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作者:
出版社:
定价:30.00元
ISBN:978750632678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9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喜力开卷
2020-12-28 20:52:00 摘录
·老板是干什么的?老板什么都不需要干,就是解决员工的问题,包括员工的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员工干什么呢?就是解决单位的问题。如果这个老板不能解决你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你就不必追随他、辅佐他。可能这个老板没有能力,也可能是品质不够。
希望你们这些大学生将来当领导做老板的时候,要记得我今天说的这个观念。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老板,如果你不能解决下属的问题、员工的问题,包括他们个人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你身边是不会有人的。如果你是一个员工,则要把单位的工作做好,把老板交给你的工作做好,你才会有前途。
·从待人接物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把人接待好了,你就什么都有了。我一贯认为,为人处世是第一生产力。你把人做好,把事情做好,把关系处理到位了,你不用做事,别人自然会帮你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7 09:02:59 摘录
看一个人的成就,不是看他个人的成就有多高,而是看他培养了多少超越他的人才,他的追随者、下一代的成就有多高。
成就一番事业,绝对不是一个人能达成的。一个人只能做事,但成就不了一番事业,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一个团队。
几个小和尚的智商都超过我,可是为什么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显得愚昧无知呢?因为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不会把握轻重缓急。
为什么不懂?因为第一个阶段在家里,你们的父母没有教你们如何为人处事。第二个阶段在学校里,你们的老师也没有教过你们如何为人处事,教的只是一些知识技能。现在是第三个阶段,你们来到寺庙,如果第三阶段你们再碰不到教你们如何为人处世的人,这一生你们都不会再有第四次机会了!
如果你们是自私贪婪的坏人,一定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包装自己,在形式和技巧上下功夫。正因为你们的内在很阳光,所以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才忽略了方式方法。
一个人的形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出家人的言行举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次见面,第一印象就占了80%,纵然你的品质很好,你推销自己的方式错了,别人也不会接受你。
一个人的道行好是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你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有始有终有交代,这就说明你修行好。什么是福报?优秀的综合素质就是福报。它包括过硬的人品,较强的办事的能力,精湛圆融的为人处事技巧和方法,很强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几项具备了,你就有福报。
所以看一个人就看他做的事,以事来论人。做事是看结果,做人要看过程。
小聪明是不管用的,古人讲大事难事看担当。不会做事,做错事,是你的能力问题;不做事,是你的人品问题。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做事,要对得起一日三餐。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能力如何?就看关键时刻能不能顶一个人用?能不能派上用场?会不会掉链子。
一个人想成事,必须不停的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炼出来,我们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为了成长而做事。
《人品胜过技巧》 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之一,是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让追随他的人感到踏实。用佛教的话来讲,衣食住行有保障,生老病死有保障,这就是你当领导的成功之处。一个领导带领一个团队,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方式方法亮出来,让大家看清楚,适应的就留下,不适应的就另谋高就,最后臭味相投的就留下来了。不怕人走,就怕你不亮出自己的标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6 21:56:17 摘录
只要曾经独挡一面,做过部门负责人,感受、说话、为人处世的方式和风格,就与常人不同,看问题就会有全局观,能控全局,一出手就能直达要害。如果一直在打杂,没做过具体的事情,说话办事总是飘的,抓不住要害。
心召万物,这个力量,这个因缘就赶着过来了——有形的赶着过来,无形的也会赶着过来。怕就怕你目标不明确,想干什么?连自己都说不清楚,鬼神就是想帮忙,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
所以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你就祷告:我要……请护法神帮忙连说三遍。如果你有定力,就直接入定在内心祷告,把这个信息力量发射出去,这样见效更快。当你的愿力足够大,心念足够强的时候,你发出的心念,真的会震动三界内外,护法神马上就来护持你,帮你解决难题。但是你的定力不够,心力不够,信息是发不出去的。
《信心与耐力是做事的根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6 21:24:49 摘录
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明心见性,第一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第二,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第三,能与外界进行准确的衔接,第四,能通过外界的反应,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世间法能运用无碍的人,即明心见性。
真正的为人处事,一定会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的起用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古人所说的圆满是立功,立德,立言。
一个人有理想,就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的工作、你的理想向前推进,否则你就是在虚度光阴。做什么事没有困难呢?就是要饭也有困难啊,而且比任何困难都大,所以乞丐的承受力比一般人都高。因为他已经放下了自我,就面子和尊严而言,他已经解脱了。
一个对一件事物真正通达的人,一定能用最快最简单的方式让别人明了。你讲的东西必须有实操性和实战性,人家拿到你的方案马上就能用,而且效率高。
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进步,必须与高人共事,跟高人过招,这是唯一的一条路。但是与高人共事过招是很痛苦的,没有尊严的。
《方法加实践才出功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6 20:53:48 摘录
大家问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能实现我的理想?我有什么特长,我已经做到了哪些?目前我能做到的是什么?我准备好了吗?你准备了什么?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你需要一个环境,真的到了那个环境,你能适应吗?你能接受环境的考验和磨练吗?
