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第五部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个杰出的政治家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
……
[ 展开全部 ]
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点又均以张居正为最: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改革措施遗惠万民、泽及百代;顺我者昌,逆我者死,虽杀门生亦不眨眼。 第二部分是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帷幄运筹神鬼莫测、惊心动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更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甘当大任的朝鲜名将李舜臣,誓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
[ 收起 ]
作者:"当年明月"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定价:28.80
ISBN:978750572418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迦乙
2018-08-15 22:30:52 摘录
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忍的民族,毫不夸张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减,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大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今天是2018.8.15日,日本投降73周年,今天读到这段文字也是有缘了。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8:55:12 摘录
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他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世间已无张居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8:40:00 摘录
除了工作上独断专行外,张居正还常常对人说这样一句话:我非相。这句话看上去十分谦虚,表明我张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这句谦虚的话还有下半句:乃摄也。
综合起来,这就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
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职权的人。对张居正而言,宰相已经是小儿科了,只有摄政才够风光。一个平民竟然如此风光,如果当年废除宰相的朱元章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但张居正明显是不怕诈尸的,他受之无愧,并在家里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居相公。
这副对联用黄金打造,十分气派,但要换在以前,这是个要人命的东四。因为所谓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而众所周知,对联的下半句要高于上半句,如此一来,张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面牛人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地棱起来,就差贴在门口当
春联用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8:36:53 摘录
我知道,贫苦的百姓也是人,也有父母妻儿,也想活下去。
我知道,我有极为坚强的意志,我的斗志不会衰竭,我的心志不会动摇,即使与全天下人为敌,我也决不妥协。
我知道,在几十年之后,你们已经丢弃了当年的激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们尼已别无所求,但我不同。
因为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我依然保存着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
这就是我的理想,几十年来,一天也不曾放弃。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真正的张居正。
在对他的描述中,我毫不避讳那些看上去似乎不太光彩的记载,他善于权谋,他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有经济问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
而我之所以如实记述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你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
张居正,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张居正不是超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入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这个真实的人,这个俗人,在权势、地位、财富尽皆到手的情况下,却将枪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所以我没有详写张居正一生中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比如整顿官场,比如惩办贪官,比如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再比如他也曾严词拒收过贿赂、制止过亲属的腐化行为,在我看来,这些情节并不重要
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
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8:29:26 摘录
五年前,当张居正将写有考成法的奏疏送给皇帝时,他在交出自己改革理想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阴谋。因为在那封奏疏中,有着这样几句话:
“抚案官有延误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有容隐者,科臣举之;六科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地方官办事不利索的,中央各部来管;中央各部办事不利索的,由六科监察机关来管;六科监察机关不利索,由我来管!
事情坏就坏在这句话上。根据明代的体制,中央各部管理地方,正常;给事中以及御史监察各部,也正常;内阁大学士管理言官,这就不正常了。两百年前,朱元璋在创立国家机构的时候,考虑丞相权力太大,撤销了丞相,将权力交给六部,但这位仁兄连睡觉都要睁只眼,后来一琢磨,觉得六部权力也大,为怕人搞鬼,又在六部设立了六科,这就是后来的六
科给事中。
六科的领导,叫做都给事中,俗称科长,下属人员也不多,除了兵部给事中有十二个人之外,其余的五个部都在十人之内。而且这帮人品级也低,科长才七品,下面的人就不用说了。但他们的权力却大到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说部长下令要干什么
事,科长不同意,二话不说,把命令退回给部长,让他修改,如果改得不满意,就再退,直到满意为止。
别说部长,连皇帝的某些旨意,给事中也是可以指手画脚一番的。所以虽然这帮人品级低,地位却不低,每次部长去见他们,还要给他们行个礼,吃饭的时候别人坐下座,他们可以跑去和部长平起平坐,且指名道姓,十分嚣张。
