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没有问题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然而这却成了中国哲学界的窘状:大多数学者有的是观点,而恰恰没有问题了。作者选择了“问题”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
……
[ 展开全部 ]
讨,无疑显示出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强烈的哲学使命感。他不仅从心理学、语言一逻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一般哲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等多学科对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梳理,而且对于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基本特征、问题的基本功能、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评价、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解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论证严密有据,能将当今学术界的这一重大难题探讨得较为深入透彻,实属不易,而且本书作为一部原创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学术理论价值,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即“从观点转向问题”。
[ 收起 ]
作者:张掌然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24.00元
ISBN:978701005284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ethanx
2018-01-01 14:33:27 摘录
实。”①如果把问题的矛盾说和迷宫说整合起来,就可以对矛盾、认识、情境、目标、追求、障碍和差距等因素给予统一的说明。在这种综合的视野下,问题是认知主体对实质矛盾的一种反映和加工;问题是一个由期望(追求目标)、给定和障碍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问题也是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和途径可遵循的情境,影响这个情境的因素既有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也有外部环境。由于
实物迷宫可以视为一个现实的或实践性问题,而一个迷宫图可以看作是一个形象的问题。因此,走迷宫是一种实践性的解题活动,解迷是一种形象化的问题解决活动。这些特点暗示我们,问题的矛盾说和迷宫说的整合不仅可以为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提供抽象的理论描述,而且可以为它们提供形象模型。此外,这种综合的视野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和解决各类问题—抽象问题与形象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纯思维问题和操作性问题,等等。从种系发生学和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穿越迷宫是一种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和形式,它比用抽象语言表达并解决问题更为早,因此整合矛盾说和迷宫说有助于对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和现实
状况作出统一的说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8-01-01 14:03:05 摘录
主观地加以排除,也不能凭空制造,而只能通过对立面的斗争而得到解决。在这里,矛盾范畴兼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含
义。从词源上看,矛盾一词在汉语中起源于矛与盾的关系显然含有本体论意味;而在德语中 wider-spruch(矛盾)是相反的话语,显然含有语言学和认识论的意味。当然,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源。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是在认知主体对矛盾进行反映加工之后形成的。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认知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按
争而得到解决。在这里,矛盾范畴兼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含
义。从词源上看,矛盾一词在汉语中起源于矛与盾的关系
显然含有本体论意味;而在德语中 wider-spruch(矛盾)是相反的话语,显然含有语言学和认识论的意味。当然,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源。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是在认知主体对矛盾进行反映加工之后形成的。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认知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按
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每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经常处于对抗状态。但我们大多数时间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抗,因而这些对抗不表现为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说,正确反映了客观的实质矛盾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而歪曲地反映实质矛盾的问题就是
一个假问题。
