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山下英子"
  •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定价:CNY 32.00
  • ISBN:9787807639817
  • 2019-08-09 10:45:4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6 11:28:48 摘录
    ⛱️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
    “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希望你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
    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5 23:25:35 摘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
    “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2:11:53 摘录
    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祇、从地球手里借来的。比方说,买土地,买房子,这其实是买到了维护、管理权而已。“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不仅仅是土地,一切东西原本都只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人为加工,它们成为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不过,也不是说因此就不要拥有任何东西,而是说理解了拥有的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好不容易能拥有一件东西,与其觉得“算了,就它吧”,不如觉得“必须要这个不可”,因为后者更能让人在维护管理这件东西的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此外,归根到底,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切都能做到这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2:08:27 摘录
    但凡自我启发的励志书里,都会重复地告诉人要成为活在当下,能够立刻付诸行动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够真正实践的人。断舍离的优势也正在于,能够把这种活在当下、立刻付诸行动的生活方式落实在日常的收拾房间上。所以说,断舍离并没打算不着边际地宣扬“通过扫除来开运”。成功者的特点是在贯彻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超越自己,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通过只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十五的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能够深入到如此的地步,这也就是断舍离所追求的状态心怀觉悟与勇气的乐天派。
    说到底,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呢”,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从自力的世界进入“成事在天”的境界,这就是终极的自动化。如果你要进行断舍离的话,希望你能够以这种境界为目标。
    活在当下,付诸行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2:05:44 摘录
    有不少书都认为打扫与运气相关,我也认为的确如此,而且从我们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来说,也有过不少通过打扫,连心灵及人际关系都一并整理了的经验。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现在还没能完全明确这种机制,或者说,我觉得这些机制还没有被好好地整理出来。就拿断舍离来说,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最容易理解的是,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9-08-03 22:02:17 摘录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就像我反复强调的一样,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所谓当季,不管是食物还是别的,在当下都拥有着极强的能量。放了很长时间的食物想必不会有什么能量吧?当然,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营养上的概念,而是“气”的概念。对于时尚物品也是一样。虽然没必要追求最潮的,但是能穿上流行的东西,也能萌发出“周身裹着充沛的能量”的好心情。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应该有过感受,能够穿着当季最流行的衣服,会让人觉得很幸福。我自己的话,会拿三套衣服,搭配着只穿一季——最多穿两季,随着季节的变化,心情也能焕然一新。顺便说一句,能够意识到什么是当季的东西,也是很有意思的。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所以,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1:59:50 摘录
    开会也是一样。要是大家都左一句右一句地针对不同问题展开讨论,那会议肯定会乱成一团,怎么开都开不完。如果不好好想办法把话题引回到本次讨论的中心问题上,就算讨论得再认真也得不出结论,所以主持会议的人就必须要具备给议题分类和规划的能力。
    在收纳和整理时练习分类,也能同时提高工作技巧和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1:58:05 摘录
    一提到“从什么开始”,大概最先跃入脑海的,就是自己最不想扔的东西。喜欢书的人就会想到书,是这样吧?是留下来呢,还是卖掉呢,还是扔了呢?这样的取舍选择是非常花时间的。衣服、餐具之类的也是一样,自已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下来,等到你再次回头看那些已经收拾过的地方时,会发现虽然当初自己还有所犹豫,但现在已经觉得“把这个扔了也不错”。这也就是说,阻止你扔东西的障碍已经没那么大了。此时,断舍离的速度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加快了,你可以着手处理更大的空间了。此时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可以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1:54:13 摘录
    既然觉得“可惜”,就不该仅仅是把它拿回来收着,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为觉得“可惜”,才不能为了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其无限期地保管起来,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为需要的地方去。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它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这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可惜的真正含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3 21:51:34 摘录
    一般来说,在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我假设在断舍离中,“看得见的世界”也占有这样的比例。虽然并没有经过科学证明,不过,我觉得通过日常生活,大家都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相”的概念,以及它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关系。其实人类也是一样,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完全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外在的表现看出来。不过,如果仅仅是读懂了、做出了判断,那么即便能够带来一些变化,也很难发生很大的变化(仔细想来,占卜之类的东西,基本上最多也就只能做到诊断而已)。可是,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要想改变用眼睛看不见的人的内在及关系,这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所以,不妨从眼前的环境开始着手改变吧。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30 23:16:33 摘录
    也许某个人与你的关系在过去很不错,也就是说,某样东西过去曾经是对你很重要的宝贝,会让你涌出对过去的怀念和留恋。但在今天,这个人与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这种时候,与其勉强自己“立马把这个人抛掉”,倒不如先适应现状,学会接受这种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非得这样的话,可能很多人都难免有些于心不忍。不过,除了个别极为特殊的例子之外,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反复几次之后,你就能渐渐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是不必要的了。
    如果还能持续进步的话,就能到达更高的级别——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和很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而且是在众多人里选择两三个。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当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30 16:03:34 摘录
    一位在酒店做客房服务的人讲过这样的事,说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的时候越是会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相比之下,标准间就惨不忍睹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多半都会觉得反正服务员都要打扫房间,自己根本没必要收拾。其实,这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自已的事就得自已好好善后。如果能拥有这种自觉性,那可是太棒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26 21:53:02 摘录
    大部分蒙古人都削弱了物欲,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这八成是因为蒙古人原本是游牧民族,都居住在移动式的蒙古包里,所以就只带一些必要的物品。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人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过来,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起来。换言之,蒙古人是断舍离的职业高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26 16:43:48 摘录
    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要不还是别扔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呢。”这就是正视迷茫的开始。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把东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边的东西仍然还是很多,很杂乱。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这种觉得可惜的想法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断舍离。这样,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慢慢地,人就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就到了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的阶段。此时,人就能用“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确的选择。这是中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判断的速度就会加快,甚至就连下决断本身,都会让人觉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
    如此反复下去,那么身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所谓适量,它的程度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很难一概而论,总而言之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
    断舍离三阶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