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
……
[ 展开全部 ]
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 近年来,在作全球观点或包含全于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 收起 ]
作者:[美]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定价:20.00元
ISBN:978780515090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乌墨
2017-01-20 15:14:39 摘录
东正教拜占廷是欧亚大陆的历经蛮族侵略而幸存、从古典时代一直不间断地持续到近代的几个传统文明之一。
然而,这种持续不断的历史,最终意味着被废弃和灭绝,尤其是从政治上说。因为拜占廷最易遭受攻击,所以其文明最先遭到这种命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2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20 14:57:58 摘录
在这一时期,阿拉伯突厥人控制着中亚和中东,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到1500年,伊斯兰教的继续扩张,还使它成为一股世界力量,而不仅仅是中东的势力。这一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世界事务的进程。如今印度半岛之所以分成两部,穆斯林政治集团之所以在东南亚影响甚大,伊斯兰教之所以成为非洲的一股强有力的、迅速发展的势力和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人们的信仰,原因就在于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20 14:52:03 摘录
1000年至1500年间,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的一个结果是在欧亚大陆出现了新的势力平衡,其中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力量。15世纪后期,当西方开始海外扩张时,伊斯兰教已在陆上朝四面八方扩张。奥斯曼土耳其人正渡过多瑙河进入中欧;中亚除东部边缘地区外,全部皈依了伊斯兰教;莫卧儿人将开始实际上对整个印度半岛的征服。而且,伊斯兰教正向欧亚大陆核心区的遥远的边缘地带推进。在非洲,伊斯兰教从两大中心稳步传入内地。它从北非沿岸穿过撒哈拉大沙漠传入西非;在这里,许多黑人穆斯林王国蓬勃兴起。同样,它从东非沿岸的阿拉伯殖民地传入内地各国。
阿位伯和印度商人还将伊斯兰教带入东南亚。在这里,同在非洲和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地区一样,皈依伊斯兰教比较容易,因为这一新的宗教仪式简单,适应性强。所有要成为穆斯林的人,只须反复念诵这句话即可:“找证明,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新增加的伊斯兰教仪式,通常接受并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因此,这一宗教信仰的传播不是靠剑,而是靠商人不引人注目的工作;这些商人通过学习当地居民的语言,接受他们的习俗,同他们的妇女通婚,改变他们的新亲属和商业伙伴的信仰,来争取他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21:25 摘录
游牧民族同周围文明中心的互相影响日益增进,是导致入侵的基本原因。在许多文明中心,游牧民被当作奴隶或雇佣军使用,而这一点常常是帝国京都内的军事政变,或蛮族雇佣军的部落同胞入侵的起因。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于帝国边境邻近地区,是导致入侵的另一因素。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通常使人口增加,经济、军事力量增长;这种经济、军事力量,当帝国的弱点为入侵提供获胜希望时,总是被采用。侵略还常常是一个冲击力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最终结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21:06 摘录
另外,奴隶制对劳动持否定态度,也阻止了技术的发展。劳动既然是奴隶的事情,自由民便以此为辱。即使在奴隶制不很盛行的文明地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依然存在。在中国,人们热中于蓄长指甲就是例证。社会阶层等级分明,自然导致上层阶级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而奴隶制只不过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观念。这种技术上的停滞状态,说明了近代以前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帝国历史周而复始的原因。各帝国的兴亡,情势基本相同。没有一个帝国能加以突破,以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20:27 摘录
只有发展技术,为帝国大厦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但技术已濒于崩溃,其根本原因是,各地统治集团只知道剥削现有的财富,不知道开发新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就建造金字塔、塔庙、天主教堂和宫殿所消耗的大批人力、物力而言,显然可见,统治者从农民身上榨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但是,技术革命除需有力的组织和高压统治外,还需要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而所有农业文明都未能得到这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它们之所以停留在农业阶段的原因。奴隶制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使用奴隶从事劳动,一般比设计、制造新机器简单,成本也更低廉,因此,那时发明家制造某些新装置,通常不是为了节省劳力,而是为了娱乐,或为了便利宗教仪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20:00 摘录
近代之前,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缺乏技术和经济资源,无法将其控制扩大到外部地区。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地区间的霸权是行不通的;科学和工业革命赋予西方不仅控制欧亚大陆,而且控制全球的能力和动力。由于欧亚大陆各文明地区农业基础相同,因此,谁也没有占绝对优势的能力和组织来战胜各地所形成的地区自尊心和自我意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9:30 摘录
不过,比王朝循环更为根本的是所谓的经济管理的循环。这种循环是从每个重要王朝刚建立时所共有的安宁和繁荣开始的。社会安定的恢复导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相应地使收入增多、国库充实。但是,个人野心、家族影响和制度的压力这三者的结合必然迟早会使皇帝们去承担过多的义务。他们将人力和财力分散到公路、运河、防御工事、宫殿、宫廷铺张和边疆战争上。因而,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为了弥补亏空,政府提高赋税,赋税大部分沉重地压在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自耕农头上。每个朝代开始时,自耕农总是占农民的大多数。但是,随着赋税的增加,他们愈来愈被迫将自己的小块土地让与大地主,而自己则沦为佃农。地主凭借与他们的财产相当的政治影响,只交纳微不足道的税,所以他们占有的土地愈多,政府的岁入愈下降,落在数目日趋减少的自耕农头上的赋税愈增加。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赋税增加,岁入下降,公路和沟渠的整修被忽视,生产率下降,最后是饥荒、盗匪活动和全面的农民起义。在这同时,边防可能也被忽略,招致游牧部落越境前来劫掠。常常正是这种内乱和外侵的结合,使摇摇欲坠的王朝溃灭,为新的开端扫清道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8:44 摘录
