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王氏一生治学,约分三期。早期(1897年以前,海宁)习举业、旧学;前期(1898—191l,上海、南通、苏州、北京)主要治哲学、诗学;晚期(1912—1927日本京都。上
……
[ 展开全部 ]
海、北京)主要治古史学。其中前期又分为第一时期(1898—1907,即从进上海《时务报》社工作到发表《(三十)自序》,宣称“疲于哲学”),治哲学兼及诗学;与第二时期(1908—1911,即从发表《人间词话》到辛亥东渡日本),治诗学浸及史学。 《人间词话》属于王氏前期第二时期的诗学代表作。它标志着王氏新的诗学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打通中西文学壁垒,架设古代诗说与现代诗论之间的桥梁方面,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人间词话》虽仍继承诗话、词话的传统形式,实已突破了这种形式的局限。它输进了自己时代的新方法、新内容。它是一种中西“合璧”而又独具个性的新产物。 《人问词话》并不限于谈词,它已涉及诗、曲、戏剧以至整个文学。它成了王氏一家艺术论的主要部分。也正因此,本书在这一《词话》的基础上,又从王氏《遗书》及其他材料中,搜辑整编成《广》,作为原《词话》的一种重要的辅翼。 《人间词话》。就其作为新的诗学体系言,大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诗的本体论,2.诗的创作论,3.诗的鉴赏论,4.诗的发展论。就中第一项实为王氏诗论中轴,其余三项均簇绕、拱卫这一中轴。也正因此,本书《新订》部分与《广》部分,均依此四论编排条目。 这篇序言,作为对王氏诗论及其基本结构的一种探索,也就从这四论着手,分别加以考察。
[ 收起 ]
作者:王国维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8.40
ISBN:978756170390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TXAY08
2021-06-13 11:37:37 摘录
很古朴的封面,难得以拙破巧的题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目录
王国维诗论及其结构的综合考察(代序)
一、以境界(意境)为核心的诗的本体论
二、境界创造过程中的四种对待关系
三、诗词鉴赏的五项标准
四、诗境的分类方式与诗的发展规律
《人间词话》的补校、增辑与重编
新订《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现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
文学美术为“写实”与“理想”的统一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两境的构成与审美属性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诗词中的“触着”字与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境界”为本,“兴趣”“神韵”为末
有“境界”,而“气质”“格律”“神韵”三者随之
“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词中缺少两种“气象”
风、骚、诗、词中有“气象”相似者
诗词中的壮美境界
(二)诗的创作论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诗人的“忧生”与“忧世’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内美”与“修能”二者不可缺一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词人之忠实”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
“诙谐”与“严重”二者不可缺一
“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
“隔”与“不隔”之别
情景“不隔”举例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美刺,不投赠 不隶事,不粉饰
“词忌用替代字”
驳《乐府指迷》代字说
白(乐天)吴(梅村)优劣
双声叠韵有助于词的音律美
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三)诗的鉴赏论
南宋以来词之不振的原因
“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
“池塘春草谢家春”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
为牛峤“情语”辩解
“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词的选集各有不同倾向
词论的两种偏向
《草堂诗余》远胜《绝妙好词》
“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无句”
大家之词“有篇有句”
周济“论词多独到之语”
讥近代词人“祖南宋而祧北宋”
南宋词往往“切近的当,气格凡下”
南宋名家多“失之肤浅”
词之三弊:淫 鄙 游
“词人之词,宁失之倡优,不失之俗子”
诗词体制的“最尊”与“最下”
各种文 诗、词本之难易
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尊前集》, 北宋已有此书
《古今词话》 宋 明时已有此书
(四)诗的发展论
文学并非“后不如前”,文体总是“始盛终衰”
“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
最工之文学产生于它的前驱与后继之间
“文学升降之一关键”:由真趋伪
驳朱竹�“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
驳“词易于诗”之说
曲则古不如今,词则今不如古
