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编写方式,题量适中,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考点明晰,既节省了广大考生梳理教材的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又可以让考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作者:李杰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定价:33.00元
  • ISBN:9787533315993
  • 2018-09-25 22:23:08 摘录
    壳和灵魂,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一方面,张倩女的灵魂离躯体而去追赶心爱的人,尽管经受了月夜追船的心惊胆颤的场面,经受了王文举对她的责难,她始终不改初衷,坚持著“我本真情”,“做著不怕”,终于遂了心愿;另一方面,张倩女的躯体却卧病在床,恨绵绵,思切切,经受折磨。这样对比的描写,也就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1)关汉卿所写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华性,切合特完的戏情境一如《救风尘》第二折的唱词。
    (2)关汉卿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中,同一全人物的语气、措辞,会随情势心态的变化面变化,如《谢天香》对谢天香的描写。
    (3)关汉卿根据人物的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
    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语但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注于作晶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杂剧语言世界。这也是关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




    2.语言艺术:文采与本色相生
    (1)字字当行
    除复作费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2)个性化特征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红娘则口齿伶俐,生动活泼。
    (3)满口生香、意趣盎然
    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2:15:50 摘录
    请分析说明王实甫《西厢记》与郑光祖《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
    答:(1)主题思想
    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都是爱情剧,都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异:《四厢记》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旨。有情人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婚烟的查年,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烟制度的大朋挑战。而《倩女离魂》把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迫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也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2)故事情节
    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中,女主人公都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奋勇行动,在爱情中敢于迈出自已的步伐,而不是被动接受计代时建顽固势力的老一辈都阻止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结合,都以功名相挟,推迟故事的高潮。故事最后都以高中科举,幸福成婚结局。
    异:《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有红娘这个中间人物牵线搭桥、化解矛盾,而后者纯是文举和张情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因此情女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地比莺莺更积极、勇敢。《西厢记》涉及人物更多,情节、矛盾更复杂,展示了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戏剧冲突比《倩女离魂》更丰富。
    (3)写作手法
    同:两者都注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注重戏剧效果,刻画人物都细致入微,主要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突出。
    《西厢记》具有文体创新的意义,全篇有五本二十折,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吸取和借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西厢记》有主辅两条线索互相制约、起伏交错,冲突尖锐激烈又处显露乐观的前景,显示出松明朗的格调。《倩女离魂》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的描写。郑光祖把倩女的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2:09:51 摘录
    总之,《西厢记》文采灿然,却绝不是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全剧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不能不令人叹服。


    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简述朱的主要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朱权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关汉卿杂剧的用词如琼筵醉客,给人以美的享受。看他的用词可知他是一个资质平平却十分努力的人才。他对杂剧有开拓奠基的历史功劳,人们把他誉为元杂剧大家。王实甫杂剧用词如花间美人,善铺叙,语调委婉,有很多深具文学文化底蕴的好句。朱权对关汉卿、王实甫在杂剧创作中的语言特色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这一点值得认同
    (1)关汉卿曲尽人情,字字本包的戏剧语言



    (2)王实甫当行,言音本你的戏剧语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2:07:49 摘录
    2.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王实甫的《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文采性也极具魅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风格的对白,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更强烈。如剧中的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日,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話只说了平句就顿住:“你想张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足见红娘聪明较,善于应对。
    ②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
    纵观全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等;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语言艺术的文采性
    《酉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具体表现为:
    ①文辞华丽
    王实甫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像“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的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可谓是美不胜收。
    ②丰富的修辞技巧
    《四厢记》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如剧中第四本第四折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修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疏刺刺“”昏修惨“等叠字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2:04:30 摘录
    论述元杂剧《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活灵活现地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独具个性特征的戏剧典型形
    的塑造,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1)崔莺莺是个性格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却幽静矜持的少女
    想有着美丽的容貌,又“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既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去自由的处理自己地爱情,所以她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弊的方式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恋。而在遭到重大阻力使彼此隔绝时,只有暗自抒发自己的苦闷相思,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生时就一见钟情。
    在“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她对张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层。随着她身上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满心欢喜,以为幸福在望。哪知老夫人食言,一场喜事化成无苦恼,从而激起了她对老夫人更大的反感,也增进了她对那“口不应心的狠毒娘”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心理,形成了矛盾冲突的主线。
