张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想法很重要。
当开始了以后,基本不会再改变思考的方向了。它会沿着这条线想下去,然后变得思维万千,想入非非,特别激动,久久难以平复。
所以,你可以回忆或观察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找的很多理由,都是在逃避。无论你觉得是他不够好导致的,还是你不够好导致的,都是在逃避。
逃避型思维和解决问题型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找的这个原因,是不是可以被解决的,会不会让你有动力解决。
·所以,想完了后,问题可被解决的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想完后只是觉得更沮丧的思维,就是在逃避。
·那你就需要换一个种思维方式,换成——责任者思维。如何让自己舒服一点?
具体做法就是,改变你第一反应时的思维方式,停止往“他怎么可以这样”的方向去想,而是往“我可以做一些什么”的方向去想。
小作业:
1.记录一件在亲密关系里让你痛苦的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反应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带给你怎样的思维链?
2.观察你对让你痛苦的这个事的解释,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是可改变、可执行的吗?如果不是,你还可以找到哪3个原因?分别评估它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15:18:52 摘录
·人不接纳自己,别人接纳你是没有用的。别人的接纳,并不会促进你对自己的接纳。除非你开始放过自己——你允许了你自己有这些那些不好,学会了跟自己说,这没关系。随便他怎么看。
·两个人会吵架不是因为他有创伤,你也有创伤,而是因为你们两个的创伤合并起来了。
·他对你要求,跟你有什么关系呢?直到他认识到,你是不可改变的。他就开始了重新选择:要么也跟你一样,接了这样的你,不再改变你。要么就受不了真实的你,离开你。所以,别人接纳不接纳你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接纳这样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的地方的源。
同样,这个世界上没有负面的特质,只有放错了情境的优秀特质。所以你要问你自己一个问题:
你不喜欢的自己的特质是什么?
用正面词汇表达是什么?
在什么情景下,什么人会喜欢你这个特质?
·别人对你的负面特质是有一定容纳力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创伤点不同、状态不同、跟你的关系不同、感受力不同、理解力不同,对你负面特质的容纳力是不同的。但那些并非零,也并非全部。
·如果你希望有个人能接纳你的全部糟糕的特点的话,那你的确是不被爱的。但每个人能接纳一定程度你的负面,还是很容易的。
·当你做的不够好,关系真的那么容易失去吗?还是这只是你早年经验带来的恐惧。
·工作忙到没空聊天的人,要不要在一起?
你更看重陪伴呢,就不要在一起了,毕竟这种人,给不了你什么陪伴,他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的工作和事业。
但这种人的优点是首先,解决事情的能力比较强,其次经济能力会较好。到底陪伴你一些更重要呢?还是帮你一些更重要呢?
一个是母爱,给你陪伴、鼓励和支持。一个是父爱,给你帮助、解决困难、但相对无言。
你总不能找个既有时间陪你,又有能力解决困难的吧。也可以,比较难。那你得拿出能匹配这种人的东西来。
·人其实不是碰不到爱情,而是碰不到能满足自己很多需求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3 13:03:44 摘录
·在亲密关系中,对方不愿意满足你,或不能满足你某些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对方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他不满足你也很正常。
在关系里,每个人都需要被爱、重视、关注、回应、尊重、体谅、照顾、宠爱等等,这些都是爱很好的表达。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也是因为渴望被爱滋养。
在亲密关系里有需要很正常。有问题的是你对需要的执着程度。如果你觉得非常痛苦,那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健康的爱里。
·不健康的爱是必须得有,没有就感觉活不下去。这是一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你安抚自己的唯一途径是坚持要另外一个人来做出改变,你不会别的。
·健康的爱是有了更好,没有也行。这是一种成人之间健康的爱。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安抚自己,可以为自己的难受负责。这时候伴侣的改变就不是唯一能安抚我们难受的方法了,不必那么执着。
·健康的爱,是锦上添花。不健康的爱,是雪中送炭。差别是:当你的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的难受程度是否可以承受。没得到你那么的难受,这就是不健康的爱。没得到,你有点难受,但是也还好,对你影响不大,这就是健康的爱。
·从不健康的爱,到健康的爱,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要打破这个对需要的执着。
·被爱的问题,其实就是依赖的问题。得不到爱,就是依赖失败。依赖别人来解决一些我们自己不想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
·你体验到难受,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很快识别到有一个糟糕的后果在等着你,而那是你无法承受的。所以你才那么恐惧。