孔子学说强调的是礼仪、顺从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8:14 摘录
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中国,与文化同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一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可解释为: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因而,存在于欧亚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也没有与印度史诗相当的东西,因为印度史诗饱含玄学,其内容多与个人的灵魂得救有关。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又由于中国人在这些世纪里实行一种独特的制度——在全国竞争性考试的基础上选任文官——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与这类似的情况在西方或其他任何地方过了二千年才出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7:38 摘录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中国无需与侵入印度的一批批具有较复杂的文化,因而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其种族和文化特点的民族打交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7:01 摘录
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治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印度有统一,但这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正如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这一点所证明的。因而,在一个范围里增进了统一的文化又在另一范围里破坏了统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6:27 摘录
佛教除了在外部世界获得惊人成功外,在印度本土也成为印度教的重要对手达数世纪之久。但是它从未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且从公元600年起,渐趋衰落。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个原出是,它未能为应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机作好准备,未能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提供种种仪式。对比之下,婆罗门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5:46 摘录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是他过去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人对来生的希望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忠实地奉行所规定的种姓义务而不管它们也许是多么麻烦或多么卑微,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什么个人作决断的机会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乌墨
2017-01-14 10:15:28 摘录
关于种性等级制度的起源,虽然现已提出许多种理论,但普遍同意,肤色是一个基本因素。其实,梵文中的种姓——瓦尔纳一词,意即肤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中文版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论
――走向全球史
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一、世界史的目的
二、世界史的结构
三、世界历史地理
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一、人类的起源
二、人类一词的含义
三、食物采集者的文化
四、人口分散和种族差别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的传播
三、农业的种类
四、食物生产者的文化
五、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一、父明的性质
二、美索不达米亚发源地
二、又明的传播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一、美索不达米亚
一埃及
二、克里特
四、印度河
五、商朝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一、古代又明的历史意义
二、游牧民进入历史
三、游牧民对中东的入侵
四、游牧民对边缘文明区的入侵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普遍性影响的根源
二、商业联结
三、文化联结
第八章 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一、形成时期,公元前80(800――500年)
二、古典时代,公元前500--336年
三、古典时代的文明
四、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31年
五、早期共和国,至公元前264年
六、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27年
七、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一公元284年
八、后期帝国,公元284――467年
第九章 印度文明
一、雅利安人的影响
二、改革与反改革
三、孔雀帝国
四、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
五、笈多古典时代
第十章 中国文明
一、过渡时期
二、哲学家和经典
三、秦帝国
四、汉帝国
五、帝国的衰落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一、古典文明的历史意义
二、衰落的根源
三、蛮族的入侵
四、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五、蛮族对西方的继续入侵
六、西方历史的独特性
第四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 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欧亚大陆的海上贸易
二、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
二、技术传播
四、欧亚大陆的宗教
五、扩展中的视界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岛
一、穆罕默德
三、征服时期