“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由词到“曲本”“套曲”的过渡
“致语”为词曲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稼轩词与韩玉词“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分论之部】
唐以前
《诗・蒹葭》与晏殊《蝶恋花》词之比较
唐
李白《忆秦娥》“以气象胜”
白居易引古词“暮雨潇潇”入诗
《天仙子》词与温、韦词的比较
句秀、骨秀、神秀
温、韦、冯三家的“词品”
皇甫松词《忆江南》高于《摘得新》
五代
韦庄词“要在飞卿之上”
毛文锡词“流于率露”
“五代词以帝王为最工”
顾�词的“最佳之作”
毛熙震词“有隽上清越之致”
阎选词“未足与于作者”
“露浓香泛小庭花”胜过“绿杨花扑一溪烟”
“片帆烟际闪孤光”胜过“一庭�雨湿春愁”
和凝《长命女》与夏竦《喜迁莺》之比较
冯正中词“深美闳约”
冯正中词“开北宋一代风气”
正中词与韦、孟诗句的比较
李�《浣溪沙》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北宋
北宋三家�春草词与正中词的关系
“屯田轻薄子”
欧词与冯词之间的继承关系
欧词豪放中有沉着之致
“绿杨楼外出秋千”与“柳外秋千出画墙”
欧词“字字沉响”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
苏、章�杨花唱和词之比较
苏、史、姜三家�物词之比较
苏辛词与白石词之比较
词中之“狂”、“狷”与“乡愿”
少游《踏莎行》境“凄而厉”
淮海词与小山词之比较
少游词与飞卿词的继承关系
方回词“少真味”
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美成《苏幕遮》词“真能得荷之神理”
“美成词多作态”
美成词以“精工博大”胜
美成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美成词的音律之美
美成《青玉案》“似屯田最下之作”
南宋
曾觌《壶中天慢》与“天乐”的解释
严蕊奴《卜算子》词非其自作
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语语有境界”
稼轩《木兰花慢》词中的“想象”与“神悟”
白石格调高,“惜不于意境上用力”
白石写景之作仍病在一“隔”字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白石、玉田“门径浅狭”
梅溪、玉田词中的“警句”问题
美成、梅溪词的“品格”问题
“‘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吐属”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梦窗与玉田的“词品”
贺裳对玉田词的品评
周济对玉田词的品评
草窗、玉田词“不是平淡 乃是枯槁”
玉田“一乞人耳”
“文文山词风骨甚高 亦有境界”
元
马致远《天净沙》“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白朴词远不如曲
明
夏言《桂翁词》“豪壮典丽,与于湖剑南为近”
明季云间诸子之词“则�花耳”
清
宋征舆、谭献词有“寄兴深微”处
《衍波词》在清词中的地位
纳兰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蒋鹿潭、项莲生词“皆不足与容若比”
《鹜翁词》“郁伊惝� 令人不能为怀”
《�村词》:“学人之词”的“极则”
《�村词》有“笔力峭拔”处
《蕙风词》“沉痛”“真挚”
《蕙风词》有“似清真”处
《蕙风词》的佳作与泛泛之作
沈�《蝶恋花》一首“当在晏氏父子间”
《人间词》往往在“力争第一义”处胜过古人
《人间词》长调用苏 姜原韵者,有“与晋代兴”之意
广《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学有三大类:科学,史学,文学
美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得自由之乐
美之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象在而遗其形,心生而无所住”
审美观照及其境界中的“二原质”
“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诗歌者,描写自然及人生者也
“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
古代南方文学之想象力“伟大丰富”
领悟“真理”与创造“意境”
何谓“意境”
诗歌与哲学之异同
“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
哲学综合真、善、美三者而论其原理
“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
诗歌写善恶二性的“内界之争”
“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优美”与“宏壮”的区别
“眩惑”与“优美”“壮美”相反
自然美:“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
时、空、因果,“知物之式”
“天眼所观,万物一身”
“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
“美之知识‘实念’(理念)之知识也”
(二)诗的创作论
美术之目的:描写“人生之苦痛”求得“暂时之平和
大诗人“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文学者,“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
“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
“静中观我原无碍”
“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
大文学有赖于天才 学问 德性
学须才,才须学
古雅作家“能雅而不能美且壮’
