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16.80元
  • ISBN:9787532733095
  • 2019-02-06 21:25:34 摘录
    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
    31个想法

    ◆ Ⅰ 对旅行的期待

    >> 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和不宽容的逻辑,若我们想象眼前的美景可以带给我们快乐,而忽略这种逻辑,那我们就错了。

    >> 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

    ◆ Ⅱ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 “现实的生活就像是一家医院,每个人都疲于更换自己的病床。有人喜欢靠近暖气片的病床,有人喜欢靠窗。”

    >> 这些显示屏,不曾有美感上的考量,放在整齐划一的罩盒里,屏上显示的文字版式呆滞乏味,却能使人兴奋,触发想象力。东京、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布尔;华沙、西雅图、里约热内卢。这些显示屏能引发人们诗意的共鸣,一如詹姆斯·乔伊斯[插图]的《尤利西斯》的最后一行:“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不仅明晰地记录了小说《尤利西斯》的写作地点,同样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隐藏在这一行文字背后大都会精神的象征。源于这些显示屏的,是持续不断的召唤,有时还伴随有电视屏上光标不安分的闪烁,似乎在昭示,我们既有的生活多么容易被改变:假设我们走过一条通道,登上飞机,那么数小时后,我们将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 下午3点,正是我们困乏和绝望之际,如果我们能摆脱困乏和绝望的掌控,并坚信总会有一架飞机带着我们飞向某一个地方,就像是波德莱尔所谓的“任何地方!任何地方!”,或者是的里雅斯特、苏黎世、巴黎,那该是多么快意的事情!

    >> 一个庞大、复杂却又灵活机敏的动物,它充满活力,承载着人类所有的嗟叹和梦想

    >> 云朵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在我们的下面,是我们恐惧和悲伤之所,那里有我们的敌人和同仁,而现在,他们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无足轻重。

    >> 餐厅里无人交谈,无人表现出丝毫的好奇,无人回应你的感受。无论是在吧台,还是在离开并走进黑暗时,我们彼此擦肩而过,投向对方的都是空洞无神的一瞥。我们坐在那里,视他者若岩石。

    >> 孤独,是我此时的心境,然而,这一次,孤单是如此的温柔,竟然让我欣悦,因为此时的孤独不是那种置身于欢笑和群闹中,让我意识到心境和环境之反差并觉得痛苦的那种孤独;它源于陌生的人群,在这里大家都明白,沟通的障碍客观存在,对爱的渴求也难以实现,而这里的建筑和灯光无疑也凸现了此时孤独的氛围。

    >> 车厢里一片沉寂,只听见车轮有节奏地敲打铁轨的声音;这有节奏的敲击声和窗外飘逝的风景把人带入一种梦幻之中,我们似乎出离了自己的身体而深入一种常态下我们不可能涉及的地带,在那里,各种思绪和诸般记忆错杂纠缠。

    >> 在流动景观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深进。

    >> 在长时间的火车梦幻的最后阶段,我们会感觉自己返归本真——亦即开始清楚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情感和观念。我们并非一定得在家里才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自我。在家时,家庭装饰会阻挠我们的改变,因为它们并没有改变;家居生活的模式也让我们维持着日常形象,而这形象,可能并非我们的本我形象。

    >> 这全然陌生的环境能促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我们的生活。这高度,是我们在家中,为日常琐事所烦扰时所不能达到的。

    ◆ Ⅲ 异国情调

    >> 他也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确定一个人的国籍:不是按照一个人的出生之地,亦非依据他家庭的归属来决定其国籍;一个人的国籍因取决于他所喜爱的地方。(对他而言,把这个尚不确定的概念从“喜欢的地方”延伸到“性别”和“种族”也许更合逻辑;他曾经在某个场合宣称,不可以貌取人,他其实是一个女人、一只骆驼和一只熊。“我想给自己买一只漂亮的熊,我说的是画上的熊,把它装裱好,挂在我的卧室里,并在画的下面写上‘古斯塔夫·福楼拜的画像’,以此来表明我的道德取向和社交习惯。”)

    ◆ Ⅳ 好奇心

    >> 对于任何旅人来说,一个为求得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好处。

    >> 通过历史了解我们的社会和身份认同如何形成,从而得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进行此类旅行的人“超越了个人的短暂生命并感觉到自己是他寓所、种族和城市的灵魂”。他能够凝视着古老的建筑并体验到“一份快乐,即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并非完全偶然或任意的,而是过去的继承者和成果。因此,一个人的存在是合理的,且确有其存在的意义”。