给事中大抵如此,都察院的御史就更不得了。这伙人一天到晚找茬,从谋反叛乱到占道经营、随地大小便,只要是个事,就能管。六部级别高,权力小;言官级别小,权力大,谁也压不倒谁。在这种天才的创意下,大明王朝搞了二百多年,一向太平无事,而到了张居正,情况被改变了。
在张居正看来,六部也好,给事中也好,御史也好,都该归我管,我说什么,你们就干什么,不要瞎吵。因为他很明白,互相限制、互相制约固然是一种民主的方式,但是民主是需要成本的。一件事情交代下去,你讲一句他讲一句,争得天翻地覆,说得振振有词,其实一点业务都不懂,结果十天半个月,什么都没办,而对于这些人张居正一贯是深恶痛绝。所以他认为其他人都应该靠边站,找一个最聪明的人(他自己)指挥,大家跟着办事就行,没有必要浪费口水。于是在他统治期间,连平时监督他人的六科和御史,都要考核工作成绩。
然而遗憾的是,大臣们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张居正是一个破坏规则的人,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独裁者。自朱元璋和朱棣死后,他们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民主生活,习惯了没事骂骂皇帝,喷喷口水,然而现在的这个人比以往的任何皇帝都更为可怕,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8:06:45 摘录
张居正干的第二件事情,其实是由一封信引起的。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上书皇帝,当然了,其实就是上书给他自己。在这封自己给自己的信中,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月有考,岁有稽,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
一个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政策就此诞生,而它的名字,就是此句中的两字—考成。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第二大举措—考成法。
如果你不知道考成法,那很正常,但如果你没有被考成法整过,那就不正常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考成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考勤。张居正搞出了一整套制度,但他很清楚,制度是次要的,执行是主要的,指望自己手下这群懒汉突然良心发现,辛勤工作,那是天方夜谭。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张大学士想出了这个绝妙的办法,具体说来就是记账。比如一个知府,每年开初就把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录成册,自己留一份,张居正那里留一份,到了年底一对,如果发现哪件事情你没做,那就恭喜你了,收拾东西准备去县城吧。如果你到了县城依然如此,对你的处分也依然如此,直到捆被子滚蛋为止。该法令适用范围近似于无穷大,从中央六部到边远山区,如不照办,一概都照章处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8:02:38 摘录
所以张居正决定,改变这一局面,他吸取地方经验,推出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颁布统一规定,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明白点说就是以后不收东西了,统一改收钱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命令,却有着绝不简单的历史意义。
因为从此以后,不管是田赋、徭役还是人头税,都有了统一的标准不是当官的说了算,交上来真金白银,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再任官员忽悠。
当然了,根据官员必贪定律,张居正也给大家留下了后路。因为各种物品如粮食、水果、药材、丝绸,都按照规定折算成银两上缴,而折算比率虽是由朝廷掌握,但地方上自然有特殊情况,适当照顾照顾,从中捞一笔,似乎也是很正常的。
于是皆大欢喜,朝廷拿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老百姓也不用听凭官员糊弄,贪也好,抢也好,说好了宰一刀就宰一刀,至少日子好过点。官员们好处少了,但也还过得不错,就这么着了。
所以事实证明,越复杂的政策,空子就越多,越难以执行,王安石大体如此。一条鞭法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最高智慧的结晶,正如那句老话所说
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那是能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7:53:39 摘录
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7:52:16 摘录
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自以为聪明,而张居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以为愚蠢。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合理性,否则它就绝不会诞生。而王安石不太懂得这个道理,他痛恨旧制度,痛恨北宋那一大帮子吃闲饭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旧旧有的制度或许顽固,或许不合理,却也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都是无与伦比的聪明人,比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僵化也好,繁琐也罢,但是,有效。所以这位老兄雄心勃勃,什么青苗法搞得不亦乐乎、热火朝天,搞到最后却不能用,所以,白搭。
而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很实在。
要知道,王安石生在了好时候,当时的领导宋神宗是个极不安分的人,每天做梦都想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恨不得一夜之间大宋国富民强,所以王安石一说变法,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相比而言,嘉靖就懒得出奇了,反正全国统一,他也没有征服地球的欲望,最大的兴趣就是让下面的人斗来斗去。张居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翰林到大学士,他吃过苦头,见过世面,几十年夹缝中求生存壮志凌云,那是绝对谈不上了。所以在改革的一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原则—一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具体说来,就是我不砸大家的饭碗,大家也不要造我的反,我去改革大家少贪点,各吃各的饭,互不干扰。
改而不革,是为改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5
次
+1
4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6:55:15 摘录
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这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人类最为崇高的道德与情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七月未央
2018-04-27 16:47:16 摘录
何心隐“天下之能士尽在京城,而在我看来,能兴我学者并非华亭,亡我学者人也非分宜,兴亡只在江陵。”
所谓我学,就是指王学,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描述王学的生死存亡与个人的关系。而这三个人,分别是“华亭”、“分宜”与“江陵”。能兴起王学的,不是“华亭”;能灭亡王学的,不是“分宜”;只有
“江陵”,才能决定王学的命运
兴我王学者,不是徐阶;亡我王学者,不是严嵩;兴亡之所定者,只在张居正!