实质矛盾和问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解决一个真问题与解决它所反映的那个实质矛盾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解决一个真问题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实质矛盾,差别在于,前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解决,而后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解决。而解决一个假问题并不意味着它所(歪曲)反映的那个实质矛盾的解决。换言之,解决一个假问题与解决一个实质矛盾是
不一致的。
第二种含义上的矛盾是形式逻辑意义的矛盾,简称逻辑
查尔斯·沃特金斯对人际矛盾的分析揭示了实质矛盾的社会形式,它既是问题之源,也是问题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他关于解决这类矛盾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由人际矛盾引起
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值得进一步发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8-01-01 11:49:55 摘录
以把迷宫视为问题的模型。
(七)一种综合的观点
综合前面几种观点,可以对问题作如下刻画: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颐的木体论根和相
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
源。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是在认
知主体对矛盾进行反映加工之后形成的。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认知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经常处于对抗状态。但我们大多数时间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抗,因而这些对抗不表现为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说,正确反映了实质矛盾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
而歪曲地反映实质矛盾的问题就是一个假问题。
实质矛盾和问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解决一个真问题与解决它所反映的那个实质矛盾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解决一个真问题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实质矛盾,差别在于,前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解决,而后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解决。而
什么是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8-01-01 11:41:53 摘录
以上故事中有一些基本成分:1)有一个被人利用的自
然物或被人建构的迷宫;2)有一个探索迷宫的人;3)有
些探宫的手段和工具。
迷宫被利用或制造迷宫是对人的能力、勇气的挑战,因为迷宫与一般的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不同,“迷”有分辨不清,使人失去判断力的含义。迷宫让人迷惘,让人不知
所措。
迷宫和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迷宫有入口,这相当于问题中的给定或前提条件,有些迷宫有出口,这相当于解决问题的结果。有些迷宫没有出口,最终不得不无功而返,有些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解答。身陷迷宫而不得出与被问题所困,难以脱身很有点相似。勘探迷宫需要有方法、工具,如阿里阿德尼线和蜡球等,而解决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必要时还要发明新的工具。解决问题像勘探迷宫
样都需要借鉴利用一切可能借鉴和利用的方法与经验。同时保持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自我封闭、自以为是都无助于
获得好的结果。
解决问题和探索迷宫都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要能够记住已走过的路径,避免重蹈覆辙,对于以上两种认识和实践活动,记忆都是雷更认识T且.是本韦面卜干胀玄的重蚴
活动,记忆都是重要认识工具,是在表面上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构筑桥梁的方法。在这两种活动中,记住尽可能多的知
识、信息、方法都是有利于进行持久的、艰苦的探索的。
问题和迷宫都具有能力训练和智力游戏功能。一位18世纪的编年史家对迷宫的功能作了如下描述:“用(黑白)两种方砖砌成,曲折回转的路径之间比例恰当,构思巧妙,以致常常为那些获准在这座教堂里散步的好奇者用来训练自己的智力。这座迷宫图呈八角形,直径为35法尺,中心有
块相同图案的石块…,,”①
法国迷宫学者雅克·阿达利这样说:“迷宫是集体无意
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同探索迷宫,是一个不断接近又远离某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之物的过程,很像是在迷宫中探游:要在迷雾中摸索,在崎岖小道上前进,面对未卜的前途
和艰难险阻,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智慧和方法,在前三者的基础,再加上直觉和运气,才有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探索迷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都怀有一种冲动、一种希望、一种发现和探索的冲动,探索迷宫,解决问题有相同的心理体验,继而都需要战胜眩晕、幻觉和恐惧,都要容忍孤独、享受孤独,接纳自我、承受自我,倾听自我的声音,宽容自我的过失,在失败中奋起,屡败屡战,愈挫愈奋,克服失望和消沉。其次两者都是一种建设性的、发现的、探险性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最后一且走出迷宫或解决问题,都将获得解放的体验、一种创造感、成就感和一种意义
感
不论成功或失败,都将获得一种经历,一种不探索就不
可伴右的威口有口了》来异少
a i e2m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8-01-01 11:27:33 摘录
现两者之间的对立或差异。新现象要对已有的背景信息造成
冲击。
