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罗兰•米勒(RowlandMiller)/丹尼尔•珀尔曼(DanielPerlman)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定价:68.00元
  • ISBN:9787115246882
  • 2021-11-17 20:08:16 摘录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 Baumeister& Leary,1995,p.501)。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
    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
    得到满足。因而,即便在结婚很多年后丧偶,人们往往能找到新的伴侣(尽管新人和旧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新伴侣仍能满足丧偶者的归属需要。
    1、需要亲密关系 2、质量比数量重要 3、重点是关爱和包容 4、旧去新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22:22:02 摘录
    ·有效沟通的四个层面:表达感受、表达观点、表达期待、表达渴望。

    吵架的时候,你以为你的情绪是愤怒吗?的确是。但是你要知道人在吵架的时候,他的情绪不只只有愤怒的,只是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愤怒而已。

    你表达情绪的时候,去表达这种向内的、脆弱的情绪,而不是向外的攻击性情绪,这个是表达感受的一个要点。

    第二个,我们在表达期待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观点。你要搞清楚你在表达要求还是在表达请求?如果表达要求人就很反感了。你要表达请求,人家才可能接受,才会舒服一点。

    ·最后一个就是表达渴望。

    ·沟通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本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了解了还不愿意去做,为什么?因为他没那么爱你。沟通了还不愿意为你去做,说明他不愿意为你去做。你们平时相处本来就有了很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沟通的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另外一半不满足你它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什么呢?人家听懂了你的需求,凭什么要满足你呢?一个人如果自己体验不到满足感,他是不愿意去满足对方的。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曾被好好照顾,他是不愿意去照顾对方的。

    所以你在希望他看见你的时候,你看见他了吗?你
    在表达你自己的时候,那么他被倾听过了吗?

    ·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去了解。
    沟通的境界不在于表达,而在于提问,你得去问他怎么了?他还好吗?他想要什么?他感受到的是什么?他怎么想的?你也可以不满足他,但起码你要去了解他,这样你才可能实现他满足你的可能性。

    所以沟通的境界在于提问,并非表达有一天你学会了提问的时候,你就学会了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当你能够照顾到对方的感受的时候,对方自然愿意来照顾你的感受。说白了,你让对方舒服了,对方也会让你来舒服。你让对方难受了,对方也会来让你难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22:01:08 摘录
    ·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神,就是因为人是有局限的。人的局限性来自于两个:
    第一个是,有的事就算你拼尽全力了也做不到;
    第二个是,有的事少做点还行,做多了就会累、会烦、会不舒服。

    ·我们在婚姻关系中,之所以对对方有那么大的情感需求,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把对父母的需求转移到了当下客体身上。

    我们从父母那没得到的需求,企图再一次从伴侣这里得到满足。然而伴侣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空洞,就会在感受到被索取的时候,拼命抵抗,要么想逃,要么想吵。然后索取方就又一次体验到熟悉的被拒绝的感觉,又想进一步加大力度索取。

    显而易见的是,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体谅和关注,从伴侣身上,也难以再次得到补偿。

    ·1.当问对方要不到爱的时候,停止索取,这就是爱自己。因为越是挣扎,你就越是难受。你要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我并不是说不能向对方索取,能得到的时候还是要索取的。只是你在索取失败的时候,你要学会停止索取。
    2.看到自己匮乏的来源,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没有满足自己的;你要知道,这是爸爸妈妈欠你的了,不是伴侣。他没有义务替你承受。
    3.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在那么不被满足的时候,那么艰难的时刻,自己都过来了;那时候你想尽了各种办法求满足,硬是撑了下来。所以你要告诉自己一句
    自己挺不容易的。
    4.心疼现在的自己。其实现在的自己不需要再通过小时候的方式来问伴侣要了。自己可以满足自己了,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你想要什么,你就为自己去做吧。

    小作业:思考一下
    1.你想问伴侣要的是什么?
    2.你是怎么没有为自己做的?
    3.你小时候是怎么缺的?
    4.你现在可以怎么为自己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21:54:03 摘录
    ·好的亲密关系,部分有用就可以了。不需要哪里都有用。