·依赖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依赖一条路,就是问题了。
这就是健康的爱和不健康的爱的区别。健康的爱里,因为我们有很多种满足内在需求的渠道,所以对被爱就没那么执着。不健康的爱里,只有来自于对方这一种满足渠道,所以对被爱就执着了。
·爱,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当你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被爱或者不被爱,就没那么重要了。
第一步,是觉察。
你得知道,你想通过被爱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是价值、孤单、安全感、优越感还是别的。
第二步,就是自我功能,自我承担。
你想解决的这些事,其实是自己的事,这是你要去践行的自我功能。你不想去做,就会把解决自己这些问题的功能外包给别人了。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当成我的一部分来使用,而并没有把他人体验成和我分离、与我不同的人。
小作业:思考
1.对你来说,你为什么害怕自己不被爱呢?你所担心的是什么呢?你觉得,不被爱了后,会有什么糟糕的后果发生,是你难以接受的呢?
2.除了被爱,你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每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就是这么过来的,绝对地需要使用他人才能存活下来。我们的父母在那时候充当了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通过使用父母来建立和发展自我功能。 如果父母愿意被使用,那么孩子的自我功能就会发展得健康。如果父母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不愿意被孩子使用,或者制造被孩子使用的障碍,那么孩子就无法建立健康的自体功能,他以后就会通过使用别人来达到执行自我功能的目。 一个成年人,如果还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无法看待他人是一个独立的人,并且迫使他人必须以我们的需求来满足我们,就会造成人际关系困扰,并且会带来相应的情绪困扰。 通俗点说也叫做自我功能外包,原本是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了,外包给别人比如:认可、接纳、尊重、价值感等,别人不想接,或者接了没做好,你就容易炸毛了。 我并不反对自我功能外包,因为外包给别人自己更轻松啊。不过要记得外包给别人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情你可以自己为自己做吗?”如果可以,那就放心大胆地外包吧。如果不可以,先发展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2 22:46:25 摘录
·渴望被正确对待,安抚受伤的内心。
我们重复体验这种熟悉的感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渴望从伴侣身上修正早年那些被错误对待的经验。因为我们只有被正确对待一次,才能够长大。被正确对待的时候,一个人的创伤就被疗愈了。
·用不同方式证实,他一定会对我好。
·被错误对待,会重复伤口。
疗愈一个人内在创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关系中重新被正确地对待。这也是婚姻的意义之一,帮助对方修复他早年的创伤。
·好的婚姻治疗童年,坏的婚姻重复童年。真诚表达,让他帮你修复创伤。
·那怎样才能让伴侣成为疗愈我们创伤的人,而不是加大我们创伤的人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致性表达。你得告诉他,你怎么了,你需要被怎么对待。不然对方只会被你的模式所勾引走,再一次错误对待你。
而坦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你要去跟男生坦诚。这时候如果他真的是喜欢你的,男生就会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么做其实也是有风险的,男生可能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你了。
但其实这也是个好事,因为使用虚假自我被喜欢着,不如展示了真实自我被分开了更好点。这
样起码真实了。
小作业:
1.思考一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受伤,你那一刻渴望怎么样被正确对待?
2.尝试和对方沟通你的需求,以及你为什么这么需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2 22:13:41 摘录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对伴侣的哪个行为感觉到愤怒,这个行为恰恰是你正在或经常做的。
你抱怨伴侣怎么不爱你的时候,你的伴侣同样也没有体验到被你爱着。你所体验的委屈,也会让你的伴侣,同样去体验这种委屈。
·并不是两个人在聊天,就叫做彼此陪伴。
陪伴是这样的:我陪你和你陪我,幸运的时候是互相陪伴。我陪你的意思,就是聊你想聊的话题,做你想做的事。你陪我的意思,则是聊我想聊的话题,和做我想做的事。
·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一个人的委屈是无辜的。夸张点说,亲密关系中是没有资格委屈的。
正如《圣经》中《约翰福音》里一个故事所说: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中国的圣贤孔子也曾经这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正在做的事,也会做的事,有什么资格苛刻对方不要做呢?