(四)矛盾冲突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问题就是矛盾或冲突。要评价这
种颯占。首告要分析“矛盾”一词的含y
种观点,首先要分析“矛盾”一词的含义。
“矛盾”一词有三种含义:其一,在哲学上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在辩证法中,矛盾表示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其二,在形式逻辑中矛盾特指两个概念相互排斥,两个命题之间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的关系。其三,在日常语言中矛盾泛指对立的事物相互排斥。出于研究的特殊需要,查尔斯·沃特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8-01-01 11:18:30 摘录
以上我们粗略考察几个有明显不足的定义,下面来对困难说”、“障碍说”、“差距说”、“矛盾冲突说”、“张力说”予以稍微细致的分析,最后从模型的角度提出问题就是智慧
迷宫的看法。
(一)困难说
困难说认为问题就是困难(或疑难或困境)。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通过“困难”来给“问题”下定义。柯
林伍德指出:“只要历史知识并没有遇到特殊困难并发明种特殊的技术来解决它们从而把它自己强加于哲学家的意识时,那就不发生什么问题。”①在谈到哲学时,柯林伍德指
出:“哲学—作为自我意识之有组织的和科学的发展的题材,就往往取决于在某个特定时期里人们在其中发现了
特殊困难的那些特殊问题。”②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也持有这种观点,他在《走
向进化的知识论》一书中就写道:“问题就是困难。”①有些人工智能专家从信息加工角度指出困难与问题的关系。他们认为,每当我们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去克服困难时,我们就遇到了问题。与之相近,有人把问题与危机联系起来,认为危机就是生死攸关的
问题。
问题不等于疑难或困难。因为如果两者同义或可以互换,那么“困难问题”或“疑难问题”的提法就等于说“问
题问题”或“问题的问题”。前一种说法是一种重复,后种说法则可能是指元问题,显然也说不通。至于以危机来定
义问题更是片面,因为危机并不多见,而问题比比皆是
个疑难是一个未曾表达出来的问题。疑难是内在的,
问题是外化的。疑难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问题则是一种思维
结构和语言表达式。
(二)碍说
这种观点认为问题是指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
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当人们在目前处境与某一企求目的之间遇到障碍或鸿沟,并感到单靠重复以前学会的方法无济于事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只
适用于日常问题的“再生性思维”。
在心理学中,障碍说通常这样理解和定义问题:问题存
在于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或目的物与我们所具备的条件(知
识、技能、金钱、信息等)之间。问题可以图示如下:①
已知(既有)条件—障碍一+目标
(问题或困难所在)比如,某甲的目标是在三天内容完成一篇论文。但是他对论文主题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按这种问题观,要确定是
否有问题存在,可自问:
①我想要做什么(或追求什么)?
②有障碍阻挡我去做(追求)吗?
如果对以上两问都作肯定的回答,那么问题就已形成或出现。问路这种很平常的活动就反映了这种问题观:问路是有目的(地)的,但不知道到达目的(地)的途径和工具。
在这里,问题是被目标定向的或决定的。目标是问题的
第一要求,没有目标就一定不会有问题,而目标的不同就决
定了问题的不同。
但光有目标也无法构成问题,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如果主体能够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直接达到(或接近)目标或实现目的,那么也就不会发生或出现问题,而只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而已。障碍说突出了问题结构中的障碍成分,对理解和解决问题是有启发性的。但它对目标的作用重视不够,且
有夸大障碍的作用的倾向。
(三)差距说
与障碍说相近的一种问题定义是差距说。差距说把问题
理解为追求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对问题的理解是当一个人想要某种东西而又不直接知道他通过哪些行动才能
得到它时,它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与之相近的一种表述是一般来说,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没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时,就有了问题。一旦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问题
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这种定义中,问题是与目标、任务相关的,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是一种目的性活动。问题是目标和追求之间的差距。这里的目标是外在的,是独立于解决问题者的意识的。实际上,目标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只要它是作为追求、研究、认识和操作的对象或事物对象即可。目标既可以是现实的、实在的,巾可以是理相的虎相的
“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是把现实生活与理想
目标相比,发现有差距而提出的。这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为出
发点,向未来迫溯或思考未来的过程。这是主体自觉或不自
觉地设计、设定目标来与现实比较,从而提出问题。所谓“黄粱美梦”即是虚拟的美好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的
问题。
这种界定无法说明姆潘巴问题,即意外发现的或不经意之中出现的问题。姆潘巴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那种现象,而是他的不经意行为导致了一种与他的预期(背景知识中的一个部分)或观念(或信念)—在相同的冷却条件下,热牛奶要比冷牛奶冻结得慢—不一致的现象(热牛奶竟然比冷牛奶先冻结),从而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信念并不是他有意
