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内容简介」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
……
[ 展开全部 ]
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名人推荐」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刘瑜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刘擎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梁文道「编辑推荐」★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 收起 ]
作者:刘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82.00元
ISBN: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2 )
评价 (1 )
29.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2)
Dame un beso
2022-06-06 03:57:22 摘录
总结一下,不平等问题非常复杂,它有A面,也有B面。《小丑》中的悲惨世界叙事、受害者叙事、阶级战争叙事,虽然逻辑很平滑,但套到现实中,却有很多“不合身”之处。可能有人会说,把问题说得严重点有何不可?这有助于社会形成改革共识,不是好事吗?其实,这就又回到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的,不成比例的悲观主义或许满足知识分子改造世界的激情,却可能带来错误的解题思路。
如果更重要的问题是贫困而不仅仅是贫富差距本身,那么解题思路就应该注重激励投资和就业,也就是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再分配财富。如果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家庭结构而不仅仅是再分配不足,那么部分答案就在于鼓励一种稳定、负责的婚姻观,而不完全是更大更多的政府。如果技术进步驱动着不平等的上升,那么,为了保护技术创新,“改造世界”更多的应该是政策微调,而不是将特定的经济模式连根拔起。如果富人其实已经并且正在接受相当程度的财富再分配,而不仅仅是贪得无厌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更合理的做法是继续协商改良,而不是发动基于“敌我话语”的阶级斗争。
说到底,不平等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平等并非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它只是我们所珍视的各种价值之一。如果平等是唯一目标,那事情就好办了。大家知道最能“让所有人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制是什么吗?是战争。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都血雨腥风,一打完仗,大家都平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这是平等的贫穷,而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向下的平等”,而是“向上的平等”,不是把上面的人拉下来,而是把下面的人拉上去。而在“向上的平等”中,平等就必须和其他价值并存:自由、秩序、创新、责任感,等等。
这种平衡才是最艰难的。我们希望那些年轻的保安、快递、保洁中被埋没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能够有机会实现自我,但我们也害怕过于均等的社会让潜在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失去奋斗的激励机制。我们不想看到饥饿和无家可归,因为在财富剧增的今天,这是不必要的残忍,但我们也担心,过度再分配成为委内瑞拉式的杀鸡取卵。我们恐惧贫富悬殊引发的政治动荡,但是我们也恐惧劫富济贫自身引发的政治动荡。诸善之争是人类最大的困境,所有的答案都只是特定情境下的“权宜之计”。
诸善之间能否实现平衡?当然可能。比如,北欧国家既高度发达,又相当平等,说明鱼和熊掌可能兼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北欧模式有无数的社会、历史、文化甚至地缘条件,也可能带来某些经济社会成本,而许多其他国家的类似追求却一再失败。从王莽改制到法国大革命、从苏联极左的扭曲到柬埔寨的噩梦,从南欧债务危机到拉美的“粉红革命”,历史一再展示,追求平等这件事,我们或许有一种方式把它做对,却有1000种方式把它做错。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是值得敬畏的,而文明常常是一座脆弱的纸牌屋,那我们就不得不怀着谦卑和审慎,去寻找隐藏在荆棘深处的第1001条道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ame un beso
2022-06-06 03:55:57 摘录自194页
其实,抛开数字,观察实际的富豪,就会发现,“阶级斗争”论存在漏洞。盖茨把几千亿美元捐出来做慈善,是为了什么阶级利益?要知道,盖茨基金会的年度预算和世界卫生组织旗鼓相当。巴菲特则主动抱怨他的税率太低,强烈要求政府给自己加税,又是为了什么既得利益?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家都知道,特朗普主张给富人减税,而拜登主张给富人加税,如果华尔街人士坚决捍卫自己的“阶级利益”,那么他们应该一边倒地支持特朗普对不对?但事实是,到2020年大选前,金融界给拜登的捐款比给特朗普的捐款多出了5倍。[5]所以,和我们前面谈到韩国时的情况类似,观念的力量有时候会战胜利益的考虑。
因此,阶级战争叙事并不坚固,美国的穷人没有那么仇恨富人,富人也没有那么压制穷人。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阶级斗争”的话语不断传播、扩散,它却可能构成“自我实现的预期”。什么意思呢?就是“阶级斗争”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动员机制,当这种话语传播得足够广、足够深、激起足够的愤怒,它可以使得不平等状况从一座“死火山”变成一座“活火山”。现实很重要,但是比现实更重要的,往往是我们如何诠释现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ame un beso
2022-06-06 03:44:23 摘录自189页
历史如果真的带来什么教训,这个教训并非仅仅是“要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勇气”,而且是“要有与狂热作斗争的自我警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言 可能性的艺术:通过比较理解政治
第一章 全球视野
1. 政治比较的维度
2. 和平的“爆发”:一个黄金时代?
3. 天下与我:国际格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4. 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经济后果
5. 为什么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第二章 政治转型
6.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1)
7.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2)
8. 法国往事:转型浪潮中的第一艘泰坦尼克号
9. 埃及: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10. 南非:转型何以软着陆?
11.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1)
12.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2)
13. 伊拉克:铁腕强人是救星?