·不被爱的委屈,虽然听起来很难受,但其实这种难受里有一种巨大的获益——道德优越感。一个人只要体验自己到不被爱,他的内心就完成了“我是好的,你是坏的”的优越感了。
·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分裂”:我把我不喜欢的自己,分裂到你身上。这也是指责别人的巨大好处:我指责你的时候,我就不是这样的人了。
修正方法:接纳不被接纳的自己
小作业:
1.你从伴侣身上,看到的讨厌特质是什么?你所嫌弃他的是什么?
3.你允许自己有这种特质吗?你是怎么对待自己这种特质的?
3.你的父母允许你有这种特质吗?你父母是怎么对待你这种特质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2 22:00:05 摘录
·对伴侣的抱怨源于对父母的愤怒
首先,是被忽视的委屈。其次是被否定的委屈。一
·伴侣是释放愤怒的安全场所
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可以自由表达愤怒。你对一个家庭成员不满意,你可以直接向他表达,而不必有担心或内疚。同时,你的愤怒也会被接纳,被倾听,而不是被禁止。
但其实大部分家庭里,愤怒都是单向流动的。即父母可以自由向孩子表达愤怒,但孩子却难以向父母自由表达。
亲密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战场。有时候我们内心相信对方是足够安全的,所以会忍不住,把内心压抑多年的愤怒倾倒给伴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伴侣比对陌生人更苛刻,因为伴侣身上寄托着我们表达愤怒的任务。
心理学界有一句关于婚姻很出名的话,就是精神分析前辈吴和鸣曾说的,关于婚姻的真相。
神父:
“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八年累积的愤怒吗?”
她:“我愿意。”
神父:
“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积的幻想、嫉妒和仇恨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如何判断你的愤怒是移情还是事实?
修正方法:根据愤怒的程度来判断。如果你的愤怒,被人觉得难以理解,觉得你小题大作,或者你的愤怒显著性超出了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那么你一定是移情了。
·如何安放内心的愤怒?
冤有头,债有主。你对父母的愤怒,应该回到父母那里去处理,而不是让伴侣背锅。
你那敏感的愤怒,并不是来自于你的伴侣,而是你有一个愤怒的需求需要发泄下。而他恰好做了某些跟你父母相似的事,于是就躺枪了。所以你要学会区分,而不是迁怒。
·那一刻,如果你有能力看到他的需要,也愿意安慰他,就去为他做点什么。如果你不愿意,那就让他自己发泄吧,与你无关。
小作业:
思考一下,你对伴侣常有的愤怒和委屈是什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2 20:56:44 摘录
·核对才是终极的答案。
“不建立关系就是不爱”,这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是你想体验不被爱,所以逮着这个机会就往这想了。
你在犹豫到底要不要骗自己,企图说服自己他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唯独不愿意去核对一句:
“当你不和我确立关系的时候,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这让我很困惑。”
·真诚去沟通自己的顾虑,才是建立真正感情唯一的出路。
·没那么爱、有点爱、不够爱,是个很典型、很常见的问题。你只要问自己:这一点爱,值不值得就可以了。
·谨防陷入“足够爱”的陷阱。
很多人觉得,如果他只有怎样,才是足够我……,
一旦有了“足够爱,才是爱”、“非常爱,才是爱”的念头,寻找爱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非常爱、足够爱,是遇不到的。那是婴儿所期待的理想母亲。
对于你这个问题,我只有这样的一个反问:别人凭什么要非常爱你呢?
·强迫性重复的最终目的就是: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
修正方法:
第一步是走出旧关系;
第二步是走入新关系。从现在所有的关系中,重新去体验爱。
这就是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开始----冒险。
小作业:
1.思考一下,在关系里,你经常体验到的不被爱,是怎样一种不被爱?