查尔斯·沃特金斯对人际矛盾的分析揭示了实质矛盾的社会形式,它既是问题之源,也是问题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他关于解决这类矛盾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由人际矛盾引起
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值得进一步发掘
(五)张力说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问题是已知(知识)与无知之间的张力。波普尔指出:问题这个词不过是这个张力(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无知之间的张力)的别称—更确切地说,表
示它的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的名称。①
“张力”又称拉力,是指拉拽的力量,或物体所承受的拉拽的力。张力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双重性,或矛盾对立性。比如,美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在《相同与不同》一书中就这样使用“张力”一词的。该书写道:化学中存在如下双重性
态)和紧张过程。这种紧张状态和紧张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和内容比较复杂。它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对象认知过程和元认知过程。因此它既是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也是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发现问题的方法论和元认知方法论所要研究的对象。虽然由于问题产生的紧张状态和紧张过程过于复杂,因此问题心理学和问题认识论都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但张力说毕竟开启了这一研究的思路。因此张力说也是值得肯定和进一步思考
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31 15:26:29 摘录
在英文中, problem、 query、 question三个词都有问题的含义,差别在于, problem不仅是指简单的、一般的问题以及待解的习题(如算术题、几何题、测试题、作图题等),而且是指“难解之题”、“不可解之事物”和“令人困惑的事”。此外,由 problem演变而来的 problematical一词有
“盖然性”或“或然性”、“未定的”等含义
。 query是一个正式用语,指关于某个特殊事情的特殊问题(如对预算中的
“山L题。口认记山恶則八口yH和反对倾向,而且表示提问者意在提出问题以供(他人)考虑和解决。 question特指想发现某物或想得到确切的信息而加以询问。因而这类问题通常是亟待答复的问题(如听众向演讲者提出的问题)。此外, question还表示议题(争论点)
和交付表决的问题等
问题逻辑和问题的哲学研究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它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不同,前者关注的是闭合性问题,后者关注的是开放性问题。前者多用 question来表示问题,后者则多用 problem来表示问题。本文主要讨论 problem一词所
表示的问题。
和交付表决的问题等
问题逻辑和问题的哲学研究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它们邓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不同,前者关注的是闭合性问题,后者注的是开放性问题。前者多用 question来表示问题,后则多用 problem来表示问题。本文主要讨论 problem一词戶
表示的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8 21:54:43 摘录
杜威把哲学定义为“理性对自身性质和方法的意识”而把哲学家看作建立并推行理性的“普遍话语”的人。正因为哲学获得了这种意识,它才能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中介而起作用。哲学有助于科学是因为前者对于理性必须使用的那些方法比后者更加自觉。哲学家的兴趣在于理性本
着D身。而不仅仅在于它的某些特殊形式,因而哲学家能纠正那些狭隘的、专门化的理想。这些理想是那些特殊的科学、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8 21:42:07 摘录
也有哲学家对哲学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划界。如拉斐尔告诫我们:“不要期望道德哲学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或成为你可以依靠的支柱。哲学研究使你站稳脚跟,自我批判,以及应该由自己作出扶择变得更为必要。它
使你更为理性,更负责任,更好地做一个人。”3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8 21:38:17 摘录
维特根斯坦认为,没有哲学问题,所有真正的问题都是科学问题。所谓的哲学问题都是假问题。所谓哲学命题或理论都是词的无意义组合。在他看来,一切所谓哲学问题可以归为四类:①纯逻辑或数学的问题;②事实问题;③由①和②结合而成的问题;④无意义的假问题(如“所有的猫都等于173吗”)。第一类问题由逻辑或数学命题来回答,因而不是哲学问题。第二类问题由经验科学的某些陈述来回答,因而也不是学问题。第三类问题当然也不是哲学问题。结果自然是,没有真正的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由此得出结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8 21:17:59 摘录
自然科学的特点:①与客观性相结合。②关注概括性理论。③是一种外在活动。④寻找一致看法。⑤面对的是一个不变的世界。⑥自然科学方法适合于对自然的探索。⑦使用
逻辑、观察实验和标准化分析。
人文科学的特点:①与主观性相连。②关注个人的事例。③强调此在。④寻找可替代的解释。⑤面对的是一个可变的世界。⑥人文科学方法适合于对艺术、个人体验和价值观的研究。⑦使用直觉、创造性阐释和顿悟。⑧人文科学的日的县御解个A的主四后应.曲A学四.“他h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8 21:04:23 摘录
狄尔泰给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独特性作了如下判断:“自然界需要解释说明,对人则必须去理解。”说明是在因果关系中进行的,特殊现象要在一般规律中得到说明。因果说明