    因此,放下期待,并不是放下所有期待。你需要的,是放下部分期待。放下哪部分呢?他做不到的、不想做的,你就需要放下,自己来完成了。他想做的、能做的,你就可以继续期待了。

    ·人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关系:当他这里不能满足我,我就什么都不想要了。

    当我对他一个地方失望,其他好的地方我也不想要了。这是一种对完美的执着。

    ·好的关系,就是允许对方让自己失望。对方让自己失望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给了你独立的空间。

    ·同样,60分的恋人也是足够好的恋人。他在能帮你的时候、能帮你的地方,帮助你;在不能帮你的地方,你就学会了独立。如此,你们就是平等的人。

    小作业:思考一下
    1.你对伴侣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满分是10分,你评估下,这个强度是多大?
    2.试着把这个需求改写为:我希望他能每件事情、所有时候都____。体验下感受有什么不同。
    3.如果伴侣就是无法满足你,你可以怎么为自己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16:56:54 摘录
    ·你潜意识里想要的,其实是绝对满足。你希望他能做到的是100分的,是绝对的、是每件事情、是所有时候都给予你,你想要的爱。只是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已。

    想要部分满足的人是这样的:就是你满足我的时候,很好。不满足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也能接受。

    想要绝对的满足的就是:每当我发现没满足我的时候,我就不开心。

    ·所以当你感觉到痛苦,你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想要的爱,是不存在的。

    你感觉到痛苦的那个点,就是目前你能得到的最大化。你想要更多,但现实没有,所以你痛苦了。

    ·想要绝对的满足,这个现象是全能自恋。
    这是一个婴儿的幻想:凡是我渴望的,我都想得到满足。如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会选择性注意,有爱的时候看不到,却总是盯着那些没有爱的时候了。

    因为你想要的,根本不是爱,或者说你也想要爱,但是比起爱本身,你更想要全部的、满满的那种感觉。

    ·就像半杯水,你总是看到没有水的那半杯,看不到有水的那半杯,实际上是因为你想要的是一整杯。你想要的根本不是水,或者说你也想要水,不过比起水本身你更在意的是:是不是一满杯?

    因为每件事情,你潜意识里想要的都是“全部都”,所以你就没有办法看到有的那部分。

    ·放下期待,他也是个平凡人。回到现实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许神能做到,但对方只是一个凡人,他就是做不到。

    因为他不可能围着你转,即使他能围着你转,他也能力有限啊。这就是你需要去哀悼的地方,你需要承认——虽然你很难受,虽然你很渴望,但是他就是无法满足你。

    哀悼就是去发现,他是个平凡人。他跟你一样,是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他有能力,他也有自己的意愿。即使你的理由很合理,他也有自主决定的权力。这一切不可能都围绕着你转。这时候你越是想要,你就会越是痛苦。

    ·你只能接受,很残忍吧,但一步步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就是你长大的开始。

    所以,你所想要的,终究是要自己来负责的。你需要放下期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20-11-23 16:29:20 摘录
    ·可以先把行为给他改变过来。剩下的真心不真心的,以后慢慢再说。毕竟他的行为被你改变了,当下你就舒服了。所以,抛开真心不真心,生活中有很多
    我们改变别人,或者我们为别人改变的事情。

    但为什么你会觉得改变别人很难呢?不是因为改变别人这件事本身难,而是因为你没有去寻找有用的方法。

    ·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地带,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情新的人,而不总是幻想,让环境和他人来适应自己。去寻找更有效的策略。

    你可以去通过学习、求助、请教等很多方式,找到新的方法。这一切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愿意做个决定,决定为此去做点什么。

    小作业:
    1.回忆并写下你在关系中遭遇的一个痛苦并回忆,你是如何应对的?你做了什么,企图改变对方?
    2.尝试请教至少3个人,向他们询问。如果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境,他们的经验中有过什么成功策略。他们给你的建议里,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方法。至少找到3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15:45:53 摘录
    ·有不同意见和主张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第一想法很重要。

    当开始了以后,基本不会再改变思考的方向了。它会沿着这条线想下去,然后变得思维万千,想入非非,特别激动,久久难以平复。

    所以,你可以回忆或观察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找的很多理由,都是在逃避。无论你觉得是他不够好导致的,还是你不够好导致的,都是在逃避。

    逃避型思维和解决问题型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找的这个原因,是不是可以被解决的,会不会让你有动力解决。

    ·所以,想完了后,问题可被解决的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想完后只是觉得更沮丧的思维,就是在逃避。

    ·那你就需要换一个种思维方式,换成——责任者思维。如何让自己舒服一点?

