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
……
[ 展开全部 ]
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 收起 ]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定价:18.00元
ISBN:978780206274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JOONG
2017-06-22 23:33:01 摘录
“一个人要想成功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不仅需要一个能对共同福利做出贡献的职位,也需要建立与其他人的友好关系。”
那么,如何定义成功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ONG
2017-06-21 23:35:27 摘录
“任何学科的最佳教学方式都是让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让孩子能够看到教导的目的,并了解到所学内容的实用价值。”
“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儿童的极限,而在于他们的自我设限。”
“影响心智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儿童对缺陷、对自己未来成长道路的态度。”
“善”与“恶”,以及其他关于性格的表达,其意义都只存在于社会语境中。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下,和其他人类共同培养训练出来的产物,它们蕴含着对一个人的行为是“有利他人”还是“损害他人”的判断。
“每个人都相信,如果自己不那么懒惰,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他们在幸福的白日梦中寻得安慰:“只要我想做,没什么做不到的。”于是,不管是否失败,他们都可以对自己的失败不以为意,只要告诉自己“我只是懒,并不是不能”,就能重拾自尊。”
“孩子的另一个优势是,只要他们稍稍使一点点力气,就能得到表扬。所有人都希望他们至少是已经开始努力了,热切地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但其实同样的努力在勤奋的孩子身上根本就不值一提。”
看完这两章,觉得在我们的成长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无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反观现在,有很多新闻反映了师德的缺失以及家长对小孩子的错误对待,无论是哪一种,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成为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那成为父母却不需要证书。然而,证书又真的能够限制他们吗?如果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敬畏之心,这些证书是否真的有用?
同时,发现自己就是书中说的“懒小孩”。总有人比你努力,而你的实际努力远不及别人的十分之一。说到底,还是害怕失败。这是不是另一种自卑呢?
懒小孩,你的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ONG
2017-06-21 00:19:19 摘录
“现实缺什么,就会做什么梦平衡,常做美梦的人,才是负能人吧。”关于梦,林夕如是说。一直都觉得梦这种东西很玄乎,而梦的解析又是否能够真的说对一个人的状态或心事。那些执念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会入我们梦来?梦与现实是相同,或相反,我们又真的能断言吗?
家庭。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总感觉自己很多事情都没有知道,或者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是在保护我吗?但又如书中所说,幼子女大多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中:父母和哥哥、姐姐都会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激励他们奋发努力,而且没有人从背后追击他们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是没办法辩驳的,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与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有所体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ONG
2017-06-19 23:47:39 摘录
“如果只是告诉患者他们有自卑情结,这并不会有任何益处。这么做之事强调了他们的自卑感,却不能为之指出克服之道。我们必须找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暴露出的力不从心感,并在他们气馁的时候给予鼓励。”——如同只是指出问题却没有提供解决办法一样,都是于事无补的。
“我们同样是靠着摸索和猜测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它是人一生的推动力,一种动态的取向,而非图表上或地理上确定的一个点。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活血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但这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追求而已。就算这个目标能够被明明白白地描述出来,却还有千百条道路可以通往罗马。”——一直以来,我都不确定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都不知道。还没有确定目标的我,开始惶恐,开始因为别人获得的成就着急,开始想要照着别人的路子走。然而到头来,我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啊,我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至少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了。
生活总是要有盼头的,不叹气,不发呆,总会有进展的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OONG
2017-06-18 23:51:56 摘录
在每个个案里,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他们永远不会改变行为的方式。
我们并不会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只是从中提取符合我们目标的东西。
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或多或少就已经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那么,如何定义成功呢?
“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儿童的极限,而在于他们的自我设限。”
“影响心智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儿童对缺陷、对自己未来成长道路的态度。”
“善”与“恶”,以及其他关于性格的表达,其意义都只存在于社会语境中。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下,和其他人类共同培养训练出来的产物,它们蕴含着对一个人的行为是“有利他人”还是“损害他人”的判断。
“每个人都相信,如果自己不那么懒惰,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他们在幸福的白日梦中寻得安慰:“只要我想做,没什么做不到的。”于是,不管是否失败,他们都可以对自己的失败不以为意,只要告诉自己“我只是懒,并不是不能”,就能重拾自尊。”
“孩子的另一个优势是,只要他们稍稍使一点点力气,就能得到表扬。所有人都希望他们至少是已经开始努力了,热切地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但其实同样的努力在勤奋的孩子身上根本就不值一提。”
看完这两章,觉得在我们的成长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无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反观现在,有很多新闻反映了师德的缺失以及家长对小孩子的错误对待,无论是哪一种,都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成为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那成为父母却不需要证书。然而,证书又真的能够限制他们吗?如果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敬畏之心,这些证书是否真的有用?
同时,发现自己就是书中说的“懒小孩”。总有人比你努力,而你的实际努力远不及别人的十分之一。说到底,还是害怕失败。这是不是另一种自卑呢?
家庭。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总感觉自己很多事情都没有知道,或者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是在保护我吗?但又如书中所说,幼子女大多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中:父母和哥哥、姐姐都会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激励他们奋发努力,而且没有人从背后追击他们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是没办法辩驳的,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与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有所体会。
“我们同样是靠着摸索和猜测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它是人一生的推动力,一种动态的取向,而非图表上或地理上确定的一个点。没有人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自己的优越目标。活血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但这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追求而已。就算这个目标能够被明明白白地描述出来,却还有千百条道路可以通往罗马。”——一直以来,我都不确定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想要做什么,我都不知道。还没有确定目标的我,开始惶恐,开始因为别人获得的成就着急,开始想要照着别人的路子走。然而到头来,我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啊,我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至少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了。
生活总是要有盼头的,不叹气,不发呆,总会有进展的吧~
我们并不会因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也就是所谓的“创伤”——而只是从中提取符合我们目标的东西。
决定人生的不是经验,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验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某些特定的经历当作未来人生的基础,那或多或少就已经误入歧途了。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