2.这种感觉,对于你来说,是熟悉的吗?是你小时候经常体验到的,还是小时候观察别人体验到的,还是你小时候害怕体验到的?
3.那时候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导致了你这种感觉呢?
4.尝试着跟小时候的自己做一个告别,迎接一下现在的新关系。列举下现在的新关系,和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2 13:23:34 摘录
·潜意识导致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过滤
选择性注意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假设。
·潜意识印证片面的假设
就像是有色眼镜一样。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事实,实际上只是你过滤后的事实。宁愿证明自己所相信的是对的,也不愿意相信事实有好的一面。潜意识会选择性过滤事实来符合认知,而不会修改认知来重新认识现实。
但你要知道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能给你的爱,都是有限的。我把这种有限的爱叫做“半杯爱”。
·发现爱的方法:
第一步,发现被爱的时刻
第二步,对被爱的时刻给予正反馈
小作业:
1.写下让你感觉到生气、不被爱的时刻,并写下让你生气的理由;
2.试着去找相反的一面,找到可以证明“他其实不是这样的人”的三件事;
3.当你看到相反的一面,你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1-22 11:14:26 摘录
求而不得,是亲密关系之苦,甚至人生之苦的根本原因。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并解决问题才是问题。用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模式来处理亲密关系问题,已经不适用了。
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既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引导对方用对的方式来爱你。
一,识别自己感到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原因。
二,提升感受爱的能力,重建爱的模式。
三,安抚自己,填补缺失的爱。
人之所以在不被爱的时候会难受,是因为人幻想着希望通过被爱解决自身的一些其他问题。
当人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就不需要通过被爱来解决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自己填补内心想要的爱,能够自己补足安全感,你会变得有能力在爱情中做主导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三章吸引力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五章沟通
第六章相互依赖
第七章友谊
第八章爱情
第九章性爱
第十章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冲突
第十二章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
得到满足。因而,即便在结婚很多年后丧偶,人们往往能找到新的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新伴侣仍能满足丧偶者的归属需要。
吵架的时候,你以为你的情绪是愤怒吗?的确是。但是你要知道人在吵架的时候,他的情绪不只只有愤怒的,只是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愤怒而已。
你表达情绪的时候,去表达这种向内的、脆弱的情绪,而不是向外的攻击性情绪,这个是表达感受的一个要点。
第二个,我们在表达期待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观点。你要搞清楚你在表达要求还是在表达请求?如果表达要求人就很反感了。你要表达请求,人家才可能接受,才会舒服一点。
·最后一个就是表达渴望。
·沟通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本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了解了还不愿意去做,为什么?因为他没那么爱你。沟通了还不愿意为你去做,说明他不愿意为你去做。你们平时相处本来就有了很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沟通的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另外一半不满足你它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什么呢?人家听懂了你的需求,凭什么要满足你呢?一个人如果自己体验不到满足感,他是不愿意去满足对方的。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曾被好好照顾,他是不愿意去照顾对方的。
所以你在希望他看见你的时候,你看见他了吗?你
在表达你自己的时候,那么他被倾听过了吗?
·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去了解。
沟通的境界不在于表达,而在于提问,你得去问他怎么了?他还好吗?他想要什么?他感受到的是什么?他怎么想的?你也可以不满足他,但起码你要去了解他,这样你才可能实现他满足你的可能性。
所以沟通的境界在于提问,并非表达有一天你学会了提问的时候,你就学会了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当你能够照顾到对方的感受的时候,对方自然愿意来照顾你的感受。说白了,你让对方舒服了,对方也会让你来舒服。你让对方难受了,对方也会来让你难受。
第一个是,有的事就算你拼尽全力了也做不到;
第二个是,有的事少做点还行,做多了就会累、会烦、会不舒服。
·我们在婚姻关系中,之所以对对方有那么大的情感需求,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把对父母的需求转移到了当下客体身上。
我们从父母那没得到的需求,企图再一次从伴侣这里得到满足。然而伴侣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空洞,就会在感受到被索取的时候,拼命抵抗,要么想逃,要么想吵。然后索取方就又一次体验到熟悉的被拒绝的感觉,又想进一步加大力度索取。
显而易见的是,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体谅和关注,从伴侣身上,也难以再次得到补偿。
·1.当问对方要不到爱的时候,停止索取,这就是爱自己。因为越是挣扎,你就越是难受。你要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我并不是说不能向对方索取,能得到的时候还是要索取的。只是你在索取失败的时候,你要学会停止索取。
2.看到自己匮乏的来源,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没有满足自己的;你要知道,这是爸爸妈妈欠你的了,不是伴侣。他没有义务替你承受。
3.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在那么不被满足的时候,那么艰难的时刻,自己都过来了;那时候你想尽了各种办法求满足,硬是撑了下来。所以你要告诉自己一句
自己挺不容易的。
4.心疼现在的自己。其实现在的自己不需要再通过小时候的方式来问伴侣要了。自己可以满足自己了,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你想要什么,你就为自己去做吧。
小作业:思考一下
1.你想问伴侣要的是什么?