美之“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
第二形式能使“本不美者”获得艺术价值
古代北方诗人与“欧穆亚之人生观”
诗人的人格与其作品的关系
“画之高下,视其我之高下”
“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
名家书画中各有“我”在
“浑浑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于其中”
“东家与西舍,假得紫罗襦。主者虽不索,跬步终�趄”
叙事文学取材富,“非天才而又有暇日者不能”
“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
“年来哀乐与词增”
古剧中人物名称的“指示”作用
剧中脚色依气质而分类
我国剧中脚色之分 隐与额伦“气质”说相合
文学天才与遗传
戏剧: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曲”“白”相生
“新学语”必然随新思想的输入而输入
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宜适当采用
“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
优人徘语足以裨缺失、供谐笑,并用以考戏剧源流
哲学与文学旨在寻求与表现真理,故不能以利禄劝
对“诗外尚有事在”等传统观点之重新估价
我国传统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为旨”
“以文学得生活”与“为文学而生活”
“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
叔本华关于“美术之源”的论述
“美术者离充足理由之原则而观物之道也”
“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诗人“能见人之所不能见,而言人之所不能言”
哲学家与诗人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
主观而存于客观”
“美术之知识全为直观之知识”
(三)诗的鉴赏论
美学“定美之标准与文学上之原理”
中西许多古典名著,“亦哲学,亦文学”
对悲剧喜剧的欣赏均源于“势力之欲”
悲剧“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
《红楼梦》这一“宇宙之大著述”的悲剧遭遇
美术的“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反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
“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
诗人观物,“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心灵的,文字的)胜
“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优美、壮美的判断为“先天的判断”
古雅――美育普及之津梁
“神、韵 气、味”属于“第二形式之美”
古雅的判断为“后天的判断”
“嗟尔(自然美)不能言,安得同把臂”
“生平几见汝(自然美),对面若不识。今夕独何夕,着意
媚孤客”
“精神上的趣味”需千百年的培养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美育与德育智育之关系
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美丽之心”唯可由美育得之
美育应“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
美育之“第一目的”与“第二目的”
唱歌科不应成为“修身科之奴隶”
诗人品格与“观物”“创物”的关系
论世,逆志:传统的治诗之法仍须继承
考释古代文字之综合的方法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谁能妄把平成业,换却平生万首诗”
“我国之重文学不如泰西”
应重视“文学自己之价值”不应“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
“肃霜”“涤场”:结合文字结构与实地直观以解古诗一例
“十七字”与“数千言”,各极其妙
“文章诚无用,用亦未为贤”
杜诗与“诗史”
注杜诗者之“伪作”与“支离”
“戏曲之体”何必“卑于史传”
明清之曲论述评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见“元剧之真面目”
“南北书派”之说不尽可信
我国绘事自为一宗
画的新旧分界:“无笔墨可寻”与“笔意生动”
画的真伪鉴定:“以气象,墨法二者决之”
画“无士夫气息”多属伪作
艺术品的收藏与劫难
(四)诗的发展论
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外来思想之关系
“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模仿之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缀的文学之记号”
先秦至清,诗人表现个性之概观
周代诗乐二家分途之后的历史演变
古之“巫风”、周之“八蜡”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八蜡,三代之戏礼也”
“追原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
汉魏以来我国戏剧的历史演进
“汉之角抵,于鱼龙百戏外,兼搬演古人物”
合歌舞以演一事,始于北齐
唐代“滑稽戏”与“歌舞戏”之比较
金元戏曲之兴,源于宋代
宋金二代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
宋人杂剧纯以诙谐为主,不能被以歌舞
“傀儡”与“影戏”均有助于戏剧之进步
宋之小说、演史等大有助于戏剧之发达
宋之大曲便于叙事,难于“完全演一故事”
杨诚斋《归去来辞引》为元人套数杂剧之祖