    >> 当旅游指南对一个景点赞赏有加时,它无形中产生一股压力,迫使读者接受其权威性,缔造一股热忱,至于景点会使游客感受到沉默、幸福还是兴致勃勃,它则毫不关心。

    >> 好奇心像是由一连串向外拓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远处的小问题所引起,好奇的轴心就是几个没什么来由的大问题

    >> 如果环境和个人性情的发展得以配合,我们在成年的岁月中会继续探讨这些问题。人们的好奇心会涵盖更广阔的天地,最后到达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的阶段。那些混沌的大问题便引出了更细微和深奥的问题。

    >>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 Ⅴ 乡村与城市

    >> 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

    >> 在心灵为了眼前的景物沉醉之前,一场眼花缭乱之舞转瞬即逝,大自然却适度呈现了一些永恒的东西 

    >> 如果我们对这个时代或精英的价值观感到痛心,那么思及地球生命的丰富多采,或许会让我们感到释然,让我们记住,这个世界除了大人物的事业,还有在原野鸣叫的草地鹨

    >> 赋予日常事物以新意,并且激发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通过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它从惯性的冷漠中解放出来,看着眼前的世界是多么可爱和奇妙。大自然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然而因为人类的惯性和自私自利的追逐,我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灵既不能感受也不能领悟。

    >>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的“可爱”能继而鼓励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善。两个人站在岩石边,俯瞰着河流及树木茂密的大山谷。这样的景色可能不仅改变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也使得这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不一样了。

    >> 凝固的时间点

    ◆ Ⅵ 壮阔

    >> 一种景致只有让人感受到力量,一种大过人类、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的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

    >> 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是否能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

    >> 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且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

    >> 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

    >> 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23 14:58:37 摘录
    福楼拜认为,生活本质上是混乱和喧嚣的,除了艺术作品,其他创造秩序的企图只是吹毛求疵和假正经,因而背离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24 11:35:26 摘录
    我们专注于一个地方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时,往往容易忘记自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21:26:18 摘录
    艺术描述带有极强的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21:25:44 摘录
    也许,承认实地的旅行和期待中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这样才会更接近真实,也更有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21:17:20 摘录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2 18:17:04 摘录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为数众多的人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2 18:05:35 摘录
    罗斯金的语言描画十分有力,因为他不仅描绘场景看上去像什么,如:“草是绿色的,大地是灰棕色的”,而且还用心理学的语言分析它们的力量,"草地很张扬,土地则怯生生的"。他承认许多场景因为美丽而打动我们,但这并不是建立在美学标准基础之上——因为色彩搭配协调或者事物之间呈现的比例和对称,而是建立在心理学标准的基础之上,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的价值或心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2 17:47:39 摘录
    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乐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子弹飞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也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0 18:22:33 摘录
    羞辱感是人类永远的危机。我们的意志常被违抗,愿望也常被阻挠。崇高的景观不会因此而直接揭示我们的不足。它们的吸引力在于提供我们一个新颖和有效的方法,去面对我们原已熟悉的缺憾。壮阔的景致以宏伟的方式,重复着日常生活经常施予我们的教训:"宇宙强而有力,而人类脆弱不堪;人的生命是脆弱和短暂的;我们除了接受加诸于意志之上的限制外,别无选择;许多的必然性不是我们可以对抗的,面对它们时,我们只能臣服。"这便是写在沙漠岩石上和南北两极冰地上的教诲。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敬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08 17:55:25 摘录
    人的身份认同多多少少都具有伸缩性,也就是说,我们的个性会随着周围的人或物的转变而变化。与某些人往来,可能会激发我们的慷慨和敏感,但与另外一些人来往则会引发我们的好胜和嫉妒心。A君对于地位和权势的迷恋可能会悄悄引发B君对自己身份轻重的担忧。A君所开的玩笑可能潜移默化地激起B君隐藏在内心已久的荒谬感。但如果把B君置于另一个环境,他所关注的事物将受新的互动者的言行举止影响,随之发生转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08 17:42:06 摘录
    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07 17:56:20 摘录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简直就是在形容我读书学习的混乱状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07 17:38:47 摘录
    评判我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以它是否让我受益为准则,而不是考虑它是否满足他人的利益。我对事物的发现应该让我更具活力:它们必须以某种方式使我"生命升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07 10:33:25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