何心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张居正的职务是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
请注意,在这两个称呼的后面,没有之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For Good
2017-09-14 22:33:17 摘录
几百年后的1937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毫不夸张。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
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
计算。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第二章 奇怪的人
第三章 天才的对弈
第四章 成熟
第五章 最终的乱战
第六章 高拱的成就
第七章 死斗
第八章 阴谋
第九章 张居正的缺陷
第十章 敌人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第十二章 谜团
第十三章 野心的起始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第十六章 平壤 血战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第十八章 二次摊牌
第十九章 胜算
第二十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第二章 奇怪的人
第三章 天才的对弈
第四章 成熟
第五章 最终的乱战
第六章 高拱的成就
第七章 死斗
第八章 阴谋
第九章 张居正的缺陷
第十章 敌人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第十二章 谜团
第十三章 野心的起始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第十六章 平壤 血战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第十八章 二次摊牌
第十九章 胜算
第二十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第二章 奇怪的人
第三章 天才的对弈
第四章 成熟
第五章 最终的乱战
第六章 高拱的成就
第七章 死斗
第八章 阴谋
第九章 张居正的缺陷
第十章 敌人
第十一章 千古,唯此一人
第十二章 谜团
第十三章 野心的起始
第十四章 明朝的愤怒
第十五章 兵不厌诈
第十六章 平壤 血战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第十八章 二次摊牌
第十九章 胜算
第二十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减,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大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他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综合起来,这就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
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职权的人。对张居正而言,宰相已经是小儿科了,只有摄政才够风光。一个平民竟然如此风光,如果当年废除宰相的朱元章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但张居正明显是不怕诈尸的,他受之无愧,并在家里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居相公。
这副对联用黄金打造,十分气派,但要换在以前,这是个要人命的东四。因为所谓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而众所周知,对联的下半句要高于上半句,如此一来,张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面牛人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地棱起来,就差贴在门口当
春联用了。
我知道,我有极为坚强的意志,我的斗志不会衰竭,我的心志不会动摇,即使与全天下人为敌,我也决不妥协。
我知道,在几十年之后,你们已经丢弃了当年的激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们尼已别无所求,但我不同。
因为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我依然保存着我的理想。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
这就是我的理想,几十年来,一天也不曾放弃。
这就是张居正,一个真正的张居正。
在对他的描述中,我毫不避讳那些看上去似乎不太光彩的记载,他善于权谋,他对待政敌冷酷无情,他有经济问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真的。
而我之所以如实记述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你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
张居正,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张居正不是超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入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这个真实的人,这个俗人,在权势、地位、财富尽皆到手的情况下,却将枪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所以我没有详写张居正一生中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比如整顿官场,比如惩办贪官,比如他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再比如他也曾严词拒收过贿赂、制止过亲属的腐化行为,在我看来,这些情节并不重要
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
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抚案官有延误者,该部举之;各部院有容隐者,科臣举之;六科有容隐欺蔽者,臣等举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地方官办事不利索的,中央各部来管;中央各部办事不利索的,由六科监察机关来管;六科监察机关不利索,由我来管!
事情坏就坏在这句话上。根据明代的体制,中央各部管理地方,正常;给事中以及御史监察各部,也正常;内阁大学士管理言官,这就不正常了。两百年前,朱元璋在创立国家机构的时候,考虑丞相权力太大,撤销了丞相,将权力交给六部,但这位仁兄连睡觉都要睁只眼,后来一琢磨,觉得六部权力也大,为怕人搞鬼,又在六部设立了六科,这就是后来的六
科给事中。
六科的领导,叫做都给事中,俗称科长,下属人员也不多,除了兵部给事中有十二个人之外,其余的五个部都在十人之内。而且这帮人品级也低,科长才七品,下面的人就不用说了。但他们的权力却大到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说部长下令要干什么