    (2)张生是一个对爱情专一、至诚至善的情种
    他家境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追求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些都显示出这个人物的不俗之处,他以他的至诚和专一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也赢得了爱情的最后胜利。在《寺警》一折中,白马解围,又表现出他性格中热情有为和富于正义感的一面,张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
    (3)红娘是一个淳朴善良、耿直机敏的侍女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红娘热情而富于正义感,淳朴善良,聪明机智,勇敢泼辣,不仅促成崔张二人的结合,而且与老妇人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妇人反对时,红娘挺身而出,指责老妇人背义忘恩巧妙地将老妇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总之,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口号,赢得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53:20 摘录
    ②第一折
    到当养媳,改名窦娥。
    婚后不到两年,卖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反而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两父子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③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声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通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④第三折
    宴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⑤第四折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桃机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2)人物形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49:53 摘录
    (1)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
    (2)窦娥是一个格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形象
    定娥对草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格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集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为了避免婆婆伤心难过,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
    (3)突娥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一出场,便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反抗“改嫁”的婚烟,她不依从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通婚,就是在张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
    (4)还具有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
    窦娥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的怒火和怨气,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香愿。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尤其是她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明了窦娥不向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
    总之,窦娥正直善良、勇敢坚贞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本来是民间普通的妇女,然面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回情。关汉卿高度赞扬她善于
    反抗、善于斗争的精神,但窦娥性格的二重性却致使其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介绍《窦娥冤》剧情,并分析评价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1)剧情介绍
    本剧共四折一楔子:
    ①楔子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无钱还债,被送到蘩家当童养媳,改名窦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44:57 摘录
    1.试析下面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并谈谈它们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干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文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潇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情量一时的,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数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在第四折,关单刀赴会,面对着滔酒江水,他唱出了脍炎人口的〔新水令〕和〔驻马听〕。
    (1)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
    ①沉雄壮丽
    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这里有嗟叹,有悲悯;有实叙,有幻觉;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情。全曲既慷慨,又低回,真是思绪万千而又大气包举,颇有沉雄壮丽的史诗风韵。
    ②悲慨凛然
    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先酣畅地让他敞露心曲,让“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的伟丈夫惨切地感叹战争,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希望消弭战争的英豪。单刀会上,甲士拥出,关羽揪定鲁肃,拍案而起,那”怒则跃匣而有声”的宝剑戛然响了三次,把关羽神威烘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当鲁肃味不休地指责关羽失信时,关羽一针见血地指出,荆州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汉家基业,不存在归还孙吴的问题。这一番言辞,大义凛然,
    直使鲁肃口张舌结。
    (2)两首曲辞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这两支曲子在关羽形象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在整个“赴会”过程中,剧作者凭借对壮阔景色的描绘和英雄性格的摹写以及对英雄豪迈情怀的抒发,三者交织,刻画出一个勇武非凡、胆略超群、智慧过人的关羽形象。
    ②有利于杂剧的情节安排
    关汉卿采用欲急先缓、欲张先弛的方法,用两支曲子来写景抒情,巧妙地将叙事融于其间,使景、情、事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展示出关羽藐视强敌、处惊不慌的豪迈气慨。
    由此可见,曲辞在杂剧中起着丰富人物形象,使剧情舒缓有序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曲辞的巧妙运用是剧作家的创作功力的表现,犹如锦上添花,使得杂剧叙事、写景、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是景、情、事浑然一体的艺术佳作。


    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有其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塞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三重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37:59 摘录
    简述宋元话本的艺术特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宋元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宋元话本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注重趣味性和虚构
    说话”是“说话人”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所以必须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而听众听“说话"是为了娱乐,“说话人”要讲得有趣味才能吸引他们。因此,趣味性就成了“说话”的第一原则。“说语”主要是叙述故事,而事实不一定有趣味。“讲史"所说,有许多都出于虚构,其故即在于此。所以,“说话”的追求趣味性是以虚构为基础的。
    2)思想感情与市井民众相通
    由于要使听众市井民众感到有趣,“说话人”不但不能采取说教的态度,而且不能使话本中人物的感情、言行“高雅”得让市井民众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必须使听众对话本里的人物产生深刻共鸣,感同身受地关注其命运,从而兴味盎然地倾听“说话人”的演述。因此,话本中人物的感情。言行也正是市井民众在类似情况下所可能产生或向往的。
    (3)叙事描写趋于细腻
    现在所见元代刊印或编定的话本,有的叙事粗疏,只能勉强达意甚或词不达意;有的则能显示出大致的轮廓,偶尔也注意到细节;有的描写则相当细腻,但可能经过了明代人的加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21:07 摘录
    何谓“宋诗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哪些?理论主张如何?
