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涂子沛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65.00元
  • ISBN:9787508644660
  • 2018-07-17 12:17:38 摘录
    2001年前后,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曾经提出,如果中国仅仅重视技术模仿,而忽视制度建设,后发优势就可能转化为后发劣势,但我认为,我们当下拥有的后发优势并不属干这个范畴。现在出现的后发优势,是因为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大步迈进信息文明,因为大数据的冲击、智能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来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些方法用的不是钢筋和水泥
    而是软件和数据!
    信息文明的到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2:02:45 摘录
    神州数码和佛山市政府已经为政府部门如何使用云做了很好的探索。为推动云计算在中国尽快成为一个产业,我认为,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各级部门都不应该再营建自己的数据中心、开发本地软件,无论是存储还是计算,都应该以云的形式向社会购买服务。政府如果能带头,传统社会对于发展云产业的限制就可能被快速打破,第四公共部门的建设将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打下
    牢固的基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2:01:34 摘录
    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可以用郭为先生的话来概括:文
    化和观念。
    和英美等有深厚契约传统的国家相比,由于缺乏良好的法治传统和环境,中国社会的人和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的信任度较低,人人互相提防,而云是将软件和数据完全托管给服务商,这对于中国社会大部分个人、公司和组织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此外,我在中国各地的调硏中还发现,中国社会还普遍低估了
    云计算的意义,这也是云在中国得不到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1:50:17 摘录
    参与式民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1:49:20 摘录
    这些都是社会大众基于开放数据进行的创新,也就是“众创”,可见开放数
    据对于城市建设的促进是方方面面的。在美国和欧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将
    开放数据纳入智慧城市的范畴,有些社会活动家甚至将是否开放数据列为智慧城
    市建设的第一指标。我在前文也已经反复论述了开放数据的意义,现在可以做
    个总结:如果说大数据是人类建设新型智能文明的土壤,那么开放数据就相当于
    土壤上的河流,其流经之处,必然滋生孕育最繁荣、最有生机的文明,正如人类
    文明之初,城市必须傍河而建,是河流孕育了城市文明,在大数据时于代,开放数
    据将推动大众创新、快速滋生孕育新的数据文明!
    回顾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无论是君权神授的封建时代,还是大众投票的选举时代,人民大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都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即使在堪称民主典范的美国,也不可能天天投票、事事表决,大众真正当家做主的时机是极为有限的,但真正的民主,一定不是一年一次的投票和选举,而是每一天,公民都应该感觉他就是公共事务和城市治理的参与者。智慧城市的建设将迎来这样一个时于代,在这个新时代,城市的治理结构将由“分层”转向“结网”,个人的作用和主体价将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大众将和政府一起治理城市,这个新时代可以称为“共
    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1:46:20 摘录
    美国政府和社会已经注意到这种众包和众智当中蕴藏的社会能量,这种能量,归根结底,就是大众的能量。我在前文反复提到的数据开放,也可以视为对众包、众智的一种深化:数据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开放数据,就是将原来由部分社会精英垄断的知识和创新资源,开放给大众,进一步调动大
    众智慧,推动大众创新,也就是“众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1:10:1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1:09:4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1:09:12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0:44:09 摘录
    前智能时代:人通过学习,掌握机器的使用方法,本质是人去适应机器
    智能时代:机器通过“理解”人的语言来适应人、为人服务除了用声音和机器交流,大部分科学家都相信,未来人类将可以用眼睛和脑
    电波直接与计算机交流,事实上,这些技术的雏形都已经出现。机器向人靠拢,主动理解人、适应人,其终极形式莫过于机器人。近几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0:37:3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0:35:07 摘录
    就此而言,大数据就是大智能。数据好比人类的新土壤,正是依托这片土壤,
    智能型的文明才得以滋生繁衍,土壤越广袤,其孕育的新文明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对于数据的重要性,谷歌的首席科学家诺维格( Peter Norvig)曾感叹说:“我们没有更好的算法,谷歌有的,只是更多的数据。”14这种说法虽然略有夸张,但却揭示出信息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数据正逐渐成为当下竞争的关键、发展的
    瓶颈。
    由于摩尔定律催生的硬件技术飞速进步,存储能力、计算速度已经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硬件算得再快、变得再小,我们人类可能已经感觉不到,这是因为,计算机的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计算的速度和存储器的容量,两者完全不成正比。就像在公路上,一辆车能开多快并不仅仅取决于这辆车的马力,还有车流的速度、公路的质量、红绿灯的多少,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车速,它们才是真实世界中车速提高的瓶颈。对计算机而言,瓶颈在不断发生转移,曾经从硬件转到软
    件、算法,但现在正在向数据转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10:30:3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09:49:4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7 09:36:03 摘录
    就此而言,通过社会计算,一些精细的、微妙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难以捕捉的关系和知识,现在都可以捕捉到,并被上升为显性知识。对此,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布林约尔松( Erik Brynjolfsson)比喻说,大数据的影响,就像4个世纪之前人类发明的显微镜一样:显微镜把人类对物理环境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了“细胞”的级别,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进步和革命,而大数据,将成
    为我们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显微镜”。
    当然,社会领域的计算、对类似知识和关系的捕捉,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社会
    治理,还能产生商业价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