    具体做法就是,改变你第一反应时的思维方式,停止往“他怎么可以这样”的方向去想,而是往“我可以做一些什么”的方向去想。

    小作业:
    1.记录一件在亲密关系里让你痛苦的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反应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带给你怎样的思维链?
    2.观察你对让你痛苦的这个事的解释,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是可改变、可执行的吗?如果不是,你还可以找到哪3个原因?分别评估它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15:18:52 摘录
    ·人不接纳自己,别人接纳你是没有用的。别人的接纳,并不会促进你对自己的接纳。除非你开始放过自己——你允许了你自己有这些那些不好,学会了跟自己说,这没关系。随便他怎么看。

    ·两个人会吵架不是因为他有创伤,你也有创伤,而是因为你们两个的创伤合并起来了。

    ·他对你要求,跟你有什么关系呢?直到他认识到,你是不可改变的。他就开始了重新选择:要么也跟你一样,接了这样的你,不再改变你。要么就受不了真实的你,离开你。所以,别人接纳不接纳你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接纳这样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的地方的源。
    同样,这个世界上没有负面的特质,只有放错了情境的优秀特质。所以你要问你自己一个问题:
    你不喜欢的自己的特质是什么?
    用正面词汇表达是什么?
    在什么情景下,什么人会喜欢你这个特质?

    ·别人对你的负面特质是有一定容纳力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创伤点不同、状态不同、跟你的关系不同、感受力不同、理解力不同,对你负面特质的容纳力是不同的。但那些并非零,也并非全部。

    ·如果你希望有个人能接纳你的全部糟糕的特点的话,那你的确是不被爱的。但每个人能接纳一定程度你的负面,还是很容易的。

    ·当你做的不够好,关系真的那么容易失去吗?还是这只是你早年经验带来的恐惧。

    ·工作忙到没空聊天的人,要不要在一起?
    你更看重陪伴呢,就不要在一起了,毕竟这种人,给不了你什么陪伴,他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的工作和事业。

    但这种人的优点是首先,解决事情的能力比较强,其次经济能力会较好。到底陪伴你一些更重要呢?还是帮你一些更重要呢?

    一个是母爱,给你陪伴、鼓励和支持。一个是父爱,给你帮助、解决困难、但相对无言。

    你总不能找个既有时间陪你,又有能力解决困难的吧。也可以,比较难。那你得拿出能匹配这种人的东西来。

    ·人其实不是碰不到爱情,而是碰不到能满足自己很多需求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13:03:44 摘录
    ·在亲密关系中,对方不愿意满足你,或不能满足你某些需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对方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他不满足你也很正常。

    在关系里,每个人都需要被爱、重视、关注、回应、尊重、体谅、照顾、宠爱等等,这些都是爱很好的表达。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也是因为渴望被爱滋养。

    在亲密关系里有需要很正常。有问题的是你对需要的执着程度。如果你觉得非常痛苦,那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健康的爱里。

    ·不健康的爱是必须得有,没有就感觉活不下去。这是一种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你安抚自己的唯一途径是坚持要另外一个人来做出改变,你不会别的。

    ·健康的爱是有了更好,没有也行。这是一种成人之间健康的爱。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安抚自己,可以为自己的难受负责。这时候伴侣的改变就不是唯一能安抚我们难受的方法了,不必那么执着。

    ·健康的爱,是锦上添花。不健康的爱,是雪中送炭。差别是:当你的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的难受程度是否可以承受。没得到你那么的难受,这就是不健康的爱。没得到,你有点难受,但是也还好,对你影响不大,这就是健康的爱。

