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精装)》最早于198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出版后深受知识界和广大读者喜爱,成为散文经典之作。本次再版,增加了《收藏十五年的附识》一文,同时在《回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杨绛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33.00元
  • ISBN:9787108051707
  • 2020-12-25 00:26:10 摘录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不睹。
    卑微是每个人的隐身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4 22:27:53 摘录
    也许我正像堂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斫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硬纸做成的断肢残骸。可是,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的,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我大笑是惊喜之余,不自禁地表示“我能拆穿你的西洋镜”。锺书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认我笑的不错,也带着几分得意。
    我笑,你陪我笑,你也知我所以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3 23:30:45 摘录
    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不经意的读者会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许多读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钱锺书照样可说:“方鸿渐,就是我。”不过还有许多男女角色都可说是钱锺书,不光是方鸿渐一个。方鸿渐和钱锺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
    他们都是作者的眼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3 23:22:30 摘录
    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不合时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3 23:21:32 摘录
    我母亲训我们的话实在没错,我们确是刻薄了,只觉得我们好好一个家,就多了这两个姑母。而在她们看来,哥哥的家就是她们自己的家,只觉得这群侄儿女太骄纵,远不像她们自己的童年时候了。
    都是寂寞的人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3 22:58:21 摘录
    我现在回头看,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生平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求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她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据我母亲说,很多学生都送礼留念;那些礼物是三姑母多年来珍藏的纪念品。
    是怎么变成后来的杨荫榆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3 22:11:16 摘录
    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为什么总有人不懂感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3 22:02:52 摘录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真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0 23:07:20 摘录
    我父亲有个偏见,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不宜用功。据说和他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度,伤了身体。他常对我说,他班上某某每门功课一百分,“他是个低能!”反正我很少一百分,不怕父亲嘲笑。
    苦心孤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18 21:59:17 摘录
    人”。我从父母的谈话里听来,总觉得“穷人”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性的自诩,仿佛是说:“我是穷人,可是不羡慕你们富人。”所谓“穷”,无非指不置家产,“自食其力”。不过我父亲似乎没有计较到当时社会上,“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爱或专长的事。
    仍然是这样的社会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18 21:14:11 摘录
    我曾听到我父亲说:“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还说:“翻译大有可为。”我在父亲从国外带回的书里,看到过一本英译的孟德斯鸠《万法精义》和一本原文的达尔文《物种起源》。可是我父亲从没有讲过他自己的翻译,我也从未读过。他也从未鼓励我翻译,也从未看到我的翻译。
    那时候翻译不为吃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6 15:27:18 摘录
    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01 23:15:09 摘录
    我母亲曾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我父亲只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我觉得父亲下面半句话没说出来。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01 21:27:53 摘录
    我读了《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临终清醒以后的话:“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我曾代替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诗骚体韵》的作者。”我如今只能替我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你们的爸爸。”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01 00:46:48 摘录
    我父亲反对置买家产不仅是图省事,他还有一套原则。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所以我父亲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我现在常想:靠了家产不图上进的大少爷即使还有,也不多了,可是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而不求上进的却又那么多;“吃家当”是不行了,可是吃国家的财产却有多种方式。我父亲知道了又将如何感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