无论你想成为什么,这都是你的权利,你都应该为它而努力。
接下来在问自己:我要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实现我的理想呢?为了我的理想,目前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能力和特长可以施展和发挥?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明白,没有想好、准备好,外缘肯定不会具足。只有当你的方向明确了,内在的力量具足了,心态稳定了,外缘才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你所遇到的机会,只要不利于实现你的目标,你都必须放弃。
修行人每天都要进步,要想进步,每天都必须经历新鲜的人和事,每一天对我们的生命而言都是新的一天,每一个夜晚对我们的生命而言都是一次死亡。
《如何忠于自己的理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5 20:56:51 摘录
有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环境来调和的,不能太急。当我们力量不够时,可以慢慢等待因缘成熟。当因缘成熟了、条件具足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实际上每做成一件事,我们的作用都是穿针引线。当外在的因缘、条件具备了,事情也就做成了。就像我手上的这串佛珠,如果没有中间这根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也就不成其为佛珠,一旦串起来,就成了一件作品。你内心渴望的事、必须做的事,当下就去做。两可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可以慢慢努力,但要把心放平。
《行动才有说服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5 15:35:04 摘录
凡夫都是这样,没有长远心。不管你是哪一种心态,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不彷徨、不犹豫,不在中间摇摆不定,你的人生就有方向、有定位。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确了自己追求的目标,给自己的人生确立了方向,从30岁开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后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犹豫。继续努力,在50
岁就达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开悟了,所以孔子是在50岁开悟的。但是开悟之后还要继续修啊,所以到60岁就“耳顺”了,无论你说他好还是坏,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内无比愉悦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孔圣人也是修了几十年,道业才稳定的。
修行并非只打坐不做事,禅坐与做事必须相结合、两不误。所谓的修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负面力量不可思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25 15:25:50 摘录
现在有个统计数据,在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之中,初中生占80%,高中生占10%,小学生占10%。
初中生接受的概念信息不多,思维还没有被世俗的种种概念或理念所框、所绑、所束缚,头脑还没有复杂化,往往会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他们会一边做事一边解决出现的问题,不会自我设限,是属于想得少做得多的类型,所以成功率很高。
还有小学生,他们是凭机遇,凭国家的政策,凭市场的需求,凭自己的吃苦耐劳、猛打猛干,或者靠投机取巧而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是,无论靠哪一种方式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都不持久,因为他们既没有
知识,也没有文化素质。
还有第四种人不在这三种人之列,他们包括真正的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等等。这类人可以引领世界,为人类的文明做导航。他们一旦成功,就会名留青史。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去经历是不可能的,很多事只要边看边思考,边做边观察,就悟到了。这个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你有心就会得到,没有心就会失去。
因为人的智商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在于是否专专注,是否有恒心、耐力。
细看历史上成功人,他们一般都是边做事边学习,很少听说哪一个人关起门来什么都不干,专门学习。这样反而学不到东西,无法深入体验人生,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
一个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缺什么,这个市场、这个社会需要什么,然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学习才能满足市场、社会的需求。为什么青少年时都要读书呢?因为这个年龄就是人生读书学习的阶段,过了这个年龄就应该做事,过了做事的年龄就应该去修行、去探索人生。古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人生的三个阶段: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提升境界,都是对自我的修炼。
倘若大家真的渴望修道,出了禅堂也能保持与禅堂里一样的心态和一颗渴求“道”的心,今生成就绝对有把握!
提起正念!参!