合若干宫调以�一事,谓之“诸宫调”
元初之废科目,实为杂剧发达之因
元之杂剧大家文字“独绝千古”学问 胸襟远不相称
北剧南戏之发达“限于元代”
元杂剧在戏曲史上的两大进步
在“曲折详尽”方面,南戏较杂剧有大进步
古剧“脚色”命意之进步变化:由地位而品性而气质
“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
“一代之绝作”的认识与激赏,往往有待后人
明杂剧“比之元人,已有自然人工之别”
我国的叙事文学尚在幼稚时代
“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莫戏曲若’
王(右军)颜(鲁公)“变法”及其以前的书法演进
前人研精书法,往往“千载吻合”
我国绘画的历史演进
在诗画方面,宋人审美观与唐不同
杨升山水画在画史上的地位
赵千里雪景图与“马、夏”一派的关系
《史记・赵世家》与后世小说之关系
唐写本“唐太宗入冥”故事,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
《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元明以后章回小说盛行,皆对前人有所继承
《季布歌》《董永传》与后世唱本之关系
不“赞同”胡适提倡白话诗文
【分论之部】
殷、周
殷代“雕刻之精良”
“三代册命之文多陈陈相因”
周代金石文“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
古代宫室之实用与审美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我国文学不外发表春秋以前南北两大学派之思想
屈子文学将“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
《离骚》与“欧穆亚之人生观”
秦
李斯铜虎符书“为秦书之冠”
晋
“书人墨髓石人参”
唐
《木兰辞》为唐太宗时作
杜工部诗与天宝之乱
“玉溪诗得少陵魂”
杜苟鹤诗与《太公家教》
《凤归云》与《秦妇吟》
《望江南》《菩萨蛮》二调 风行唐末
韦庄《秦妇吟》风行一时
从《云谣集杂曲子》“见唐人词律之宽”
《天仙子》一首“情词宛转深刻”
五代
李后主“词反因书以传”
徐铉挽后主诗极哀痛
荆浩山水画“气势浑沦”
董源、巨然画“气魄雄厚,局势开张”
董源《山居图》“惊心动魄”
宋
宋人画竹的技法与气象
巨然山水画之气魄
巨然画的“宋人摹本”
巨然《江山秋霁》卷非真迹
巨然《唐人诗意》立幅“温润浑厚”
“一种高华严冷意”
《杨纪出浴图》“笔墨极静穆”
周邦彦《曝日》诗仅存四句
周邦彦《少年游》一词,仍系为李师师作
宋人金石书画之学:结合赏鉴与研究思古与求新
居筒《北�集》“文字俊逸”
“宵深爱诵剑南诗”
汪水云《忆王孙》九首(集句),“天然凑合”
汪水云《莺啼序》(“重过金陵”)“远在吴梦窗之上”
元
元杂剧的三个时期
元代曲家应以“关白马郑”为首
《窦娥冤》《赵氏孤儿》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元剧之“三大杰作”:《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
“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
《老生儿》《救风尘》二剧布置结构甚佳
《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谓海内外秘笈”
《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当为宫大用作
关剧中的“阿马”与“阿者”
“兔起早迎霜”
《琵琶记・吃糠》一出“实为一篇之警策”
元代“北剧悲壮沉雄,南戏清柔曲折”
“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
王元章梅花画卷“有气魄而不俗”
明
“宪王乐府独步明初”
宪王杂剧“规摹元人,了无生气”
《三国演义》写“华容道”“非大文学家不办”
唐六如画卷“颇极秀逸”
马湘兰兰石画幅
清及民初
吴梅村、陈云伯、鲁通甫等效长庆体
吴梅村《清凉山�佛诗》与民间传说
《红楼梦》属“第三种悲剧”
鲁通甫《题顾横波小像》, 诗颇滑稽
鲁通甫《落叶》“极体物之工”
“完白山人”一派之书法
�村“以词雄海内”
沈乙庵《秋怀》,“意境深邃而寥廓”
沈乙庵诗“晦涩难解”
沈乙庵诗句:“亡虏幸偷生,有言皆粪土”
沈乙庵绝笔楹联“奕奕有生气”
《人间词》在词史中的地位
《人间词》易名《履霜词》
《颐和园词》“追步梅村”
《颐和园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
《蜀道难》为端方而作
《隆裕皇太后挽歌辞》“非为一时而作”
《壬子三诗》自序
《人间词话》的重印
【附录】《人间词话》手稿补校并跋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目录
王国维诗论及其结构的综合考察(代序)
一、以境界(意境)为核心的诗的本体论
二、境界创造过程中的四种对待关系
三、诗词鉴赏的五项标准
四、诗境的分类方式与诗的发展规律
《人间词话》的补校、增辑与重编
新订《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现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
文学美术为“写实”与“理想”的统一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两境的构成与审美属性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诗词中的“触着”字与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境界”为本,“兴趣”“神韵”为末
有“境界”,而“气质”“格律”“神韵”三者随之
“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词中缺少两种“气象”
风、骚、诗、词中有“气象”相似者
诗词中的壮美境界