    ·从不健康的爱,到健康的爱,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要打破这个对需要的执着。

    ·被爱的问题,其实就是依赖的问题。得不到爱,就是依赖失败。依赖别人来解决一些我们自己不想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

    ·你体验到难受,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很快识别到有一个糟糕的后果在等着你,而那是你无法承受的。所以你才那么恐惧。

    ·依赖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依赖一条路,就是问题了。

    这就是健康的爱和不健康的爱的区别。健康的爱里,因为我们有很多种满足内在需求的渠道,所以对被爱就没那么执着。不健康的爱里,只有来自于对方这一种满足渠道,所以对被爱就执着了。

    ·爱,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当你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被爱或者不被爱,就没那么重要了。

    第一步,是觉察。
    你得知道,你想通过被爱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是价值、孤单、安全感、优越感还是别的。

    第二步,就是自我功能,自我承担。
    你想解决的这些事,其实是自己的事,这是你要去践行的自我功能。你不想去做,就会把解决自己这些问题的功能外包给别人了。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当成我的一部分来使用,而并没有把他人体验成和我分离、与我不同的人。

    小作业:思考
    1.对你来说,你为什么害怕自己不被爱呢?你所担心的是什么呢?你觉得,不被爱了后,会有什么糟糕的后果发生,是你难以接受的呢?
    2.除了被爱,你还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每一个人从婴儿时期就是这么过来的,绝对地需要使用他人才能存活下来。我们的父母在那时候充当了我们的自体客体,我们通过使用父母来建立和发展自我功能。 如果父母愿意被使用,那么孩子的自我功能就会发展得健康。如果父母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不愿意被孩子使用,或者制造被孩子使用的障碍,那么孩子就无法建立健康的自体功能,他以后就会通过使用别人来达到执行自我功能的目。 一个成年人,如果还是把他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无法看待他人是一个独立的人,并且迫使他人必须以我们的需求来满足我们,就会造成人际关系困扰,并且会带来相应的情绪困扰。 通俗点说也叫做自我功能外包,原本是自己要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了,外包给别人比如:认可、接纳、尊重、价值感等,别人不想接,或者接了没做好,你就容易炸毛了。 我并不反对自我功能外包,因为外包给别人自己更轻松啊。不过要记得外包给别人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情你可以自己为自己做吗?”如果可以,那就放心大胆地外包吧。如果不可以,先发展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3 10:00:00 摘录
    ·我们是否重视一个人,一件事,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当下这个人或事对我们的需要程度,而非他本身。

    ·我们觉得一个人是否重要,更取决于当下面对的事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此刻判断了父母比伴侣更需要我,那我就先去照顾父母。如果一个人判断了此刻工作更需要我,我就先去照顾工作了。

    这跟重视不重视你这个人,是关系不大的。此刻更重视别的,不影响对你的爱。

    ·你看一看,这个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只要你主动,就有人回应你,只要你求助,就会有人帮助你。

    ·一个成年人,之所以会害怕孤单,是因为他不懂得主动发出声音,不懂得向这个世界求助。

    把他吓住的是自己内在的无助,把他局限住的是“没有人真正喜欢我”的念头。

    你需要学会告诉别人你的困难,问别人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更好一点。

    现实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会回应你,不是所有人都会帮助你。但你要相信,当你持续发出需求时,总有人会回应你、会帮助你的。慢慢地,你就会积累一颗颗力量,内化成自己的力量。

    ·当你习惯对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你对伴侣这一个人有没有回应你,也没那么在意了。

    ·不被重视,是因为我不够好?
    ·找到自己的价值,不再痛苦。
    方法一:科学提升自己的能力
    方法二:退而求其次

    ·当他“嫌弃”你,怎么处理这份恐惧?
    修正方法:思考:被重视了,又怎样?
    打破逻辑:自由、真实,比被喜欢被重视更重要。

    小作业:
    1.你什么时候,想抓住一个人?
    2.试着跟你内在的孤单做一个连接,看看孤单会对你说什么;
    3.当你觉得孤单的时候,你是如何求助的呢?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的价值感,是饱满的吗?
    2.你是如何确认自己的价值感的呢?
    3.你想怎么处理自己的价值感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2 22:46:25 摘录
    ·渴望被正确对待,安抚受伤的内心。
    我们重复体验这种熟悉的感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渴望从伴侣身上修正早年那些被错误对待的经验。因为我们只有被正确对待一次,才能够长大。被正确对待的时候,一个人的创伤就被疗愈了。

