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品分析教程》以整体性的、系统性的视角对国内外百年电影艺术成果进行分析评鉴:将电影作品依据不同的年代,划分成若干个群落进行整体评析,同时注重该作品群落产生的社会历史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浩 编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定价:29.00元
  • ISBN:9787118076295
  • 2021-01-16 13:17:31 摘录
    左岸派导演在剪辑处理上曾有这些尝试:其一,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序人为的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比如《广岛之恋》中闪回的先后顺序倒置的安排。其三,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其四,循环剪辑,也就是指剪辑上有意识重复或重现。在音乐的处理上,他们拒绝所谓“最好的音乐是不为人察觉的音乐”这一信条,而强调所创作的音乐是有意让人感知的,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广岛之恋》就由七个主题曲而构成。“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导演文化修养更高,因此对音乐的思考与处理也就更细腻更复杂。同时,对台词的处和自然音响的表现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有些作品中反复重复的台词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某些作品,他们称为“音乐的演出”,因此,有人以“沉思的视听艺术”来概括“左岸派”的作家电影。
    间离效果
    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菜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14 14:41:11 摘录
    “左岸派”的导演们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这似乎与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探索有着某种联系。然而,在2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内心世界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现实,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而“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实”,他们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这样一个新的创作追求使“左岸派”电影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
    “左岸派”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影片大多都是描写中产阶级、二流演员、酒店老板等。“左岸派”的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别和加工,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他们赋予某地、某种政治的历史事件、某一艺术以“见证人式的画面”,同时以个人的见解作为影片的基础,让那些见证人或画面自己说话。他们在表现“双重现实”的思维状态上显得复杂,但他们的手法并不因此而堕入抽象与僵化之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14 14:40:30 摘录
    “新浪潮”的导演们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取消遮挡、化出化入、淡出淡入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这种剪接加快了观众的视觉节奏,减轻了叙事的繁琐冗长。长镜头的使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色彩,而快速剪辑法增加了视觉的节奏感,蒙太奇不再是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特吕弗和夏布洛尔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成为当代法国电影的基本艺术手段,一直延用至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14 14:36:14 摘录
    戈达尔说:“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作者电影往集编剧、导演、对白、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从电影观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锋派一样,向传统电影观念发出了挑战,这两次电影美学运动都是对商业电影的有力打击。
    从形式上看,“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在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上却有所不同,“新现实主义”带有重大的社会性,而
    “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这一点紧紧和拉乌尔·谷达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谷达尔是戈达尔形影不离的摄影师,拍摄了从1959年至1968年间戈达尔的所有影片,还有一部分是和特吕弗合作的影片。由于“新浪潮”制作费用低、周期短,在实景中拍摄和即兴的导演、表演风格,便决定了谷达尔的摄影风格。他在摄影中更多地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线的表现。他创造了肩扛摄影机、跟、抢拍等类似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形成一种极强的现实风格。谷达尔的这些风格赋予影片以自然、逼真、偶发的创作风格。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运用。
    “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同期录音是最省钱的办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14 14:29:21 摘录
    当他们自己拿到了摄影机之后,他们采取了与“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靠很少的经费,靠选择非职业演员,靠以导演个人风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采用实景拍摄,靠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所以说,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
    1958年新浪潮运动诞生,打破“传统电影”的制片方法,展现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更具导演的个人风格。 新浪潮电影大多专注记录或表现事件和人物,具有很强的纪实应,不少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07 13:41:14 摘录
    电影精神分析学是在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电影符号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麦茨在1977年出版的文集《想象的能:精神分析与电影》中,全面阐释了电影机制和观影过程,他的研究重点从原来的静态结构、“陈述结果”,转向动态结构、“陈述过程”,即借助精神分析学研究电影作品中符号的产生与感知的过程。“想象的能指”是麦茨在精神分析维度上对电影下的定义,是麦茨对电影本质的重新认识在提出对电影的定义后,麦茨对观众的观影深层心理做了详细的分析,使电影研究领域开始重视观众的价值和对影片意义生成的作用。麦茨指出观影主体在观影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如同儿童在“镜像阶段”的体验。观主体对影片的痴迷是由于人与生俱来的“窥视欲”和“自恋欲”。观众的观影的经历如同进入了梦中,因此电影具有明显的“梦幻性质”。
    电影精神分析学将观影主体引入电影表意过程,从而如艾柯所总结的,使电影符号学的研究热点发生重大位移对电影符号的精细分析(第一电影符号学)转为对电影揭示出观影主体的认同机制及深隐于本文之中的主体机制的研究(第二电影符号学意识,直接影响了随后的电影意识形态理论和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大大推动了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
    1964年电影符号学问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07 13:31:14 摘录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苏联政治形势的变化,在电影创作观念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描写真实的问题,亦即揭露阴暗面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困难曲折和种种消极因素,过去一直人为地被排除在艺术家的视野之外,人们见到的只是那些歌功颂德、粉饰生活之作。1956年以后,在这方面开始出现了两种根本的变化,即要求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揭露它的阴暗面;要求表现战争的真实,描写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惨痛牺牲。只有充分写出了这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和人民为粉碎这一侵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足以说明这一辉煌的胜利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2.人道主义的主题。原来在苏联“无冲突论”时期是一个禁区,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了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讨论,在电影中变得有人情味了。人道主义电影更多地描写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人迷信”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践踏。 3.正面人物形象的演变。原来的英雄人物单纯完美,没有内在的矛盾冲突,没有复杂的性格特征。后来电影中不同程度体现着人性的弱点,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05 13:28:03 摘录