2.你是怎么没有为自己做的?
3.你小时候是怎么缺的?
4.你现在可以怎么为自己做?
因此,放下期待,并不是放下所有期待。你需要的,是放下部分期待。放下哪部分呢?他做不到的、不想做的,你就需要放下,自己来完成了。他想做的、能做的,你就可以继续期待了。
·人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关系:当他这里不能满足我,我就什么都不想要了。
当我对他一个地方失望,其他好的地方我也不想要了。这是一种对完美的执着。
·好的关系,就是允许对方让自己失望。对方让自己失望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给了你独立的空间。
·同样,60分的恋人也是足够好的恋人。他在能帮你的时候、能帮你的地方,帮助你;在不能帮你的地方,你就学会了独立。如此,你们就是平等的人。
小作业:思考一下
1.你对伴侣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满分是10分,你评估下,这个强度是多大?
2.试着把这个需求改写为:我希望他能每件事情、所有时候都____。体验下感受有什么不同。
3.如果伴侣就是无法满足你,你可以怎么为自己做?
想要部分满足的人是这样的:就是你满足我的时候,很好。不满足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也能接受。
想要绝对的满足的就是:每当我发现没满足我的时候,我就不开心。
·所以当你感觉到痛苦,你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想要的爱,是不存在的。
你感觉到痛苦的那个点,就是目前你能得到的最大化。你想要更多,但现实没有,所以你痛苦了。
·想要绝对的满足,这个现象是全能自恋。
这是一个婴儿的幻想:凡是我渴望的,我都想得到满足。如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会选择性注意,有爱的时候看不到,却总是盯着那些没有爱的时候了。
因为你想要的,根本不是爱,或者说你也想要爱,但是比起爱本身,你更想要全部的、满满的那种感觉。
·就像半杯水,你总是看到没有水的那半杯,看不到有水的那半杯,实际上是因为你想要的是一整杯。你想要的根本不是水,或者说你也想要水,不过比起水本身你更在意的是:是不是一满杯?
因为每件事情,你潜意识里想要的都是“全部都”,所以你就没有办法看到有的那部分。
·放下期待,他也是个平凡人。回到现实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许神能做到,但对方只是一个凡人,他就是做不到。
因为他不可能围着你转,即使他能围着你转,他也能力有限啊。这就是你需要去哀悼的地方,你需要承认——虽然你很难受,虽然你很渴望,但是他就是无法满足你。
哀悼就是去发现,他是个平凡人。他跟你一样,是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他有能力,他也有自己的意愿。即使你的理由很合理,他也有自主决定的权力。这一切不可能都围绕着你转。这时候你越是想要,你就会越是痛苦。
·你只能接受,很残忍吧,但一步步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就是你长大的开始。
所以,你所想要的,终究是要自己来负责的。你需要放下期待。
我们改变别人,或者我们为别人改变的事情。
但为什么你会觉得改变别人很难呢?不是因为改变别人这件事本身难,而是因为你没有去寻找有用的方法。
·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地带,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情新的人,而不总是幻想,让环境和他人来适应自己。去寻找更有效的策略。
你可以去通过学习、求助、请教等很多方式,找到新的方法。这一切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愿意做个决定,决定为此去做点什么。
小作业:
1.回忆并写下你在关系中遭遇的一个痛苦并回忆,你是如何应对的?你做了什么,企图改变对方?