事,科长不同意,二话不说,把命令退回给部长,让他修改,如果改得不满意,就再退,直到满意为止。
别说部长,连皇帝的某些旨意,给事中也是可以指手画脚一番的。所以虽然这帮人品级低,地位却不低,每次部长去见他们,还要给他们行个礼,吃饭的时候别人坐下座,他们可以跑去和部长平起平坐,且指名道姓,十分嚣张。
给事中大抵如此,都察院的御史就更不得了。这伙人一天到晚找茬,从谋反叛乱到占道经营、随地大小便,只要是个事,就能管。六部级别高,权力小;言官级别小,权力大,谁也压不倒谁。在这种天才的创意下,大明王朝搞了二百多年,一向太平无事,而到了张居正,情况被改变了。
在张居正看来,六部也好,给事中也好,御史也好,都该归我管,我说什么,你们就干什么,不要瞎吵。因为他很明白,互相限制、互相制约固然是一种民主的方式,但是民主是需要成本的。一件事情交代下去,你讲一句他讲一句,争得天翻地覆,说得振振有词,其实一点业务都不懂,结果十天半个月,什么都没办,而对于这些人张居正一贯是深恶痛绝。所以他认为其他人都应该靠边站,找一个最聪明的人(他自己)指挥,大家跟着办事就行,没有必要浪费口水。于是在他统治期间,连平时监督他人的六科和御史,都要考核工作成绩。
然而遗憾的是,大臣们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张居正是一个破坏规则的人,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独裁者。自朱元璋和朱棣死后,他们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民主生活,习惯了没事骂骂皇帝,喷喷口水,然而现在的这个人比以往的任何皇帝都更为可怕,如果长此以往,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一个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政策就此诞生,而它的名字,就是此句中的两字—考成。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第二大举措—考成法。
如果你不知道考成法,那很正常,但如果你没有被考成法整过,那就不正常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考成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考勤。张居正搞出了一整套制度,但他很清楚,制度是次要的,执行是主要的,指望自己手下这群懒汉突然良心发现,辛勤工作,那是天方夜谭。
所以经过反复思索,张大学士想出了这个绝妙的办法,具体说来就是记账。比如一个知府,每年开初就把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录成册,自己留一份,张居正那里留一份,到了年底一对,如果发现哪件事情你没做,那就恭喜你了,收拾东西准备去县城吧。如果你到了县城依然如此,对你的处分也依然如此,直到捆被子滚蛋为止。该法令适用范围近似于无穷大,从中央六部到边远山区,如不照办,一概都照章处理。
一条鞭法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颁布统一规定,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明白点说就是以后不收东西了,统一改收钱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命令,却有着绝不简单的历史意义。
因为从此以后,不管是田赋、徭役还是人头税,都有了统一的标准不是当官的说了算,交上来真金白银,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再任官员忽悠。
当然了,根据官员必贪定律,张居正也给大家留下了后路。因为各种物品如粮食、水果、药材、丝绸,都按照规定折算成银两上缴,而折算比率虽是由朝廷掌握,但地方上自然有特殊情况,适当照顾照顾,从中捞一笔,似乎也是很正常的。
于是皆大欢喜,朝廷拿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老百姓也不用听凭官员糊弄,贪也好,抢也好,说好了宰一刀就宰一刀,至少日子好过点。官员们好处少了,但也还过得不错,就这么着了。
所以事实证明,越复杂的政策,空子就越多,越难以执行,王安石大体如此。一条鞭法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最高智慧的结晶,正如那句老话所说
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那是能耐。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合理性,否则它就绝不会诞生。而王安石不太懂得这个道理,他痛恨旧制度,痛恨北宋那一大帮子吃闲饭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旧旧有的制度或许顽固,或许不合理,却也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都是无与伦比的聪明人,比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僵化也好,繁琐也罢,但是,有效。所以这位老兄雄心勃勃,什么青苗法搞得不亦乐乎、热火朝天,搞到最后却不能用,所以,白搭。
而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很实在。
要知道,王安石生在了好时候,当时的领导宋神宗是个极不安分的人,每天做梦都想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恨不得一夜之间大宋国富民强,所以王安石一说变法,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相比而言,嘉靖就懒得出奇了,反正全国统一,他也没有征服地球的欲望,最大的兴趣就是让下面的人斗来斗去。张居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翰林到大学士,他吃过苦头,见过世面,几十年夹缝中求生存壮志凌云,那是绝对谈不上了。所以在改革的一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原则—一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具体说来,就是我不砸大家的饭碗,大家也不要造我的反,我去改革大家少贪点,各吃各的饭,互不干扰。
改而不革,是为改革。
所谓我学,就是指王学,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描述王学的生死存亡与个人的关系。而这三个人,分别是“华亭”、“分宜”与“江陵”。能兴起王学的,不是“华亭”;能灭亡王学的,不是“分宜”;只有
“江陵”,才能决定王学的命运
兴我王学者,不是徐阶;亡我王学者,不是严嵩;兴亡之所定者,只在张居正!
何心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张居正的职务是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
请注意,在这两个称呼的后面,没有之一。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毫不夸张。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
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
计算。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