    答: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提值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道光、咸丰年间,由学者程恩泽等加以提倡,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他们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只宗盛唐,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变诗风的理论和要求: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抒发情感真实可信;在清代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养功力说”,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合一主张,强调学古创新。他们的诗学观念建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强调“立诚”、“真我”、“不俗”,必须恪守政教法规。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甫、韩愈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所继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11:28 摘录
    4.为什么说龚自珍的散文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答:从清中叶以来,散文领域为桐城派古文所笼罩,而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义法”,限制了散文的活力。龚自珍受经世思潮的鼓荡,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畅所欲为。他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周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以自由活泼的体式大胆地抒写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清代散文的转折。
    龚文的突出内容就是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懂憬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题。龚自珍的时代,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衰朽,迫切需要变革,但专制统治压制言论,推残人才,堵塞了变革新生之路。他的
    《尊隐》一文深刻地表现了对大变革的预见与憧憬,特别是其中描写衰世的一段文字,构思不凡,想象奇特,将两种力量的对比,铺排至十几个层次,突出表现了龚文奇谲壮伟的特色。
    与反对专制束缚相关,龚自珍的散文也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病梅馆记》是最集中的体现,文章采用比兴手法,以梅为喻,表现了反对推残自然生机、保护个性自由的坚定态度。他的一些传记文如《吴之癯》等,着重刻画人物奇崛不俗
    的个性,反映了同样的精神。
    龚自珍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识深、气悍而风格瑰奇。他认识深邃,文章发人猛醒,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读龚自珍散文的感觉为“若受电然”。龚文在艺术表现上,刻意追求不恒常的构思与不恒常的语言表现,不落窠自,想象奇特,文笔纵恣,形成诡异奇崛的独特风格,具有凌厉的气势与震撼力。《尊隐》之写“山中之民”,《送歙吴君序》之写世无奇才等,无不如此。这使他的一些文章能突破一般的论议和记事的模式,富有杂文的色彩,文学意味更浓,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09:31 摘录
    答:龚自珍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封建国家的危机,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他肯定了未来世界的巨大变化,认为清王朝
    已处于“日之将夕”的“衰世”。他在“尊史”的口号下,以公羊学派的发展观,对这“衰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虽然他的批判是不彻底的,对未来社会的变化方向也很朦胧,改良目标还不明确,但他要求改良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
    龚自珍的思想必然贯穿到他诗文的创作中去。龚自珍的诗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开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上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他的诗很少单纯的描写自然景物,总是着眼于社会,议论纵横,发抒感慨,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内容,是一个史家和政论家的诗。他现存六百多首诗,绝大部分是三十岁以后的作品,其中重要的部分是对腐朽社会的批判。龚自珍写了不少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郁和无可奈何的孤寂心情,《能令公少年行》一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矛盾心情。龚自珍不愿在孤寂中沉默,而敢于大胆地呼唤“风雷”,他的{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他预感到死气沉沉的社会里,风暴就要到来,并渴望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生气的社会的世界的强烈呼声。龚自珍的诗,发出了时代的声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05:09 摘录
    38.《镜花缘》是怎样的一部作品?
