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本书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理论研究丛书——秩序与建造系列”的第一本。笔者从掌控密斯建造体系之“匀质秩序”出发,逐一探讨密斯从巴塞罗那德国馆到柏林国家美
……
[ 展开全部 ]
术馆新馆其间的重要代表作品。将匀质秩序对密斯建造体系不断发展、提升的演进脉络呈现出来,从而将密斯毕生建筑探索的内在奥义揭示出来。 密斯终其一生专一于匀质网格秩序与相关建构要素的整合和博弈以达成他所追求之“清晰的建造”。此间,与密斯缠斗最为激烈的非表皮与结构莫属,密斯在对其不断的离析和整合中开创了现代主义中最为铿锵有力的基于钢、玻璃和石材的“营造法式”。然而,匀质秩序体系的“密不透风”从根本上排斥了柱、墙等实体元素的介入,匀质网格在成就了密斯的同时也是其毕生建构探索的局限所在。
[ 收起 ]
作者:汤凤龙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定价:56.00元
ISBN:978711213809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6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Ddddddy
2020-10-29 20:52:05 摘录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抽象的形式空间美学和技艺的建构表达间存在深刻的矛盾。
密斯不仅发现了两者间的裂痕,而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试图从根本上去弥合这种矛盾。
最终,在密斯成熟的建构体系中技术的建构和抽象的极简几何形式空间已融为一体。
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完成使命,建筑就上升为艺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dddddy
2020-10-29 20:44:56 摘录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如后现代主义者所批判的那样流于风格和抽象形式,但它更具进步意义,归根结底,它是在工业化技术基础上向外界展示合理的建造逻辑和结构规则的健康体系。
然而我们却厌倦了它这方面的意义,在还未真正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时候就陷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泥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dddddy
2020-10-29 20:43:04 摘录
后现代的思想实践在今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异,它用各种新奇时尚的“幌子”取代败下阵来的“历史符号和意义”,继续解构着建筑学的内核,让当代建筑越来越多地被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包围,沦为外界因素投射( projective)的结果。
建筑的本体和自律性由此进一步沦丧。
这种无根的倾向加剧了建筑的形式化堕落,因为建筑最能回应前在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资本唯有形式,这正是后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各种风格、思潮形式异化的本质所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dddddy
2020-10-29 20:41:52 摘录
赖特更加直接地告诫我们:“成为一个艺术家意味着——抓住一种在表面形式之下的蕴藏在所有地方、所有事物之中的精髓(Essence)。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dddddy
2020-10-29 20:40:58 摘录
我们今天的建筑,它们表面的张牙舞爪( apparent energy and diversity)事实上是源于其骨子里对原则无知和缺乏的恐惧,并因此自暴自弃地在花样繁多的形式冒险中寻求逃避。
建筑作为一种规则( discipline)的理念是走出这一歧途的唯一途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Ddddddy
2020-10-29 20:37:38 摘录
后现代主义者们往往以复杂的旁征博引和深奥的哲学理论等非建筑语言来阐释和理解建筑,其恶果是大大地扩张了建筑学的外延,这个庞大而华丽的外延往往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趋之若鹜,而建筑的真正本体“建造”、“秩序”、“规则”等却被忽视,进而使建筑学相对清晰的内涵逐渐模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
丛书前言。
绪论:召回秩序;
第一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自我;
第二章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挣扎”;
第三章 范斯沃斯住宅的“分裂”;
第四章 克朗楼的精神胜利和密斯的;
第五章 国家美术馆的完美“解体”和匀质。
结语:阿克琉斯之踵。
附:密斯建造秩序演变历程分析表。
参考文献。图片来源。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
丛书前言。
绪论:召回秩序;
第一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自我;
第二章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挣扎”;
第三章 范斯沃斯住宅的“分裂”;
第四章 克朗楼的精神胜利和密斯的;
第五章 国家美术馆的完美“解体”和匀质。
结语:阿克琉斯之踵。
附:密斯建造秩序演变历程分析表。
参考文献。图片来源。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
丛书前言。
绪论:召回秩序;
第一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自我;
第二章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挣扎”;
第三章 范斯沃斯住宅的“分裂”;
第四章 克朗楼的精神胜利和密斯的;
第五章 国家美术馆的完美“解体”和匀质。
结语:阿克琉斯之踵。
附:密斯建造秩序演变历程分析表。
参考文献。图片来源。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密斯不仅发现了两者间的裂痕,而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试图从根本上去弥合这种矛盾。
最终,在密斯成熟的建构体系中技术的建构和抽象的极简几何形式空间已融为一体。
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完成使命,建筑就上升为艺术。”
然而我们却厌倦了它这方面的意义,在还未真正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时候就陷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泥潭。
建筑的本体和自律性由此进一步沦丧。
这种无根的倾向加剧了建筑的形式化堕落,因为建筑最能回应前在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资本唯有形式,这正是后现代建筑及其后的各种风格、思潮形式异化的本质所在。
建筑作为一种规则( discipline)的理念是走出这一歧途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