2.尝试请教至少3个人,向他们询问。如果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境,他们的经验中有过什么成功策略。他们给你的建议里,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方法。至少找到3个。
·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想法很重要。
当开始了以后,基本不会再改变思考的方向了。它会沿着这条线想下去,然后变得思维万千,想入非非,特别激动,久久难以平复。
所以,你可以回忆或观察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找的很多理由,都是在逃避。无论你觉得是他不够好导致的,还是你不够好导致的,都是在逃避。
逃避型思维和解决问题型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找的这个原因,是不是可以被解决的,会不会让你有动力解决。
·所以,想完了后,问题可被解决的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想完后只是觉得更沮丧的思维,就是在逃避。
·那你就需要换一个种思维方式,换成——责任者思维。如何让自己舒服一点?
具体做法就是,改变你第一反应时的思维方式,停止往“他怎么可以这样”的方向去想,而是往“我可以做一些什么”的方向去想。
小作业:
1.记录一件在亲密关系里让你痛苦的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反应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带给你怎样的思维链?
2.观察你对让你痛苦的这个事的解释,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是可改变、可执行的吗?如果不是,你还可以找到哪3个原因?分别评估它们。
·两个人会吵架不是因为他有创伤,你也有创伤,而是因为你们两个的创伤合并起来了。
·他对你要求,跟你有什么关系呢?直到他认识到,你是不可改变的。他就开始了重新选择:要么也跟你一样,接了这样的你,不再改变你。要么就受不了真实的你,离开你。所以,别人接纳不接纳你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接纳这样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的地方的源。
同样,这个世界上没有负面的特质,只有放错了情境的优秀特质。所以你要问你自己一个问题:
你不喜欢的自己的特质是什么?
用正面词汇表达是什么?
在什么情景下,什么人会喜欢你这个特质?
·别人对你的负面特质是有一定容纳力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创伤点不同、状态不同、跟你的关系不同、感受力不同、理解力不同,对你负面特质的容纳力是不同的。但那些并非零,也并非全部。
·如果你希望有个人能接纳你的全部糟糕的特点的话,那你的确是不被爱的。但每个人能接纳一定程度你的负面,还是很容易的。
·当你做的不够好,关系真的那么容易失去吗?还是这只是你早年经验带来的恐惧。
·工作忙到没空聊天的人,要不要在一起?
你更看重陪伴呢,就不要在一起了,毕竟这种人,给不了你什么陪伴,他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的工作和事业。
但这种人的优点是首先,解决事情的能力比较强,其次经济能力会较好。到底陪伴你一些更重要呢?还是帮你一些更重要呢?
一个是母爱,给你陪伴、鼓励和支持。一个是父爱,给你帮助、解决困难、但相对无言。
你总不能找个既有时间陪你,又有能力解决困难的吧。也可以,比较难。那你得拿出能匹配这种人的东西来。
·人其实不是碰不到爱情,而是碰不到能满足自己很多需求的人。
在关系里,每个人都需要被爱、重视、关注、回应、尊重、体谅、照顾、宠爱等等,这些都是爱很好的表达。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也是因为渴望被爱滋养。
在亲密关系里有需要很正常。有问题的是你对需要的执着程度。如果你觉得非常痛苦,那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健康的爱里。
·不健康的爱是必须得有,没有就感觉活不下去。这是一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你安抚自己的唯一途径是坚持要另外一个人来做出改变,你不会别的。
·健康的爱是有了更好,没有也行。这是一种成人之间健康的爱。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安抚自己,可以为自己的难受负责。这时候伴侣的改变就不是唯一能安抚我们难受的方法了,不必那么执着。
·健康的爱,是锦上添花。不健康的爱,是雪中送炭。差别是:当你的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的难受程度是否可以承受。没得到你那么的难受,这就是不健康的爱。没得到,你有点难受,但是也还好,对你影响不大,这就是健康的爱。
·从不健康的爱,到健康的爱,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要打破这个对需要的执着。
·被爱的问题,其实就是依赖的问题。得不到爱,就是依赖失败。依赖别人来解决一些我们自己不想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
·你体验到难受,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很快识别到有一个糟糕的后果在等着你,而那是你无法承受的。所以你才那么恐惧。
·依赖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依赖一条路,就是问题了。
这就是健康的爱和不健康的爱的区别。健康的爱里,因为我们有很多种满足内在需求的渠道,所以对被爱就没那么执着。不健康的爱里,只有来自于对方这一种满足渠道,所以对被爱就执着了。
·爱,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当你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被爱或者不被爱,就没那么重要了。
第一步,是觉察。
你得知道,你想通过被爱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是价值、孤单、安全感、优越感还是别的。
第二步,就是自我功能,自我承担。
你想解决的这些事,其实是自己的事,这是你要去践行的自我功能。你不想去做,就会把解决自己这些问题的功能外包给别人了。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当成我的一部分来使用,而并没有把他人体验成和我分离、与我不同的人。
小作业:思考
1.对你来说,你为什么害怕自己不被爱呢?你所担心的是什么呢?你觉得,不被爱了后,会有什么糟糕的后果发生,是你难以接受的呢?