四、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教帝国
五、伊斯兰教文明
六、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一、突厥人在伊斯兰教世界中的优势
二、成吉思汗
一早期征服
四、蒙古帝国
五、蒙古帝国的衰落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复兴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
第十五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一、拜占廷的出现
二、拜占廷的黄金时代
二、拜占廷的衰落
四、拜占廷的灭亡
五、拜占廷的遗产
六、拜占廷和斯拉夫人
七、第三罗马
第十六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一、隋朝统一中国
二、大唐帝国
三、宋朝的黄金时代
四、元朝蒙古人的统治
五、明朝的民族优越感及后撤
一、中国文明在日本
七、日本的封建制度
八、日本的后撤与孤立
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一、西万社会的多样性
二、地理背景
三、技术的格外早的发展
四、发展中的经济
五、民族君主国的崛起
六、信仰的时代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
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 非洲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
三、农业和铁
四、伊斯兰教
五、苏丹诸帝国
六、王国与部落
七、结论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一、大陆和民族
一、文化
二、文明
四、结论
五、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 后记: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地图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一、人性的本质
二、文明:是祸还是福?
三、发达社会和“遏止领先”
四、历史中的民族
译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中文版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论
――走向全球史
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一、世界史的目的
二、世界史的结构
三、世界历史地理
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一、人类的起源
二、人类一词的含义
三、食物采集者的文化
四、人口分散和种族差别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的传播
三、农业的种类
四、食物生产者的文化
五、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一、父明的性质
二、美索不达米亚发源地
二、又明的传播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一、美索不达米亚
一埃及
二、克里特
四、印度河
五、商朝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一、古代又明的历史意义
二、游牧民进入历史
三、游牧民对中东的入侵
四、游牧民对边缘文明区的入侵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普遍性影响的根源
二、商业联结
三、文化联结
第八章 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一、形成时期,公元前80(800――500年)
二、古典时代,公元前500--336年
三、古典时代的文明
四、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31年
五、早期共和国,至公元前264年
六、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27年
七、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一公元284年
八、后期帝国,公元284――467年
第九章 印度文明
一、雅利安人的影响
二、改革与反改革
三、孔雀帝国
四、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
五、笈多古典时代
第十章 中国文明
一、过渡时期
二、哲学家和经典
三、秦帝国
四、汉帝国
五、帝国的衰落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一、古典文明的历史意义
二、衰落的根源
三、蛮族的入侵
四、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五、蛮族对西方的继续入侵
六、西方历史的独特性
第四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 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欧亚大陆的海上贸易
二、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
二、技术传播
四、欧亚大陆的宗教
五、扩展中的视界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岛
一、穆罕默德
三、征服时期
四、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教帝国
五、伊斯兰教文明
六、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一、突厥人在伊斯兰教世界中的优势
二、成吉思汗
一早期征服
四、蒙古帝国
五、蒙古帝国的衰落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复兴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
第十五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一、拜占廷的出现
二、拜占廷的黄金时代
二、拜占廷的衰落
四、拜占廷的灭亡
五、拜占廷的遗产
六、拜占廷和斯拉夫人
七、第三罗马
第十六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一、隋朝统一中国
二、大唐帝国
三、宋朝的黄金时代
四、元朝蒙古人的统治
五、明朝的民族优越感及后撤
一、中国文明在日本
七、日本的封建制度
八、日本的后撤与孤立
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一、西万社会的多样性
二、地理背景
三、技术的格外早的发展
四、发展中的经济
五、民族君主国的崛起
六、信仰的时代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
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 非洲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
三、农业和铁
四、伊斯兰教
五、苏丹诸帝国
六、王国与部落
七、结论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一、大陆和民族
一、文化
二、文明
四、结论
五、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 后记: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地图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一、人性的本质
二、文明:是祸还是福?
