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其中。《山河之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余秋雨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定价:38.00元
  • ISBN:9787535461940
  • 2017-05-02 10:32:12 摘录
    本来,无论是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阿拉伯文明,还是再远一点的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等,都自成规模、自享尊荣,很难放得下架子来与其他文明主动融合,除非用战争的方式来收纳别人,因此,各大文明都在万分警惕地防范着来自别处的铁骑战火,但是,商品流通的诱惑太大了,旅行者口中的描述太吸引人了,因此,彼此都悄悄地产生了一种不约而同的渴望:要找个地方,展开各大文明之间的非战争交往。
    这个地方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所在,离各大文明的首府都比较遥远,使谁也感受不到威胁;二,所有的旅行团队最想靠近的那个文明,有一种让大家放心的文化宽容精神

    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地方,在古代世界的地面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西域。于是,在天山、昆仑山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茫茫大漠,终于成了各大文明沟通的巨大平台。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变成
    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旷野大风、霜雪千里,消除了每种文明身上原有的杀伐气、暴戾气;驼铃沙海、枯枝夕阳,增添了每个旅行者对人性、友情的饥渴。因此,一场场古代的世博会、交易会、嘉年华,不断地在西域开幕又闭幕,闭幕又开幕。
    西域,指中国新疆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一带,一个文化会聚的福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9:55:00 摘录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因此,这个万木茂盛的山头,虽然看不到一个坟头、一块墓碑,
    却是一个巨大的陵园。但转念一想又不是,因为这里找不到生命的终点。似乎是终点了,定睛一看,怎么又变成了起点?只觉得代代祖辈都聚合在这里了,每一位不管年纪多老都浑身滋润、生气勃勃。这里没有丝毫悲哀,甚至也没有悼念。
    反正,不管尊卑长幼,全都在这个山头盘根错节地活在一起了。这儿的家谱总是沾满了露水,这里的村史总是环绕着鸟鸣。村寨里的每一个人遇到了忧愁或是喜乐,只要在树丛中一站,立即成了祖祖辈辈的事、家家户户的事。这里是村寨的延伸,也可以反过来说,村寨从这里生成。
    岜沙苗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9:51:03 摘录
    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却实在想不出世上还有哪一种生死仪式,优于这里让人与树紧相交融的生命流程。在别的地方,“虽死犹生”、“万古长青”、“生生不息”是一种夸饰的美言,在这却是事实。
    岜沙苗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8:48:02 摘录
    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会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
    化。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妖魔化到什么程度?《龙鱼河图》说,蚩尤和他的兄弟都是"兽
    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玄女传》说。蚩尤变幻多虎征风招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志林》说。蚩尤作大雰弥三日,军人皆惑……
    这些妖魔化的言辞,被《史记正义》、《太平御览》、《广博物志》、古今注》、《初学记》等重要著作引述,影响广远。
    更严重都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用两个贬斥性的文字给这个已经妖魔化了的失败者命名,那就是“蚩尤”。有学者检索了一系列最权威的汉语词典,发现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外乎悖、逆、惑、谬、乱、异、劣、笨、陋、贱,认为其间浇铸了太多的仇恨和敌意。蚩尤是蒙受文字"恶谥"的第一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4:23:53 摘录
    我相信,不管说大说小,生态原因都是历史的第一手指。即便从最小的角度看,那一些著名战争的胜败,其实都与历史学家所强调的将士多寡、君主贤愚、帷幄谋略关系不大。根据传说资料,黄帝能够战胜蚩尤,主要是气候原因。说近一点,诸葛亮的最大亮点,便是"借东风”,由预测气候而决定了赤壁之战的胜负。成吉恩汗纵横天下,他的谋士耶律楚材也是凭着准确的气候预测而取得了最高信任。他的后代攻日本而未成,完全是因为海上台风。
    孟子英明,把成败因素分为"天时”、“地利”、“人和”三项。这
    就打破了人类封闭的自足系统,重新仰赖于天地的力量。但是,囿于视野极限,他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轻重模式。其实,更宏观的结论应该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人太渺小,怎么强得过天地?
    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4:01:10 摘录
    这种现场感受使我得出了一个推论: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成了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必然与一次次灭顶之灾中的守望相助有关,可惜没有被朝廷史官们记录下来。我得出这个推论,也因为亲眼看到了那些天,全国各地民众自发救援的感人景象。正好我考察过亚洲好几个天灾现场,又去过美国遭遇飓风的一个灾区,救援情况都远不如中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3:56:06 摘录
    就像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样,这次大地震又让我们万分惊悚地感知了人类的生存底线。只不过,唐山大地震时中国相当贫困,而汶川大地震时中国已经相当富裕。两次大地震提醒我们在生存底线面前,贫富荣衰一律平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3:31:47 摘录
    也就是说,一场天降的自然灾害,从根子上否决了人为的政治灾害。数十万生灵的刹时陨灭,使原先陷于极左痴迷的中国惊果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5-01 13:27:14 摘录
    我曾在一本书中表述一个特别的观点:真正结束中国“文革”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国,突然窥得了人类生存的真实。
    地震死了那么多人,文革中的革命者们,对大自然的伟力感到惊惧,而逐渐怀疑“人定胜天”,从文革中清醒过来。 严格来说从时间上讲,唐山大地震之后,文革也已经走入尾声。加上当时毛,周二人相继离世,党内拨乱反正的行动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四人帮纷纷落马。 不过如果从迷信的角度考虑,地震和伟人离世都是不好的兆头,也有可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