2011.11.25
《人生三阶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喜力开卷
2020-12-16 21:57:10 摘录
时下学佛修行者中多有弊端:
一是外求,执着外在形式,而非内证,不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追求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磕多少头、打多少坐,所谓“看破、放下”而丢掉工作,放弃家庭、责任等等,以为如此就能开悟解脱。
二是停留于经律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去实修实证,把自己变成一个佛学研究者。
三是鹦鹉学舌,把祖师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不在实修上下功夫,而是夸夸其谈,空谈理论,以理废事,变成不落地的口头禅、狂禅。
四是一心想住茅棚山洞,离世隐修,只追求个人解脱,不管他人生死。
五是追求声光、影像等境界和各种“法术”“神通”,被其所转,不能自拔。
六是追求所谓的灵性,沉迷于各种灵修活动,在身体上玩游戏,满足头脑的感觉和需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根本,皆因缺少了正知正见,也即佛门所说的见地。祖师一再说修行的三步路:见地、修证、行愿,并一再强调“七分见地,三分行持”。可见,见地是根本。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导致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则悔之晚矣!修行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贫僧始终坚持佛法是以人为本的,而人又是以德为本的,当一个人的德行圆满了,人格完善了,拥有了谦卑谦逊的品质、无所不容的心量、慈悲博爱的心胸、无我奉献的精神和一颗清净觉照的平常心,他就在道中,他就是佛。一个人有无修行,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中,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所以,学佛修行应该从做人开始。
效法古圣先贤,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端正生活态度,纠正生活方式,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利益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在生活中锤炼自己,敞开心胸,去掉习气,破除无明我执,培养正念觉照,完善人品人格。
《自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希望你们这些大学生将来当领导做老板的时候,要记得我今天说的这个观念。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老板,如果你不能解决下属的问题、员工的问题,包括他们个人的问题和家庭的问题,你身边是不会有人的。如果你是一个员工,则要把单位的工作做好,把老板交给你的工作做好,你才会有前途。
·从待人接物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把人接待好了,你就什么都有了。我一贯认为,为人处世是第一生产力。你把人做好,把事情做好,把关系处理到位了,你不用做事,别人自然会帮你做。
成就一番事业,绝对不是一个人能达成的。一个人只能做事,但成就不了一番事业,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一个团队。
几个小和尚的智商都超过我,可是为什么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显得愚昧无知呢?因为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不会把握轻重缓急。
为什么不懂?因为第一个阶段在家里,你们的父母没有教你们如何为人处事。第二个阶段在学校里,你们的老师也没有教过你们如何为人处事,教的只是一些知识技能。现在是第三个阶段,你们来到寺庙,如果第三阶段你们再碰不到教你们如何为人处世的人,这一生你们都不会再有第四次机会了!
如果你们是自私贪婪的坏人,一定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包装自己,在形式和技巧上下功夫。正因为你们的内在很阳光,所以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才忽略了方式方法。
一个人的形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出家人的言行举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次见面,第一印象就占了80%,纵然你的品质很好,你推销自己的方式错了,别人也不会接受你。
一个人的道行好是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你对工作认真负责,做事有始有终有交代,这就说明你修行好。什么是福报?优秀的综合素质就是福报。它包括过硬的人品,较强的办事的能力,精湛圆融的为人处事技巧和方法,很强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几项具备了,你就有福报。
所以看一个人就看他做的事,以事来论人。做事是看结果,做人要看过程。
小聪明是不管用的,古人讲大事难事看担当。不会做事,做错事,是你的能力问题;不做事,是你的人品问题。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做事,要对得起一日三餐。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能力如何?就看关键时刻能不能顶一个人用?能不能派上用场?会不会掉链子。
一个人想成事,必须不停的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炼出来,我们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而是为了成长而做事。
心召万物,这个力量,这个因缘就赶着过来了——有形的赶着过来,无形的也会赶着过来。怕就怕你目标不明确,想干什么?连自己都说不清楚,鬼神就是想帮忙,也无能为力,只能干着急!