    青年德国电影工作者萌发了强烈的革新意识,在同时期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英国“自由电影”的影响下,他们于1962年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并以此为电影创作理念,发起了新德国电影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年轻一代弃旧图新、敢破敢立的锐意革新的精神,它是处于危机之中的西德电影的转折点,从此,德国电影的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
    运动开始后的3年,德国电影仍处在新旧交的关头,无论数量和质量均无大的突破,这种徘徊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出现真正的转折。1965年,经过奥伯豪森宣言者多年的努力,成立了“年轻的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联邦内政部在3年时间内以500万马克资助青年导演拍摄20部影片,为60年代中期“年轻的德国电影”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965年到1967年,得到赞助的青年导演们一气拍出了20部影片,战后第一批青年导演脱颖而出他们的影片不仅在国内一举成功,而且在国际影节上也初露锋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05 13:24:48 摘录
    法国新浪潮运动是法国电影史上继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运动之后的第二次现代主义运动,
    “优质电影”,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法国的商业电影。受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和影响,“优质电影”实际上受大众口味所左右,采用陈旧、老套的模式化制片制度,往往需要巨额投资大牌明星、有资历的导演;影片大量采用布景等人工手段,营造故事场景,追求故事情节的吸引力。由于以上因素,影片往往具有较长的制作周期。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曾受法国新浪潮深刻批判的“优质电影”的有关要素,却成为当代电影的流行趋向。
    新浪潮运动并不是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自觉的电影运动,因为这些东西意味着创作个性的消失。事实上,他们中的每个人风格都是不同的,正如特吕弗所说的:“我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大家都爱好电动弹子游。”其实他们都深受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在电影观念上,他们将巴赞奉为自己的“精神之父”,纪实主义美学、“作家电影”的观念成为他们最为核心的理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9 12:59:45 摘录
    当黑泽明使过去的题材充满现代感的时候,沟口健二却发展了比过去更为遥远的情调。沟口健二是日本电影艺术家中,最早也是最顽固地意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大师。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更为一贯的和单一的视觉风格,一个更为一贯的主题和环境,以及个更为狭窄的情绪和情调的范围”。他擅长“时代剧”和“女性电影”。他把自己的主要兴趣凝聚在艺术与自然的综合上,并以种象征着中世纪的卷轴画的散点特征的长镜头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电影念。青年时代的沟口健二曾受到欧洲电影的影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以“一个镜头主义”(长镜头)的风格化,确立了自己在日本电影中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他影片又连续在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成功,引起了人们对于他的电影观念的重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9 12:59:10 摘录
    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分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
    黑泽明引导了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艺术潮流,被誉为“东方的启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9 12:41:05 摘录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它的产生和消失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利萨尼曾指出:“只有把‘新现实主义’了解为一些艺术家表现意大利人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一个总的运动,才能真正明确新现实主义这一词的含义。而我们今天之所以称这个运动为新现实主义,也正是因为这个运动总的说来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从百年来意大利文化界对于人们的生活问题感到兴趣的时期开始的”。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运动的发展,在整个世界电影史中,也都是持续时间最长和影响力极大的一次电影运动,它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
    新现实主义反映了意大利新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准确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与显示问题的思考。 从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的6年,这段时期的导演们高度注重写实和逼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5 13:15:51 摘录
    和黑泽明一样,小津安二郎对电影理论的贡献也是从具体的电影从业角度出发来构建的,只不过小津安二郎的理解更加的细微。小津安二郎对电影理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的电影构图理论上。香港作家古苍梧以为:“洋人推崇小津,首先是因为其电影风格之独特:摄影机常放离地三尺的位置,大部分画面是‘中景’,只用接割,甚少镜头运动。其次就是他的东方美学:空镜头的运用,画面空间的处理,构图等等。而小津使我触动的,却是人生世态的入微观察、人情世故
    的透彻洞达。
    1.仰拍
    将摄影机放在几乎紧贴地面的位置进行拍摄,固定机位竭力避免移动摄影以及上下移动摄影机或者摇晃
    2.人物的拟态式布局
    当两个以上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画面内,他们都是采用同一姿态,向着同一方向,意为和谐相处。
    3.禁止大幅度动作
    4.人物说话时要面对观众
    尽量避免从侧面拍摄人物面部,让人物视线处于略微从镜头的斜向通过的位置。
    5.稳定的景别和镜头的组接
    一向只用标准镜头而不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怕破坏画面的稳定性。
    6.窗帘镜头
    窗帘意指在影片的段落之间淡进淡出的手法而插入几个没有主要人物出现的景物描写镜头,引起观众思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5 12:51:32 摘录
    5.人物造型与戏剧
    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
    6.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
    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对镜头画面作出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7.表演中的雕塑
    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以上仅仅是从电影表演方面对黑泽明电影理论所做的一个简单归纳,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5 12:50:43 摘录
    黑泽明作为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在日本电影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电影理论多是从导演实践经验出发,对电影中的微观细节做了具体的论述。
    1.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2.天气的美学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在他所拍摄的影片中,正常的天气并不多见。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成为他营造氛围的一种手段,这些自然现象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3.环境与象征
    黑泽明的电影无情地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
    态,可以说,一切外在的景象都是围绕人物及其内心深处的种种景象展开的。影片中人物活动的场景环境,就是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在其代表作《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中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破灭,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的显现。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地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4.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
    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通过淡化光影、简化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等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