2.除了被爱,你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重复体验这种熟悉的感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渴望从伴侣身上修正早年那些被错误对待的经验。因为我们只有被正确对待一次,才能够长大。被正确对待的时候,一个人的创伤就被疗愈了。
·用不同方式证实,他一定会对我好。
·被错误对待,会重复伤口。
疗愈一个人内在创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关系中重新被正确地对待。这也是婚姻的意义之一,帮助对方修复他早年的创伤。
·好的婚姻治疗童年,坏的婚姻重复童年。真诚表达,让他帮你修复创伤。
·那怎样才能让伴侣成为疗愈我们创伤的人,而不是加大我们创伤的人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致性表达。你得告诉他,你怎么了,你需要被怎么对待。不然对方只会被你的模式所勾引走,再一次错误对待你。
而坦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你要去跟男生坦诚。这时候如果他真的是喜欢你的,男生就会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么做其实也是有风险的,男生可能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你了。
但其实这也是个好事,因为使用虚假自我被喜欢着,不如展示了真实自我被分开了更好点。这
样起码真实了。
小作业:
1.思考一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受伤,你那一刻渴望怎么样被正确对待?
2.尝试和对方沟通你的需求,以及你为什么这么需要?
你抱怨伴侣怎么不爱你的时候,你的伴侣同样也没有体验到被你爱着。你所体验的委屈,也会让你的伴侣,同样去体验这种委屈。
·并不是两个人在聊天,就叫做彼此陪伴。
陪伴是这样的:我陪你和你陪我,幸运的时候是互相陪伴。我陪你的意思,就是聊你想聊的话题,做你想做的事。你陪我的意思,则是聊我想聊的话题,和做我想做的事。
·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一个人的委屈是无辜的。夸张点说,亲密关系中是没有资格委屈的。
正如《圣经》中《约翰福音》里一个故事所说: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中国的圣贤孔子也曾经这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正在做的事,也会做的事,有什么资格苛刻对方不要做呢?
·不被爱的委屈,虽然听起来很难受,但其实这种难受里有一种巨大的获益——道德优越感。一个人只要体验自己到不被爱,他的内心就完成了“我是好的,你是坏的”的优越感了。
·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分裂”:我把我不喜欢的自己,分裂到你身上。这也是指责别人的巨大好处:我指责你的时候,我就不是这样的人了。
修正方法:接纳不被接纳的自己
小作业:
1.你从伴侣身上,看到的讨厌特质是什么?你所嫌弃他的是什么?
3.你允许自己有这种特质吗?你是怎么对待自己这种特质的?
3.你的父母允许你有这种特质吗?你父母是怎么对待你这种特质的?