般指向过去,沿事物的发生过程,溯因到肇始。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而理解则是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在个别到全体、部分到整体的循环关系中进行的。理解要尊重个人的特殊性和生活经验的具体性。理解可以从个人
狄尔泰区分了“知识”( Wissen)和“认识”( Eukennen)、“直接知识”( immediate knowledge)和“概念知识”( conceptual knowledge)。他主张,在概念知识层次上,人文科学仍需依赖于自然科学,在知识的前反映层次上,人文科学却具有优势。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是与人类及其实践密切相关的。既然人文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实践的,那么它们的理论主张就不应该仅仅概括为“是什么”,还应该包括“应该是什么”。狄尔泰指出:“因为人文科学已经有所发展,除了现有的知识以外,它们还应该包括一种价值判断系统的意
科学不能赋予人生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7 22:43:56 摘录
图3一1库题的范式与问题
(资料来源:H波塞尔著:《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库恩明确把问题的选择和解决与理论和范式的评价联系起来。他认为,科学成就的单位是已解决了的问题。已解决
问题的数量、解题的范围和问题解决的精确度在评价新旧范式或理论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个新范式在它最初出现时,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性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这些条件不能成为选择新范式的标准。于是库恩提出了科学家接受新范式的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新范式必须看来能解决一些用其他方式难以解决的著名的和广为人知的问题。其次,新范式必须能够保留大部分科学通过旧范式所获得的具体解题能力。新范式之所以成功地得到它的地位,是因为它比其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7 22:31:33 摘录
波普尔不仅把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把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目标。在《客观知识》中,他把科学知识
增长的模式表示为
P1→TTEE→P2
即科学进步从问题(P1)开始,通过提出试探性理论
(TT),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EE),进而发展到下
在《猜想与反驳》中,波普尔指出:“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的进步。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不断地增加。”2在谈到科学进步的机制时,波普尔指出:“在科学水平上,试探性采用一个新猜想或新理论可能会解决一两个问题。但是它总要引发许多新的问题,因为一种新的革命性理论的作用正如一种新的、有效力的感觉器官。如果这个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thanx
2017-12-27 22:16:43 摘录
波普尔对问题有两个界定。其一是:“问题就是困难。①其二是:““问题”这个词不过是这个张力(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无知之间的张力—引|者)的别称—更确切地说,表示它的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的名称。”②应该说,问题不等于疑难或困难。因为如果两者同义或可以互换,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实物迷宫可以视为一个现实的或实践性问题,而一个迷宫图可以看作是一个形象的问题。因此,走迷宫是一种实践性的解题活动,解迷是一种形象化的问题解决活动。这些特点暗示我们,问题的矛盾说和迷宫说的整合不仅可以为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提供抽象的理论描述,而且可以为它们提供形象模型。此外,这种综合的视野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把握和解决各类问题—抽象问题与形象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纯思维问题和操作性问题,等等。从种系发生学和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穿越迷宫是一种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和形式,它比用抽象语言表达并解决问题更为早,因此整合矛盾说和迷宫说有助于对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和现实
状况作出统一的说明。
义。从词源上看,矛盾一词在汉语中起源于矛与盾的关系显然含有本体论意味;而在德语中 wider-spruch(矛盾)是相反的话语,显然含有语言学和认识论的意味。当然,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源。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是在认知主体对矛盾进行反映加工之后形成的。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认知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按
争而得到解决。在这里,矛盾范畴兼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含
义。从词源上看,矛盾一词在汉语中起源于矛与盾的关系
显然含有本体论意味;而在德语中 wider-spruch(矛盾)是相反的话语,显然含有语言学和认识论的意味。当然,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源。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是在认知主体对矛盾进行反映加工之后形成的。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认知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按
