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
……
[ 展开全部 ]
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 收起 ]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9.80元
ISBN:978754952932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34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Fernet Branca
2021-03-25 11:38:58 摘录
1.“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顾淮
2.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要有这个无意
3.刹那间便坠入…
4.天色铁一样的寒冷
5.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6.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
7.人有一种疲惫的兴奋,像乌黑的深渊里着了火。
8.感受像淋雨一般浸透我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nice_fish
2020-12-07 00:13:40 摘录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行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nice_fish
2020-12-06 10:25:23 摘录
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nice_fish
2020-12-06 01:13:46 摘录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nice_fish
2020-12-06 00:51:28 摘录
我知道可能没人听,但这事就像谈恋爱一样,跟别人没关系,只看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自己的期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nice_fish
2020-12-06 00:40:50 摘录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nice_fish
2020-12-05 17:16:13 摘录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禹
2020-11-29 20:03:00 摘录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禹
2020-11-29 19:56:00 摘录
大玮是发生第一次性关系之后,就感染艾滋的。
“你为什么不用安全套?”我问他。
“我连安全套都没见过。”大玮说。
他在做爱前像每个稚嫩的孩子一样。“我以为只是亲吻和拥抱”他鼓起勇气说,声音小小的。
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安全的,怎么避免危险,就算他知道,他说也不敢把安全套带在身边,怕别人发现。
“安全套对国人来说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北京电影学院老师崔子恩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20-11-27 12:32:09 摘录
何帆曾是一名刑事法官。他说,自己刚进法院时,血气方刚,豪情万丈,认为刑事司法的真谛就是主持正义、荡涤邪恶。但是,他第一次亲临刑场,观看死刑执行时,临刑前,死囚突然对法警提出请求:“我可不可以挪一下位置,我面前有块石头,如果倒下,这石头正好磕着我的脸。”法警满脸迷惑地看了看在场监刑的法院副院长,副院长点一下头:“给他挪挪。”对在场所有人说了一句:“即使在这一刻,他们也是人,也有尊严。”
日后处理死刑案件时,只要在判决前稍有一点法理、情理乃至证据认定上的犹豫,何帆说他都不会作出死刑判决。
他读书时,抄写过民国法学家吴经熊一段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在这段话边上,学生时代的何帆给的批注是:“伪善。
如今,他拿出笔,划去那两个字,在旁边写上:“人性。”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20-11-27 12:13:58 摘录
采访完第二天,卢安克离开板烈,去了杭州,进了妻子联系的工厂,一个星期后他辞职,因为手续问题,去往越南,等待命运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他说:“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有人以为那是超能,这个误会就造成了我现在的结果。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第十八章 无能的力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20-11-27 12:07:45 摘录
日后我看到卢安克在博客里写:“现代社会人的追求就是想要有保障,对一切的保障。如果出现任何意外,人们马上就要找一个负责人,让上级负责任。上级就很紧张,怕出事,所以要管好一切,不允许任何意外发生。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提那么多要求?偏偏这些要求给我们带来的是不自由。”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20-11-25 21:06:53 摘录
我说:“那很多人觉得,你只是一个生活中陪着他们的人,你并没有在教育他们啊?”
他说了一句,当时我没有注意,日后却不知不觉盘踞在我心里:“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我憋不住,直接问:“那这个孩子说你死跟我有什么关系,这话你听了不会感到不舒服吗?”
他笑了一下,脸上纹路很稠,说:“我把命交给他们了,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我都要承受了。”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20-11-25 19:18:24 摘录
采访的场记我看了又看,再对着那张白纸,战战兢兢写下节目中的第一句话:“在市场经济中,有一条众所周知的规则:自由地买和卖,等价交换。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因为尊重和适用这条规律,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却在影响人口最多的土地问题上有了一些例外。”
多么寻常的一句话,我敝帚自珍,看了又看。一个人从小到大拾人牙慧,写日记的时候抄格言,做电台的时候念别人文章,做电视了模仿别人提问,像是一直拄着拐杖的人,现在试着脱手,踉踉跄跄,想站起来。
我犹豫着,写下了第二句:““给农民的不是价格,是补偿。陈锡文用一句话说清了农民的处境,‘地拿过来了你去发展市场经济拿地的时候你是计划经济,这事儿农民就吃亏了。”
多大亏呢?
我算了一下:“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数据,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投资者拿走大头,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城市政府拿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村级组织留下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而最多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百分之五到十。”
像有什么推着我手里的笔,去往某地。“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是什么?
我握着笔,字歪歪斜斜写得飞快,像扔了拐杖的人迈开打晃的腿往前跑。“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中国大地上,因此而起的各种冲突和群体性事件,以至于‘征地’这样一个普通的经济行为,演变成为我们这个转型时代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我明白了,这个“穿”过去的东西就是逻辑。
(接上一个书摘)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nowflake
2020-11-25 19:15:34 摘录
采访陈锡文,是他开会的地方。好几天没怎么睡足的脸色,嘴唇满屋子烟。在毛背心外头套了件外衣,鞋子上头露一点老秋裤脚,坐镜头前,说“土地的事情是该谈一谈”。
我问他,八二年宪法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话从哪儿来的?