首先,是被忽视的委屈。其次是被否定的委屈。一
·伴侣是释放愤怒的安全场所
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可以自由表达愤怒。你对一个家庭成员不满意,你可以直接向他表达,而不必有担心或内疚。同时,你的愤怒也会被接纳,被倾听,而不是被禁止。
但其实大部分家庭里,愤怒都是单向流动的。即父母可以自由向孩子表达愤怒,但孩子却难以向父母自由表达。
亲密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战场。有时候我们内心相信对方是足够安全的,所以会忍不住,把内心压抑多年的愤怒倾倒给伴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伴侣比对陌生人更苛刻,因为伴侣身上寄托着我们表达愤怒的任务。
心理学界有一句关于婚姻很出名的话,就是精神分析前辈吴和鸣曾说的,关于婚姻的真相。
神父:
“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八年累积的愤怒吗?”
她:“我愿意。”
神父:
“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积的幻想、嫉妒和仇恨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如何判断你的愤怒是移情还是事实?
修正方法:根据愤怒的程度来判断。如果你的愤怒,被人觉得难以理解,觉得你小题大作,或者你的愤怒显著性超出了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那么你一定是移情了。
·如何安放内心的愤怒?
冤有头,债有主。你对父母的愤怒,应该回到父母那里去处理,而不是让伴侣背锅。
你那敏感的愤怒,并不是来自于你的伴侣,而是你有一个愤怒的需求需要发泄下。而他恰好做了某些跟你父母相似的事,于是就躺枪了。所以你要学会区分,而不是迁怒。
·那一刻,如果你有能力看到他的需要,也愿意安慰他,就去为他做点什么。如果你不愿意,那就让他自己发泄吧,与你无关。
小作业:
思考一下,你对伴侣常有的愤怒和委屈是什么?
“不建立关系就是不爱”,这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是你想体验不被爱,所以逮着这个机会就往这想了。
你在犹豫到底要不要骗自己,企图说服自己他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唯独不愿意去核对一句:
“当你不和我确立关系的时候,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这让我很困惑。”
·真诚去沟通自己的顾虑,才是建立真正感情唯一的出路。
·没那么爱、有点爱、不够爱,是个很典型、很常见的问题。你只要问自己:这一点爱,值不值得就可以了。
·谨防陷入“足够爱”的陷阱。
很多人觉得,如果他只有怎样,才是足够我……,
一旦有了“足够爱,才是爱”、“非常爱,才是爱”的念头,寻找爱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非常爱、足够爱,是遇不到的。那是婴儿所期待的理想母亲。
对于你这个问题,我只有这样的一个反问:别人凭什么要非常爱你呢?
·强迫性重复的最终目的就是: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
修正方法:
第一步是走出旧关系;
第二步是走入新关系。从现在所有的关系中,重新去体验爱。
这就是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开始----冒险。
小作业:
1.思考一下,在关系里,你经常体验到的不被爱,是怎样一种不被爱?
2.这种感觉,对于你来说,是熟悉的吗?是你小时候经常体验到的,还是小时候观察别人体验到的,还是你小时候害怕体验到的?
3.那时候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导致了你这种感觉呢?
4.尝试着跟小时候的自己做一个告别,迎接一下现在的新关系。列举下现在的新关系,和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选择性注意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假设。
·潜意识印证片面的假设
就像是有色眼镜一样。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事实,实际上只是你过滤后的事实。宁愿证明自己所相信的是对的,也不愿意相信事实有好的一面。潜意识会选择性过滤事实来符合认知,而不会修改认知来重新认识现实。
但你要知道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能给你的爱,都是有限的。我把这种有限的爱叫做“半杯爱”。
·发现爱的方法:
第一步,发现被爱的时刻
第二步,对被爱的时刻给予正反馈
小作业:
1.写下让你感觉到生气、不被爱的时刻,并写下让你生气的理由;
2.试着去找相反的一面,找到可以证明“他其实不是这样的人”的三件事;
3.当你看到相反的一面,你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既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引导对方用对的方式来爱你。
一,识别自己感到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原因。
二,提升感受爱的能力,重建爱的模式。
三,安抚自己,填补缺失的爱。
人之所以在不被爱的时候会难受,是因为人幻想着希望通过被爱解决自身的一些其他问题。
当人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就不需要通过被爱来解决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自己填补内心想要的爱,能够自己补足安全感,你会变得有能力在爱情中做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