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每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经常处于对抗状态。但我们大多数时间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抗,因而这些对抗不表现为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说,正确反映了客观的实质矛盾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而歪曲地反映实质矛盾的问题就是
一个假问题。
实质矛盾和问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解决一个真问题与解决它所反映的那个实质矛盾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解决一个真问题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实质矛盾,差别在于,前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解决,而后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解决。而解决一个假问题并不意味着它所(歪曲)反映的那个实质矛盾的解决。换言之,解决一个假问题与解决一个实质矛盾是
不一致的。
第二种含义上的矛盾是形式逻辑意义的矛盾,简称逻辑
查尔斯·沃特金斯对人际矛盾的分析揭示了实质矛盾的社会形式,它既是问题之源,也是问题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他关于解决这类矛盾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由人际矛盾引起
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值得进一步发掘
(七)一种综合的观点
综合前面几种观点,可以对问题作如下刻画:问题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它刻画的是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颐的木体论根和相
境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实质矛盾是问题的本体论根据和根
源。问题是这类矛盾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是在认
知主体对矛盾进行反映加工之后形成的。如果实质矛盾没有反映到认知主体的头脑中,那么它就不成其为问题。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经常处于对抗状态。但我们大多数时间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抗,因而这些对抗不表现为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说,正确反映了实质矛盾的问题是一个真问题,
而歪曲地反映实质矛盾的问题就是一个假问题。
实质矛盾和问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解决一个真问题与解决它所反映的那个实质矛盾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解决一个真问题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实质矛盾,差别在于,前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解决,而后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解决。而
然物或被人建构的迷宫;2)有一个探索迷宫的人;3)有
些探宫的手段和工具。
迷宫被利用或制造迷宫是对人的能力、勇气的挑战,因为迷宫与一般的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不同,“迷”有分辨不清,使人失去判断力的含义。迷宫让人迷惘,让人不知
所措。
迷宫和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迷宫有入口,这相当于问题中的给定或前提条件,有些迷宫有出口,这相当于解决问题的结果。有些迷宫没有出口,最终不得不无功而返,有些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解答。身陷迷宫而不得出与被问题所困,难以脱身很有点相似。勘探迷宫需要有方法、工具,如阿里阿德尼线和蜡球等,而解决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必要时还要发明新的工具。解决问题像勘探迷宫
样都需要借鉴利用一切可能借鉴和利用的方法与经验。同时保持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自我封闭、自以为是都无助于
获得好的结果。
解决问题和探索迷宫都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要能够记住已走过的路径,避免重蹈覆辙,对于以上两种认识和实践活动,记忆都是雷更认识T且.是本韦面卜干胀玄的重蚴
活动,记忆都是重要认识工具,是在表面上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构筑桥梁的方法。在这两种活动中,记住尽可能多的知
识、信息、方法都是有利于进行持久的、艰苦的探索的。
问题和迷宫都具有能力训练和智力游戏功能。一位18世纪的编年史家对迷宫的功能作了如下描述:“用(黑白)两种方砖砌成,曲折回转的路径之间比例恰当,构思巧妙,以致常常为那些获准在这座教堂里散步的好奇者用来训练自己的智力。这座迷宫图呈八角形,直径为35法尺,中心有
块相同图案的石块…,,”①
法国迷宫学者雅克·阿达利这样说:“迷宫是集体无意
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同探索迷宫,是一个不断接近又远离某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之物的过程,很像是在迷宫中探游:要在迷雾中摸索,在崎岖小道上前进,面对未卜的前途
和艰难险阻,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智慧和方法,在前三者的基础,再加上直觉和运气,才有可能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探索迷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都怀有一种冲动、一种希望、一种发现和探索的冲动,探索迷宫,解决问题有相同的心理体验,继而都需要战胜眩晕、幻觉和恐惧,都要容忍孤独、享受孤独,接纳自我、承受自我,倾听自我的声音,宽容自我的过失,在失败中奋起,屡败屡战,愈挫愈奋,克服失望和消沉。其次两者都是一种建设性的、发现的、探险性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最后一且走出迷宫或解决问题,都将获得解放的体验、一种创造感、成就感和一种意义