    ·用不同方式证实,他一定会对我好。

    ·被错误对待,会重复伤口。
    疗愈一个人内在创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关系中重新被正确地对待。这也是婚姻的意义之一,帮助对方修复他早年的创伤。

    ·好的婚姻治疗童年,坏的婚姻重复童年。真诚表达,让他帮你修复创伤。

    ·那怎样才能让伴侣成为疗愈我们创伤的人,而不是加大我们创伤的人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致性表达。你得告诉他,你怎么了,你需要被怎么对待。不然对方只会被你的模式所勾引走,再一次错误对待你。

    而坦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你要去跟男生坦诚。这时候如果他真的是喜欢你的,男生就会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么做其实也是有风险的,男生可能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你了。

    但其实这也是个好事,因为使用虚假自我被喜欢着,不如展示了真实自我被分开了更好点。这
    样起码真实了。

    小作业:
    1.思考一下,当你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受伤,你那一刻渴望怎么样被正确对待?
    2.尝试和对方沟通你的需求,以及你为什么这么需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2 22:13:41 摘录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对伴侣的哪个行为感觉到愤怒,这个行为恰恰是你正在或经常做的。
    你抱怨伴侣怎么不爱你的时候,你的伴侣同样也没有体验到被你爱着。你所体验的委屈,也会让你的伴侣,同样去体验这种委屈。

    ·并不是两个人在聊天,就叫做彼此陪伴。
    陪伴是这样的:我陪你和你陪我,幸运的时候是互相陪伴。我陪你的意思,就是聊你想聊的话题,做你想做的事。你陪我的意思,则是聊我想聊的话题,和做我想做的事。

    ·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一个人的委屈是无辜的。夸张点说,亲密关系中是没有资格委屈的。
    正如《圣经》中《约翰福音》里一个故事所说: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中国的圣贤孔子也曾经这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正在做的事,也会做的事,有什么资格苛刻对方不要做呢?

    ·不被爱的委屈,虽然听起来很难受,但其实这种难受里有一种巨大的获益——道德优越感。一个人只要体验自己到不被爱,他的内心就完成了“我是好的,你是坏的”的优越感了。

    ·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分裂”:我把我不喜欢的自己,分裂到你身上。这也是指责别人的巨大好处:我指责你的时候,我就不是这样的人了。

    修正方法:接纳不被接纳的自己

    小作业:
    1.你从伴侣身上,看到的讨厌特质是什么?你所嫌弃他的是什么?
    3.你允许自己有这种特质吗?你是怎么对待自己这种特质的?
    3.你的父母允许你有这种特质吗?你父母是怎么对待你这种特质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2 22:00:05 摘录
    ·对伴侣的抱怨源于对父母的愤怒
    首先,是被忽视的委屈。其次是被否定的委屈。一
    ·伴侣是释放愤怒的安全场所
    判断一个家庭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可以自由表达愤怒。你对一个家庭成员不满意,你可以直接向他表达,而不必有担心或内疚。同时,你的愤怒也会被接纳,被倾听,而不是被禁止。
    但其实大部分家庭里,愤怒都是单向流动的。即父母可以自由向孩子表达愤怒,但孩子却难以向父母自由表达。

    亲密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战场。有时候我们内心相信对方是足够安全的,所以会忍不住,把内心压抑多年的愤怒倾倒给伴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伴侣比对陌生人更苛刻,因为伴侣身上寄托着我们表达愤怒的任务。

    心理学界有一句关于婚姻很出名的话,就是精神分析前辈吴和鸣曾说的,关于婚姻的真相。

    神父:
    “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八年累积的愤怒吗?”

