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亦或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老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幸福不是一種「獲得」,而是源自於「放下」跟著聖嚴法師透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聖嚴法師
  • 出版社: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 定价:NT$180
  • ISBN:9789575984502
  • 2021-12-01 18:39:23 摘录
    恐懼就是這樣,在我們的人生過程中,做任何事情時,只要有恐懼心,事情就做不成了;可是一旦放下恐懼心後,保證沒有問題。所謂「疑心生暗鬼」,人所恐懼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其實並沒有什麼讓人恐懼的事,不管是走夜路、騎腳踏車或是走吊橋,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心害怕、恐懼,才會覺得那是恐懼的事。

    《心經》中說「無有恐怖」,這個「恐怖」,和我們一般人講的恐怖不太一樣。無有恐怖的「恐怖」,是恐怖生與死,所謂「凡夫怕死,阿羅漢懼生」。眾生貪生怕死,不知道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於是希望不要死;而已經證了阿羅漢果的人,因為體會過生的痛苦,所以不想再來人間。

    其實生死與解脫是同一個東西,你怕生死,生死就是受苦的;如果沒有畏懼,也不要貪念生死,你在生死之中便能自由地來去,可以普度眾生、行菩薩道,這樣的生死有什麼可怕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1 09:40:33 摘录
    恐惧就是这样,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做任何事情时,只要有恐惧心,事情就做不成了;可是一旦放下恐惧心后,保證没有问题。所谓「疑心生暗鬼」,人所恐惧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其实并没有什么让人恐惧的事,不管是走夜路、骑脚踏车或是走吊桥,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害怕、恐惧,才会觉得那是恐惧的事。

    《心经》中说「无有恐怖」,这个「恐怖」,和我们一般人讲的恐怖不太一样。无有恐怖的「恐怖」,是恐怖生与死,所谓「凡夫怕死,阿罗汉惧生」。众生贪生怕死,不知道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于是希望不要死;而已经證了阿罗汉果的人,因为体会过生的痛苦,所以不想再来人间。

    其实生死与解脱是同一个东西,你怕生死,生死就是受苦的;如果没有畏惧,也不要贪念生死,你在生死之中便能自由地来去,可以普度众生、行菩萨道,这样的生死有什么可怕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1-05 12:24:01 摘录
    恐惧这种心态如果能够解除是非常好的,如果不能解除的话,则是很危险的事。所以,对于一些经常感到恐惧的人,我都会告诉他们:「你不要怕,怕也没有用。」因为恐惧反而会让问题更严重。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原因就是怕,因为担心自己利害得失的问题,一直恐惧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真的就发生了。但是旁观者因为没有这层恐惧,反而可以正常地处理事情。

    由此可见,恐惧对我们的身心影响极大,不仅会让你的身体受到很大的危害,同时也会束缚你的生命潜能。保持旁观者的客观,比较能解除心理的恐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3-04 08:50:10 摘录
    其实觉得自己比别人不好,心理所产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要知道,事情的成功是需要很多因缘来促成的,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功劳。因此,对任何事情我们应该抱持是不是由我来做都好的态度,如果不能做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够如此,就能保持心里的平静和平安,也就不会起慢心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2-14 21:01:50 摘录
    散漫的生活是非常沉闷、不愉快,也没有什么意义。要如何让生活变得有意思一点呢?先要给自己一个目标,再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发现自己的潜能;等一样事情做完了,再去做另外一样,渐渐地就会觉得满有成就感,也能远离散漫的生活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25 22:24:42 摘录
    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对于好的事情不要以为那就是最好的,因此觉得很高兴或是有多么了不得,而兴起我一定要保护它、佔有它的念头。其实即使是好的,那也只是一时的。有时候很糟糕的事,都已经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反而会让你化危机为转机。因为若能瞭解危机,善于运用危机来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就能使得千头万绪的事迎刃而解,而你也能马上成为一个成功者了。

    因此,遇到好事不要沾沾自喜,坏事也不需要垂头丧气,这样才不是愚痴,也才不会增加烦恼、痛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25 22:23:50 摘录
    观念上、个性上的愚痴、颠倒,会让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唯有转变颠倒的观念为正见,才能真的跳脱烦恼,因此正确的观念非常重要。

    譬如本来这盆花已经插得很好看了,但此时如果来了一位插花老师,希望能插一盆更好的花,那么在相较之下,这盆花已变得不够好,自然就会被拿掉重新再插。可是,如果那位插花老师没有来的话,那这盆花依然会被认为是盆好花。所以,世间上的事,往往你认为最差的,在过去某一个时间,它也曾是最好的;而你认为最好的,可能转眼间就变成最坏的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25 21:33:31 摘录
    人如果只有感性,就容易产生情感的纠缠;仅仅是理性,则又会变成一板一眼,机械化的人生。社会的混乱与不和谐,以及现在许多人的问题,多半就是因为不知道恰到好处地应用感性和理性,才使得一些人在自认为感性的时候觉得痛苦,自认理性的时候又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社会也因此失去了温暖。唯有感性和理性的调和,才能真正为人间带来温暖的慈悲和光明的智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25 21:33:18 摘录
    真正的感性是一种清净的感性,它是净化以后的感情,也就是菩萨的慈悲。而理性是智慧的另外一个名词,但是智慧并不等于理性。理性没有转圜的空间,而智慧则可以为适应对方而做调整,但自己不会在适应调整的过程深陷其中,产生烦恼。这样,可以和许多有烦恼的人相处,但是自己却不会受到影响,才是有智慧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25 19:55:13 摘录
    感情的表达要适当,不要让对方感受到太大的压力,或让对方习惯你的照顾而黏住你,最后你想摆脱却摆脱不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8 13:15:23 摘录
    贤者并不是没有烦恼,只是已经不会再被烦恼伤害,也不会再伤害其他的人,这是自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8 13:11:51 摘录
    更深一层的方法,是根本不管它的来龙去脉,不管它的源头是什么?起因是什么?爆发点是什么?而是往下去看,看自己的念头是好念头吗?是智慧的念头,还是烦恼的念头?如果是烦恼的念头,老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就太没智慧了。人之所以为人所爱、所敬,就是因为有智慧,会有人想做愚者吗?只要是情绪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面对情绪,只看念头而不管它的好坏,或是怎么生起的,当下就停止念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