感
不论成功或失败,都将获得一种经历,一种不探索就不
可伴右的威口有口了》来异少
a i e2m
冲击。
(四)矛盾冲突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问题就是矛盾或冲突。要评价这
种颯占。首告要分析“矛盾”一词的含y
种观点,首先要分析“矛盾”一词的含义。
“矛盾”一词有三种含义:其一,在哲学上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在辩证法中,矛盾表示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其二,在形式逻辑中矛盾特指两个概念相互排斥,两个命题之间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的关系。其三,在日常语言中矛盾泛指对立的事物相互排斥。出于研究的特殊需要,查尔斯·沃特金
迷宫的看法。
(一)困难说
困难说认为问题就是困难(或疑难或困境)。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通过“困难”来给“问题”下定义。柯
林伍德指出:“只要历史知识并没有遇到特殊困难并发明种特殊的技术来解决它们从而把它自己强加于哲学家的意识时,那就不发生什么问题。”①在谈到哲学时,柯林伍德指
出:“哲学—作为自我意识之有组织的和科学的发展的题材,就往往取决于在某个特定时期里人们在其中发现了
特殊困难的那些特殊问题。”②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也持有这种观点,他在《走
向进化的知识论》一书中就写道:“问题就是困难。”①有些人工智能专家从信息加工角度指出困难与问题的关系。他们认为,每当我们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去克服困难时,我们就遇到了问题。与之相近,有人把问题与危机联系起来,认为危机就是生死攸关的
问题。
问题不等于疑难或困难。因为如果两者同义或可以互换,那么“困难问题”或“疑难问题”的提法就等于说“问
题问题”或“问题的问题”。前一种说法是一种重复,后种说法则可能是指元问题,显然也说不通。至于以危机来定
义问题更是片面,因为危机并不多见,而问题比比皆是
个疑难是一个未曾表达出来的问题。疑难是内在的,
问题是外化的。疑难是一种心理状态,而问题则是一种思维
结构和语言表达式。
(二)碍说
这种观点认为问题是指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
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当人们在目前处境与某一企求目的之间遇到障碍或鸿沟,并感到单靠重复以前学会的方法无济于事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只
适用于日常问题的“再生性思维”。
在心理学中,障碍说通常这样理解和定义问题:问题存
在于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或目的物与我们所具备的条件(知
识、技能、金钱、信息等)之间。问题可以图示如下:①
已知(既有)条件—障碍一+目标
(问题或困难所在)比如,某甲的目标是在三天内容完成一篇论文。但是他对论文主题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按这种问题观,要确定是
否有问题存在,可自问:
①我想要做什么(或追求什么)?
②有障碍阻挡我去做(追求)吗?
如果对以上两问都作肯定的回答,那么问题就已形成或出现。问路这种很平常的活动就反映了这种问题观:问路是有目的(地)的,但不知道到达目的(地)的途径和工具。
在这里,问题是被目标定向的或决定的。目标是问题的
第一要求,没有目标就一定不会有问题,而目标的不同就决
定了问题的不同。
但光有目标也无法构成问题,有目标不一定有问题。如果主体能够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直接达到(或接近)目标或实现目的,那么也就不会发生或出现问题,而只是一种习惯性行为而已。障碍说突出了问题结构中的障碍成分,对理解和解决问题是有启发性的。但它对目标的作用重视不够,且
有夸大障碍的作用的倾向。
(三)差距说
与障碍说相近的一种问题定义是差距说。差距说把问题
理解为追求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对问题的理解是当一个人想要某种东西而又不直接知道他通过哪些行动才能
得到它时,它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与之相近的一种表述是一般来说,当人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没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时,就有了问题。一旦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问题
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这种定义中,问题是与目标、任务相关的,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是一种目的性活动。问题是目标和追求之间的差距。这里的目标是外在的,是独立于解决问题者的意识的。实际上,目标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只要它是作为追求、研究、认识和操作的对象或事物对象即可。目标既可以是现实的、实在的,巾可以是理相的虎相的
“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是把现实生活与理想
目标相比,发现有差距而提出的。这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为出
发点,向未来迫溯或思考未来的过程。这是主体自觉或不自
觉地设计、设定目标来与现实比较,从而提出问题。所谓“黄粱美梦”即是虚拟的美好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的
问题。
这种界定无法说明姆潘巴问题,即意外发现的或不经意之中出现的问题。姆潘巴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那种现象,而是他的不经意行为导致了一种与他的预期(背景知识中的一个部分)或观念(或信念)—在相同的冷却条件下,热牛奶要比冷牛奶冻结得慢—不一致的现象(热牛奶竟然比冷牛奶先冻结),从而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信念并不是他有意