    答;《镜花缘》是一部借学问驰确想象,以寄托理想、讽谕现实的小说。作者为清代的李汝珍。小说写武则天篡唐建周,醉后令百花严冬齐放,众花神不敢违令,因此触怒天帝,被贬谪人间为百位才女,其首领百花仙子小山降生岭南唐放家。唐
    放科举受阻,绝意功名,随妻兄林之洋、航工多九公出游海外,见识三十多个国家的奇人异事、奇风奇俗,后入小蓬莱修道不还。唐小山思父心切,也出海寻亲,回国后值武则天开女科,百位才女被录取,众花神得以在人间重聚,连目畅饮“红文馆”,论
    学谈艺,弹琴弈棋,各显才艺。唐中宗复位,尊武则天为“大圣皇帝”,武则天下诏再开女科,命前科才女重赴“红文宴”。
    《镜花缘》表现出了对妇女的地位和境遇的关注思考。而最富特色的是前半部书写唐散游海外诸国的经历、闻见。三十多个国度的名称及其奇异处,主要采自《山海经》及少数六朝志怪书,作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就原书所记诸国人的奇形怪状,借小说人物之口加以解说,来掷榆现实社会的某种不良习性。另一种作法是就其国名的含义演绎出情节故事。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铺排众多才女在两三天里的欢聚,叙写才女们作赋咏诗、抚琴画扇、弈棋斗草、行酒令、打灯谜,游戏中充溢着学究气。作者将他广博的学问知识,全都编织进小说中了,这虽然可以表现众才女们的才艺,但却偏离了小说创作的规律,排挤掉了作品的文学魅力。
    尽管《镜花缘》存在着如此的缺陷,但其思想的机敏,富有幽默感的游戏笔调,特别是前半部书所表现出的耐人寻味的奇思异想,还是使它成为一部别开生面、在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作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21:03:20 摘录
    15.为什么说《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答:《桃花扇》演的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始末,其命意是:“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零涕,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明清易代,引起了人们的心灵震撼,优愤成思,在清初形成了追忆历史的普遍心理,写史书的人之多,科史之富,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的。这种心理也反映在文学方面,诗歌中尚史意识的抬头,吴伟业歌行诗的辉煌,散文中传记文和忆旧小晶的发达,时事小说的出现,都是这种社会心理的表现,其中也就寄寓着兴亡之感。《桃花扇》反映的南明弘光小王朝的兴亡历史,当时曾经为人们关注,事后也为人们痛心。孔尚任虽然其生也晚,未曾经历,但他创作《桃花扇》显然是受到了曾经亲历其事、心有馀痛的遗老们的影响,从一定程度说是代他们进行历史反思的,归根结底还是清初那种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文化思潮的反映。
    孔尚任在创作中采取了证实求信的原则,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所以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目,从它建立的历史背景,福王朱由被拥立的情况,到建立后朱由的昏庸荒,马土英、阮大铖结党营私、倒行逆施,江北四镇跋不驯、互相倾轧,左良玉以就粮为名挥兵东进,最后史可法孤掌难鸣,无力回天,小王朝迅速覆灭,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如剧中老赞礼所说:“当年真如戏,今目戏如真。只是迫于环境,不能直接展现清兵进攻的内容,有意回避、改变了一些情节。孔尚任对剧中各类人物作了不同笔调的刻画,虽然忠、奸两类人物的结局加了点虚幻之笔,以达到“惩创人心”的艺术目的,但总的说,作者的褒贬、爱憎是颇有分寸的,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5 19:55:17 摘录
    其一,剧中对“情”这一全剧的核心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并把故事的结局,写成一方虽死,犹抱痴情,一方虽生,而痛不欲生,共守前盟,因此感动天地鬼神,得以共升仙宫,永久团圆。虽然“情”本是杨、李故事的中心,但《长生殿》的写法
    却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有把它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的用意。剧本开场曲写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即点明这一主旨。而作为历史题材,《长生殿》又以一种距离感避免了对
    人心的强烈刺激。这样,《长生殿》既在一定程度上沿承了晚明文学的特色,又退缩到一个比较文雅和安全的范围之内。
    其二,在写“情”的同时,《长生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这使得此剧显得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这一双线平行交织、互相映衬的结构,把杨、李的爱情故事具体地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描写,除了通过对唐明皇失政的批评,寄寓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外,还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而这一点在当时尤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特别像《弹词》一出,写皇家乐工李龟年于安史乱军破长安后流落江南,对人弹唱宫中旧事与马嵬惨象,所谓“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令人生不堪回首之感。而李龟年自述流离的一曲
    枝花》,则又抒发了普通人在历史变乱中的悲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