    她:“我愿意。”

    神父:
    “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六年累积的幻想、嫉妒和仇恨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如何判断你的愤怒是移情还是事实?
    修正方法:根据愤怒的程度来判断。如果你的愤怒,被人觉得难以理解,觉得你小题大作,或者你的愤怒显著性超出了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那么你一定是移情了。

    ·如何安放内心的愤怒?
    冤有头,债有主。你对父母的愤怒,应该回到父母那里去处理,而不是让伴侣背锅。

    你那敏感的愤怒,并不是来自于你的伴侣,而是你有一个愤怒的需求需要发泄下。而他恰好做了某些跟你父母相似的事,于是就躺枪了。所以你要学会区分,而不是迁怒。

    ·那一刻,如果你有能力看到他的需要,也愿意安慰他,就去为他做点什么。如果你不愿意,那就让他自己发泄吧,与你无关。


    小作业:
    思考一下,你对伴侣常有的愤怒和委屈是什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2 20:56:44 摘录
    ·核对才是终极的答案。
    “不建立关系就是不爱”,这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是你想体验不被爱,所以逮着这个机会就往这想了。
    你在犹豫到底要不要骗自己,企图说服自己他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唯独不愿意去核对一句:
    “当你不和我确立关系的时候,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这让我很困惑。”

    ·真诚去沟通自己的顾虑,才是建立真正感情唯一的出路。

    ·没那么爱、有点爱、不够爱,是个很典型、很常见的问题。你只要问自己:这一点爱,值不值得就可以了。

    ·谨防陷入“足够爱”的陷阱。
    很多人觉得,如果他只有怎样,才是足够我……,
    一旦有了“足够爱,才是爱”、“非常爱,才是爱”的念头,寻找爱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非常爱、足够爱,是遇不到的。那是婴儿所期待的理想母亲。
    对于你这个问题,我只有这样的一个反问:别人凭什么要非常爱你呢?

    ·强迫性重复的最终目的就是: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
    修正方法:
    第一步是走出旧关系;
    第二步是走入新关系。从现在所有的关系中,重新去体验爱。
    这就是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开始----冒险。

    小作业:
    1.思考一下,在关系里,你经常体验到的不被爱,是怎样一种不被爱?
    2.这种感觉,对于你来说,是熟悉的吗?是你小时候经常体验到的,还是小时候观察别人体验到的,还是你小时候害怕体验到的?
    3.那时候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导致了你这种感觉呢?
    4.尝试着跟小时候的自己做一个告别,迎接一下现在的新关系。列举下现在的新关系,和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2 20:02:22 摘录
    ·问题症状:泛化。习惯性上纲上线会引发抵触。
    修复方法:表扬时上纲上线,批评时就事论事。

    ·两个人之间所发生的爱与不爱都是一样多的。
    客观上说,事情是无限多的;
    主观上说,爱与不爱是件很主观的事。
    修复方法:多去寻找被爱的证据。

    小作业:
    1.在你的亲密关系中,找出10个你被爱的证据;
    2.在你的亲密关系中,找出10个你不被爱的证据;
    3.把它们放到一起对比下,你会有什么感受?

    ·问题症状:潜意识挑起矛盾,一步步引导他对你不好。
    修复方法:停止就是进步。观察你在受伤的时候,习惯性使用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你是在使用指责、讲道理、委屈、说反话、道德制高点等方式企图改变对方,还是在用逃避、想换人、忍耐、自我安慰等方式逃避问题?

    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这么做,对方会怎么反应?那个反应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我还可以做什么呢?”

    我们通常最建议的一个方法,就是使用真诚地、一致性地表达你的难受,并邀请对方照顾下你的难受。
    你可以说:“你不回来陪我,我觉得很难受。我希望你能先回来陪我,或许我这样的要求很没有道理,但我就是这么渴望。”

    邀请对方来安抚你,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好的方式。这也是爱自己的方式。

    如果被拒绝了,还可以采用方法二“自己安抚自己”,问一问自己:
    为什么此刻,我这么需要他呢?
    为什么此刻,我这么渴望依赖他呢?
    然后看看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好受一点。
    学会一致性地表达自己的难受和渴望,你学会了吗?

    小作业:
    1.观察一次你和伴侣的矛盾,当你体验到难受的时候,你是用什么方式处理的?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你觉得,当你这么对他做/说的时候,他会怎么反应?
    3.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处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