第三章 国家建构
14. 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15. 为什么要“重新带回国家”?比较政治学的轮回
16.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战争
17.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文官制与国家
18.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1)
19.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2)
20. 国家建构的瓶颈:阿富汗的悲剧
第四章 政治文化
21.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观念的水位与制度的变迁
22. 何为民主文化?泰国困局
23. 恶真的平庸吗?暴民考古学
24.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1)
25.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2)
第五章 政治经济
26. 智利:皮诺切特之后
27. 委内瑞拉:如何毁掉一个国家?
28.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1)
29.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2)
30. 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参考书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言 可能性的艺术:通过比较理解政治
第一章 全球视野
1. 政治比较的维度
2. 和平的“爆发”:一个黄金时代?
3. 天下与我:国际格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4. 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经济后果
5. 为什么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第二章 政治转型
6.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1)
7.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2)
8. 法国往事:转型浪潮中的第一艘泰坦尼克号
9. 埃及: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10. 南非:转型何以软着陆?
11.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1)
12.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2)
13. 伊拉克:铁腕强人是救星?
第三章 国家建构
14. 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15. 为什么要“重新带回国家”?比较政治学的轮回
16.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战争
17.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文官制与国家
18.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1)
19.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2)
20. 国家建构的瓶颈:阿富汗的悲剧
第四章 政治文化
21.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观念的水位与制度的变迁
22. 何为民主文化?泰国困局
23. 恶真的平庸吗?暴民考古学
24.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1)
25.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2)
第五章 政治经济
26. 智利:皮诺切特之后
27. 委内瑞拉:如何毁掉一个国家?
28.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1)
29.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2)
30. 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参考书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言 可能性的艺术:通过比较理解政治
第一章 全球视野
1. 政治比较的维度
2. 和平的“爆发”:一个黄金时代?
3. 天下与我:国际格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4. 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经济后果
5. 为什么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第二章 政治转型
6.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1)
7.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2)
8. 法国往事:转型浪潮中的第一艘泰坦尼克号
9. 埃及: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10. 南非:转型何以软着陆?
11.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1)
12. 印度:民主为什么“不管用”?(2)
13. 伊拉克:铁腕强人是救星?
第三章 国家建构
14. 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15. 为什么要“重新带回国家”?比较政治学的轮回
16.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战争
17.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文官制与国家
18.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1)
19.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2)
20. 国家建构的瓶颈:阿富汗的悲剧
第四章 政治文化
21.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观念的水位与制度的变迁
22. 何为民主文化?泰国困局
23. 恶真的平庸吗?暴民考古学
24.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1)
25.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2)
第五章 政治经济
26. 智利:皮诺切特之后
27. 委内瑞拉:如何毁掉一个国家?
28.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1)
29.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2)
30. 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参考书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如果更重要的问题是贫困而不仅仅是贫富差距本身,那么解题思路就应该注重激励投资和就业,也就是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再分配财富。如果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家庭结构而不仅仅是再分配不足,那么部分答案就在于鼓励一种稳定、负责的婚姻观,而不完全是更大更多的政府。如果技术进步驱动着不平等的上升,那么,为了保护技术创新,“改造世界”更多的应该是政策微调,而不是将特定的经济模式连根拔起。如果富人其实已经并且正在接受相当程度的财富再分配,而不仅仅是贪得无厌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更合理的做法是继续协商改良,而不是发动基于“敌我话语”的阶级斗争。
说到底,不平等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平等并非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它只是我们所珍视的各种价值之一。如果平等是唯一目标,那事情就好办了。大家知道最能“让所有人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制是什么吗?是战争。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都血雨腥风,一打完仗,大家都平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这是平等的贫穷,而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向下的平等”,而是“向上的平等”,不是把上面的人拉下来,而是把下面的人拉上去。而在“向上的平等”中,平等就必须和其他价值并存:自由、秩序、创新、责任感,等等。
这种平衡才是最艰难的。我们希望那些年轻的保安、快递、保洁中被埋没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能够有机会实现自我,但我们也害怕过于均等的社会让潜在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失去奋斗的激励机制。我们不想看到饥饿和无家可归,因为在财富剧增的今天,这是不必要的残忍,但我们也担心,过度再分配成为委内瑞拉式的杀鸡取卵。我们恐惧贫富悬殊引发的政治动荡,但是我们也恐惧劫富济贫自身引发的政治动荡。诸善之争是人类最大的困境,所有的答案都只是特定情境下的“权宜之计”。
诸善之间能否实现平衡?当然可能。比如,北欧国家既高度发达,又相当平等,说明鱼和熊掌可能兼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北欧模式有无数的社会、历史、文化甚至地缘条件,也可能带来某些经济社会成本,而许多其他国家的类似追求却一再失败。从王莽改制到法国大革命、从苏联极左的扭曲到柬埔寨的噩梦,从南欧债务危机到拉美的“粉红革命”,历史一再展示,追求平等这件事,我们或许有一种方式把它做对,却有1000种方式把它做错。如果我们相信历史是值得敬畏的,而文明常常是一座脆弱的纸牌屋,那我们就不得不怀着谦卑和审慎,去寻找隐藏在荆棘深处的第1001条道路。
因此,阶级战争叙事并不坚固,美国的穷人没有那么仇恨富人,富人也没有那么压制穷人。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阶级斗争”的话语不断传播、扩散,它却可能构成“自我实现的预期”。什么意思呢?就是“阶级斗争”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动员机制,当这种话语传播得足够广、足够深、激起足够的愤怒,它可以使得不平等状况从一座“死火山”变成一座“活火山”。现实很重要,但是比现实更重要的,往往是我们如何诠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