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余秋雨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定价:35.00元
  • ISBN:9787506325004
  • 2019-02-01 20:51:37 摘录
    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2-01 20:01:40 摘录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是古希腊贤者关于人的完整理想,中华文明往往缺乏了肢体健康这一方面,在文学和修养上做到极致,却在身体素质上有所欠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9-02-01 19:32:31 摘录
    文明古国被奴役之后,往往比其他地方更加荒凉。 被低劣者统治,会对文明本身造成极大的冲击,这种低劣,可能是制度上的落后,可能是行为上的野蛮,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不堪,当一个先进的文明被一种落后的阶级统治,下坡路就成为了必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1:30:21 摘录
    今天文明的最高原则是方便,使天下的一切变得易于把握和理解。这种方便原则与伟大原则处处相背,人类不可能为了伟大而舍弃方便。因此,这些古迹的魅力,永远不会被新的东西所替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人类和古迹就会遇到双向的悲怆: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1:12:01 摘录
    他非常热爱埃及文物,说小时候老师带他们到各地旅游,还见到不少横七竖八地杂陈在田野中的文物,谁也不重视,小学同学甚至还会拿起一块石头去砸一尊塑像的鼻子,不知道这尊塑像很可能已经三四千岁。普遍重视文物,是后来外国学者和游客带来的眼光。而他自己,则是在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之后,才明白过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1:07:47 摘录
    我们在这条小街上发现了一家中国餐馆,是内蒙古一位叫努哈·扈廷贵的先生开的。
    我让他谈谈身处另一个文明故地的感受,他笑了,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埃及人把生命看得那样随便,随便得不可思议。”
    他说,在这里,每天上午九时上班,下午二时下班,中间还要按常规喝一次红茶,吃一顿午餐,做一次礼拜,真正做事能有多少时间?
    除了五分之一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一般人完全不在乎时间约定。再紧急的事,约好半小时见面,能在两小时内见到就很不容易了。找个工人修房子,如果把钱一次性付给他,第二天他多半不会来修理,花钱去了,等钱花完再来。连农民种地也很随意,由着性子胡乱种,好在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总有收获,可以糊口。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只是:如果金字塔也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还在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了?
    我对扈先生说:“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1:02:52 摘录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1:01:38 摘录
    我想,所谓文明的断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我对秦始皇都有点想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0:59:33 摘录
    站在金字塔前,所有的人面对的,
    都是一连串巨大的问号。
    不要草率地把问号删去,急急地换上感叹号或句号。人类文明史还远远没到可以爽然读解的时候,其中,疑问最多的是埃及文明。我们现在可以翻来覆去讲述的话语,其实都是近一个多世纪考古学家们在废墟间爬剔的结果,与早已毁灭和尚未爬剔出来的部分比,只是冰山一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0:54:25 摘录
    再高的文明在自然暴力面前,也往往不堪一击。
    但它总有余绪,飘忽绵延,若断若连。
    今天的世界,就是凭着几丝余绪发展起来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0:48:35 摘录
    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0:29:37 摘录
    原来,一个组织、几位教授,在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
    理由写得很强硬:
    一、这些文物有自己的共同姓名,叫巴特农,而巴特农在雅典,不在伦敦;
    二、这些文物只有回到雅典,才能找到自己天生的方位,构成前后左右的完整;
    三、巴特农是希腊文明的最高象征,也是联合国评选的人类文化遗产,英国可以不为希腊负责,却也要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负责……
    文明的殒落与兴衰是历史的必然 人为地干预不是表意上的保护 而是为自己的贪婪做虚伪的掩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0:24:26 摘录
    摧残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
    因此巴特农,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
    受辱的象征。
    圆明园如是,巴特农如是, 何谓野蛮,即是强插于别人的时光里 编写自己的故事。想到火烧圆明园里的一段描写,英法联军搬走了金银制品,瓷瓶玉器,却把书画文稿,中式园林结构精髓一把火烧了个干脆,殊不知,你搬走的不是文化,被你留下的才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20:10:07 摘录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面的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我更觉得中国像一个只增长头脑的侏儒, 拖着孱弱的身体一步步从爬行到直立, 即便他做出了枪炮,一双小手也无法操控, 而这个五千年的大脑被禁锢于这个侏儒的狭隘里 但它在思考的是如何成长的更大 却从未思考过脱离禁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3 19:45:27 摘录

    但在当初,像希腊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长期被土耳其占领,只要略有文明记忆的人一定会非常痛苦。因为文明早已成为一种生态习惯,怎么能够忍受一种低劣的方式彻底替代?
    但是希腊明白,占领早已结束,我们已经有了选择记忆的权利。于是,他们选择了优雅的古代,而不选择痛苦。在他们看来,纳夫里亚海滨的这些城堡,现在既然狰狞不再,那就让它成为景观,不拆不修,不捧不贬,不惊不咋,也不借着它们说多少历史、道多少沧桑。大家只在城堡之下,钓鱼、闲坐、看海。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
    我到希腊才明白,悠闲,首先是摆脱历史的重压。由此产生对比,我们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
    对历史的传承,人们可以选择遗忘和铭记。 不同的是希腊选择了前者,而中国自始至终都选择后者。这两种方式也导向了如今的格局,起先我也是前者的拥护者,直到希腊破产,一个古国沦落到抵押遗迹拆解度日,这种文明的消褪,仿若一个病若膏肓的老者,他回顾自己辉煌的一生,却在痛苦里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