查尔斯·沃特金斯对人际矛盾的分析揭示了实质矛盾的社会形式,它既是问题之源,也是问题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他关于解决这类矛盾的观点对我们解决由人际矛盾引起
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值得进一步发掘
(五)张力说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问题是已知(知识)与无知之间的张力。波普尔指出:问题这个词不过是这个张力(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无知之间的张力)的别称—更确切地说,表
示它的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的名称。①
“张力”又称拉力,是指拉拽的力量,或物体所承受的拉拽的力。张力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双重性,或矛盾对立性。比如,美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在《相同与不同》一书中就这样使用“张力”一词的。该书写道:化学中存在如下双重性
态)和紧张过程。这种紧张状态和紧张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和内容比较复杂。它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对象认知过程和元认知过程。因此它既是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也是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发现问题的方法论和元认知方法论所要研究的对象。虽然由于问题产生的紧张状态和紧张过程过于复杂,因此问题心理学和问题认识论都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但张力说毕竟开启了这一研究的思路。因此张力说也是值得肯定和进一步思考
的。
“盖然性”或“或然性”、“未定的”等含义
。 query是一个正式用语,指关于某个特殊事情的特殊问题(如对预算中的
“山L题。口认记山恶則八口yH和反对倾向,而且表示提问者意在提出问题以供(他人)考虑和解决。 question特指想发现某物或想得到确切的信息而加以询问。因而这类问题通常是亟待答复的问题(如听众向演讲者提出的问题)。此外, question还表示议题(争论点)
和交付表决的问题等
问题逻辑和问题的哲学研究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它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不同,前者关注的是闭合性问题,后者关注的是开放性问题。前者多用 question来表示问题,后者则多用 problem来表示问题。本文主要讨论 problem一词所
表示的问题。
和交付表决的问题等
问题逻辑和问题的哲学研究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它们邓问题的理解和关注不同,前者关注的是闭合性问题,后者注的是开放性问题。前者多用 question来表示问题,后则多用 problem来表示问题。本文主要讨论 problem一词戶
表示的问题。
着D身。而不仅仅在于它的某些特殊形式,因而哲学家能纠正那些狭隘的、专门化的理想。这些理想是那些特殊的科学、特
使你更为理性,更负责任,更好地做一个人。”3
逻辑、观察实验和标准化分析。
人文科学的特点:①与主观性相连。②关注个人的事例。③强调此在。④寻找可替代的解释。⑤面对的是一个可变的世界。⑥人文科学方法适合于对艺术、个人体验和价值观的研究。⑦使用直觉、创造性阐释和顿悟。⑧人文科学的日的县御解个A的主四后应.曲A学四.“他h谁”
般指向过去,沿事物的发生过程,溯因到肇始。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而理解则是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在个别到全体、部分到整体的循环关系中进行的。理解要尊重个人的特殊性和生活经验的具体性。理解可以从个人
狄尔泰区分了“知识”( Wissen)和“认识”( Eukennen)、“直接知识”( immediate knowledge)和“概念知识”( conceptual knowledge)。他主张,在概念知识层次上,人文科学仍需依赖于自然科学,在知识的前反映层次上,人文科学却具有优势。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是与人类及其实践密切相关的。既然人文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实践的,那么它们的理论主张就不应该仅仅概括为“是什么”,还应该包括“应该是什么”。狄尔泰指出:“因为人文科学已经有所发展,除了现有的知识以外,它们还应该包括一种价值判断系统的意
(资料来源:H波塞尔著:《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库恩明确把问题的选择和解决与理论和范式的评价联系起来。他认为,科学成就的单位是已解决了的问题。已解决
问题的数量、解题的范围和问题解决的精确度在评价新旧范式或理论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个新范式在它最初出现时,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性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这些条件不能成为选择新范式的标准。于是库恩提出了科学家接受新范式的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新范式必须看来能解决一些用其他方式难以解决的著名的和广为人知的问题。其次,新范式必须能够保留大部分科学通过旧范式所获得的具体解题能力。新范式之所以成功地得到它的地位,是因为它比其章
增长的模式表示为
P1→TTEE→P2
即科学进步从问题(P1)开始,通过提出试探性理论
(TT),然后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EE),进而发展到下
在《猜想与反驳》中,波普尔指出:“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的进步。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不断地增加。”2在谈到科学进步的机制时,波普尔指出:“在科学水平上,试探性采用一个新猜想或新理论可能会解决一两个问题。但是它总要引发许多新的问题,因为一种新的革命性理论的作用正如一种新的、有效力的感觉器官。如果这个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