他答:“文革’前国家没财力建设,到了八二年,人口膨胀,没地儿住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洋楼都得住人,可是城里不像农村,没土改,都有地契,就改法律吧,改成城市土地国有,人就住进去了,相当于一个城市的土改。”
这么大的事,居然没有引发社会动荡,“私权”这个概念当时还让人陌生和戒惧。没想到的是,这一句原本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
话,误打误撞居然埋下了农村征地制度的巨大矛盾。很快,中国城市化开始,城市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所以,农村土地一旦要用于建设,都经由政府征地,转为国有土地。
陈锡文说的也都是大白话,不含糊,没有把玩语言的油滑,字字用力气说出来,嘴角带些白沫,他也不自知。他说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政府征地上,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征地,但只有用来建医院、学校,涉及公共利益建筑时才能征。可是,一九八二年,“宪法里加了这句话后,建设用地里有没有经营性的利益在里头?肯定是有的,那些地怎么变成城市土地?宪法没有讲。”
“讲不清楚变成什么结果?”
“讲不清楚就变成多征。”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
(接下一个书摘)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顾淮
2.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要有这个无意
3.刹那间便坠入…
4.天色铁一样的寒冷
5.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6.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
7.人有一种疲惫的兴奋,像乌黑的深渊里着了火。
8.感受像淋雨一般浸透我们。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你为什么不用安全套?”我问他。
“我连安全套都没见过。”大玮说。
他在做爱前像每个稚嫩的孩子一样。“我以为只是亲吻和拥抱”他鼓起勇气说,声音小小的。
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安全的,怎么避免危险,就算他知道,他说也不敢把安全套带在身边,怕别人发现。
“安全套对国人来说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北京电影学院老师崔子恩说。
日后处理死刑案件时,只要在判决前稍有一点法理、情理乃至证据认定上的犹豫,何帆说他都不会作出死刑判决。
他读书时,抄写过民国法学家吴经熊一段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在这段话边上,学生时代的何帆给的批注是:“伪善。
如今,他拿出笔,划去那两个字,在旁边写上:“人性。”
他说了一句,当时我没有注意,日后却不知不觉盘踞在我心里:“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我憋不住,直接问:“那这个孩子说你死跟我有什么关系,这话你听了不会感到不舒服吗?”
他笑了一下,脸上纹路很稠,说:“我把命交给他们了,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我都要承受了。”
多么寻常的一句话,我敝帚自珍,看了又看。一个人从小到大拾人牙慧,写日记的时候抄格言,做电台的时候念别人文章,做电视了模仿别人提问,像是一直拄着拐杖的人,现在试着脱手,踉踉跄跄,想站起来。
我犹豫着,写下了第二句:““给农民的不是价格,是补偿。陈锡文用一句话说清了农民的处境,‘地拿过来了你去发展市场经济拿地的时候你是计划经济,这事儿农民就吃亏了。”
多大亏呢?
我算了一下:“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数据,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投资者拿走大头,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城市政府拿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村级组织留下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而最多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百分之五到十。”
像有什么推着我手里的笔,去往某地。“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是什么?
我握着笔,字歪歪斜斜写得飞快,像扔了拐杖的人迈开打晃的腿往前跑。“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中国大地上,因此而起的各种冲突和群体性事件,以至于‘征地’这样一个普通的经济行为,演变成为我们这个转型时代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我明白了,这个“穿”过去的东西就是逻辑。
(接上一个书摘)
我问他,八二年宪法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话从哪儿来的?
他答:“文革’前国家没财力建设,到了八二年,人口膨胀,没地儿住了,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洋楼都得住人,可是城里不像农村,没土改,都有地契,就改法律吧,改成城市土地国有,人就住进去了,相当于一个城市的土改。”
这么大的事,居然没有引发社会动荡,“私权”这个概念当时还让人陌生和戒惧。没想到的是,这一句原本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
话,误打误撞居然埋下了农村征地制度的巨大矛盾。很快,中国城市化开始,城市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所以,农村土地一旦要用于建设,都经由政府征地,转为国有土地。
陈锡文说的也都是大白话,不含糊,没有把玩语言的油滑,字字用力气说出来,嘴角带些白沫,他也不自知。他说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政府征地上,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征地,但只有用来建医院、学校,涉及公共利益建筑时才能征。可是,一九八二年,“宪法里加了这句话后,建设用地里有没有经营性的利益在里头?肯定是有的,那些地怎么变成城市土地?宪法没有讲。”
“讲不清楚变成什么结果?”
“讲不清楚就变成多征。”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
(接下一个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