所以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你就祷告:我要……请护法神帮忙连说三遍。如果你有定力,就直接入定在内心祷告,把这个信息力量发射出去,这样见效更快。当你的愿力足够大,心念足够强的时候,你发出的心念,真的会震动三界内外,护法神马上就来护持你,帮你解决难题。但是你的定力不够,心力不够,信息是发不出去的。
真正的为人处事,一定会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的起用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古人所说的圆满是立功,立德,立言。
一个人有理想,就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的工作、你的理想向前推进,否则你就是在虚度光阴。做什么事没有困难呢?就是要饭也有困难啊,而且比任何困难都大,所以乞丐的承受力比一般人都高。因为他已经放下了自我,就面子和尊严而言,他已经解脱了。
一个对一件事物真正通达的人,一定能用最快最简单的方式让别人明了。你讲的东西必须有实操性和实战性,人家拿到你的方案马上就能用,而且效率高。
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进步,必须与高人共事,跟高人过招,这是唯一的一条路。但是与高人共事过招是很痛苦的,没有尊严的。
无论你想成为什么,这都是你的权利,你都应该为它而努力。
接下来在问自己:我要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来实现我的理想呢?为了我的理想,目前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能力和特长可以施展和发挥?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明白,没有想好、准备好,外缘肯定不会具足。只有当你的方向明确了,内在的力量具足了,心态稳定了,外缘才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你所遇到的机会,只要不利于实现你的目标,你都必须放弃。
修行人每天都要进步,要想进步,每天都必须经历新鲜的人和事,每一天对我们的生命而言都是新的一天,每一个夜晚对我们的生命而言都是一次死亡。
实际上每做成一件事,我们的作用都是穿针引线。当外在的因缘、条件具备了,事情也就做成了。就像我手上的这串佛珠,如果没有中间这根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也就不成其为佛珠,一旦串起来,就成了一件作品。你内心渴望的事、必须做的事,当下就去做。两可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可以慢慢努力,但要把心放平。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确了自己追求的目标,给自己的人生确立了方向,从30岁开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后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犹豫。继续努力,在50
岁就达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开悟了,所以孔子是在50岁开悟的。但是开悟之后还要继续修啊,所以到60岁就“耳顺”了,无论你说他好还是坏,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内无比愉悦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孔圣人也是修了几十年,道业才稳定的。
修行并非只打坐不做事,禅坐与做事必须相结合、两不误。所谓的修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初中生接受的概念信息不多,思维还没有被世俗的种种概念或理念所框、所绑、所束缚,头脑还没有复杂化,往往会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他们会一边做事一边解决出现的问题,不会自我设限,是属于想得少做得多的类型,所以成功率很高。
还有小学生,他们是凭机遇,凭国家的政策,凭市场的需求,凭自己的吃苦耐劳、猛打猛干,或者靠投机取巧而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是,无论靠哪一种方式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都不持久,因为他们既没有
知识,也没有文化素质。
还有第四种人不在这三种人之列,他们包括真正的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等等。这类人可以引领世界,为人类的文明做导航。他们一旦成功,就会名留青史。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去经历是不可能的,很多事只要边看边思考,边做边观察,就悟到了。这个世界是属于有心人的,你有心就会得到,没有心就会失去。
因为人的智商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在于是否专专注,是否有恒心、耐力。
细看历史上成功人,他们一般都是边做事边学习,很少听说哪一个人关起门来什么都不干,专门学习。这样反而学不到东西,无法深入体验人生,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
一个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缺什么,这个市场、这个社会需要什么,然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学习才能满足市场、社会的需求。为什么青少年时都要读书呢?因为这个年龄就是人生读书学习的阶段,过了这个年龄就应该做事,过了做事的年龄就应该去修行、去探索人生。古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人生的三个阶段: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提升境界,都是对自我的修炼。
倘若大家真的渴望修道,出了禅堂也能保持与禅堂里一样的心态和一颗渴求“道”的心,今生成就绝对有把握!
提起正念!参!
2011.11.25
一是外求,执着外在形式,而非内证,不在心性上下功夫,而是追求诵多少经、念多少佛号、磕多少头、打多少坐,所谓“看破、放下”而丢掉工作,放弃家庭、责任等等,以为如此就能开悟解脱。
二是停留于经律论的学习与研究,不去实修实证,把自己变成一个佛学研究者。
三是鹦鹉学舌,把祖师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不在实修上下功夫,而是夸夸其谈,空谈理论,以理废事,变成不落地的口头禅、狂禅。
四是一心想住茅棚山洞,离世隐修,只追求个人解脱,不管他人生死。
五是追求声光、影像等境界和各种“法术”“神通”,被其所转,不能自拔。
六是追求所谓的灵性,沉迷于各种灵修活动,在身体上玩游戏,满足头脑的感觉和需求……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究其根本,皆因缺少了正知正见,也即佛门所说的见地。祖师一再说修行的三步路:见地、修证、行愿,并一再强调“七分见地,三分行持”。可见,见地是根本。不具备正确的知见,导致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则悔之晚矣!修行人不可不高度重视!
贫僧始终坚持佛法是以人为本的,而人又是以德为本的,当一个人的德行圆满了,人格完善了,拥有了谦卑谦逊的品质、无所不容的心量、慈悲博爱的心胸、无我奉献的精神和一颗清净觉照的平常心,他就在道中,他就是佛。一个人有无修行,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中,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里。所以,学佛修行应该从做人开始。
效法古圣先贤,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端正生活态度,纠正生活方式,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利益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在生活中锤炼自己,敞开心胸,去掉习气,破除无明我执,培养正念觉照,完善人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