三、发达社会和“遏止领先”
四、历史中的民族
译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中文版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论
――走向全球史
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一、世界史的目的
二、世界史的结构
三、世界历史地理
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一、人类的起源
二、人类一词的含义
三、食物采集者的文化
四、人口分散和种族差别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的传播
三、农业的种类
四、食物生产者的文化
五、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一、父明的性质
二、美索不达米亚发源地
二、又明的传播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一、美索不达米亚
一埃及
二、克里特
四、印度河
五、商朝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一、古代又明的历史意义
二、游牧民进入历史
三、游牧民对中东的入侵
四、游牧民对边缘文明区的入侵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普遍性影响的根源
二、商业联结
三、文化联结
第八章 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一、形成时期,公元前80(800――500年)
二、古典时代,公元前500--336年
三、古典时代的文明
四、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31年
五、早期共和国,至公元前264年
六、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27年
七、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一公元284年
八、后期帝国,公元284――467年
第九章 印度文明
一、雅利安人的影响
二、改革与反改革
三、孔雀帝国
四、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
五、笈多古典时代
第十章 中国文明
一、过渡时期
二、哲学家和经典
三、秦帝国
四、汉帝国
五、帝国的衰落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一、古典文明的历史意义
二、衰落的根源
三、蛮族的入侵
四、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五、蛮族对西方的继续入侵
六、西方历史的独特性
第四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 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欧亚大陆的海上贸易
二、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
二、技术传播
四、欧亚大陆的宗教
五、扩展中的视界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岛
一、穆罕默德
三、征服时期
四、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教帝国
五、伊斯兰教文明
六、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一、突厥人在伊斯兰教世界中的优势
二、成吉思汗
一早期征服
四、蒙古帝国
五、蒙古帝国的衰落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复兴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
第十五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一、拜占廷的出现
二、拜占廷的黄金时代
二、拜占廷的衰落
四、拜占廷的灭亡
五、拜占廷的遗产
六、拜占廷和斯拉夫人
七、第三罗马
第十六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一、隋朝统一中国
二、大唐帝国
三、宋朝的黄金时代
四、元朝蒙古人的统治
五、明朝的民族优越感及后撤
一、中国文明在日本
七、日本的封建制度
八、日本的后撤与孤立
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一、西万社会的多样性
二、地理背景
三、技术的格外早的发展
四、发展中的经济
五、民族君主国的崛起
六、信仰的时代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
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 非洲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
三、农业和铁
四、伊斯兰教
五、苏丹诸帝国
六、王国与部落
七、结论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一、大陆和民族
一、文化
二、文明
四、结论
五、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 后记: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地图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一、人性的本质
二、文明:是祸还是福?
三、发达社会和“遏止领先”
四、历史中的民族
译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然而,这种持续不断的历史,最终意味着被废弃和灭绝,尤其是从政治上说。因为拜占廷最易遭受攻击,所以其文明最先遭到这种命运。
阿位伯和印度商人还将伊斯兰教带入东南亚。在这里,同在非洲和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地区一样,皈依伊斯兰教比较容易,因为这一新的宗教仪式简单,适应性强。所有要成为穆斯林的人,只须反复念诵这句话即可:“找证明,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新增加的伊斯兰教仪式,通常接受并尊重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因此,这一宗教信仰的传播不是靠剑,而是靠商人不引人注目的工作;这些商人通过学习当地居民的语言,接受他们的习俗,同他们的妇女通婚,改变他们的新亲属和商业伙伴的信仰,来争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