(二)诗的创作论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诗人的“忧生”与“忧世’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内美”与“修能”二者不可缺一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词人之忠实”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
“诙谐”与“严重”二者不可缺一
“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
“隔”与“不隔”之别
情景“不隔”举例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美刺,不投赠 不隶事,不粉饰
“词忌用替代字”
驳《乐府指迷》代字说
白(乐天)吴(梅村)优劣
双声叠韵有助于词的音律美
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三)诗的鉴赏论
南宋以来词之不振的原因
“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
“池塘春草谢家春”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
为牛峤“情语”辩解
“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词的选集各有不同倾向
词论的两种偏向
《草堂诗余》远胜《绝妙好词》
“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无句”
大家之词“有篇有句”
周济“论词多独到之语”
讥近代词人“祖南宋而祧北宋”
南宋词往往“切近的当,气格凡下”
南宋名家多“失之肤浅”
词之三弊:淫 鄙 游
“词人之词,宁失之倡优,不失之俗子”
诗词体制的“最尊”与“最下”
各种文 诗、词本之难易
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尊前集》, 北宋已有此书
《古今词话》 宋 明时已有此书
(四)诗的发展论
文学并非“后不如前”,文体总是“始盛终衰”
“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
最工之文学产生于它的前驱与后继之间
“文学升降之一关键”:由真趋伪
驳朱竹�“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
驳“词易于诗”之说
曲则古不如今,词则今不如古
“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由词到“曲本”“套曲”的过渡
“致语”为词曲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稼轩词与韩玉词“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分论之部】
唐以前
《诗・蒹葭》与晏殊《蝶恋花》词之比较
唐
李白《忆秦娥》“以气象胜”
白居易引古词“暮雨潇潇”入诗
《天仙子》词与温、韦词的比较
句秀、骨秀、神秀
温、韦、冯三家的“词品”
皇甫松词《忆江南》高于《摘得新》
五代
韦庄词“要在飞卿之上”
毛文锡词“流于率露”
“五代词以帝王为最工”
顾�词的“最佳之作”
毛熙震词“有隽上清越之致”
阎选词“未足与于作者”
“露浓香泛小庭花”胜过“绿杨花扑一溪烟”
“片帆烟际闪孤光”胜过“一庭�雨湿春愁”
和凝《长命女》与夏竦《喜迁莺》之比较
冯正中词“深美闳约”
冯正中词“开北宋一代风气”
正中词与韦、孟诗句的比较
李�《浣溪沙》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北宋
北宋三家�春草词与正中词的关系
“屯田轻薄子”
欧词与冯词之间的继承关系
欧词豪放中有沉着之致
“绿杨楼外出秋千”与“柳外秋千出画墙”
欧词“字字沉响”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
苏、章�杨花唱和词之比较
苏、史、姜三家�物词之比较
苏辛词与白石词之比较
词中之“狂”、“狷”与“乡愿”
少游《踏莎行》境“凄而厉”
淮海词与小山词之比较
少游词与飞卿词的继承关系
方回词“少真味”
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美成《苏幕遮》词“真能得荷之神理”
“美成词多作态”
美成词以“精工博大”胜
美成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美成词的音律之美
美成《青玉案》“似屯田最下之作”
南宋
曾觌《壶中天慢》与“天乐”的解释
严蕊奴《卜算子》词非其自作
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语语有境界”
稼轩《木兰花慢》词中的“想象”与“神悟”
白石格调高,“惜不于意境上用力”
白石写景之作仍病在一“隔”字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白石、玉田“门径浅狭”
梅溪、玉田词中的“警句”问题
美成、梅溪词的“品格”问题
“‘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吐属”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梦窗与玉田的“词品”
贺裳对玉田词的品评
周济对玉田词的品评
草窗、玉田词“不是平淡 乃是枯槁”
玉田“一乞人耳”
“文文山词风骨甚高 亦有境界”
元
马致远《天净沙》“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白朴词远不如曲
明
夏言《桂翁词》“豪壮典丽,与于湖剑南为近”
明季云间诸子之词“则�花耳”
清
宋征舆、谭献词有“寄兴深微”处
《衍波词》在清词中的地位
纳兰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蒋鹿潭、项莲生词“皆不足与容若比”
《鹜翁词》“郁伊惝� 令人不能为怀”
《�村词》:“学人之词”的“极则”
《�村词》有“笔力峭拔”处
《蕙风词》“沉痛”“真挚”
《蕙风词》有“似清真”处
《蕙风词》的佳作与泛泛之作
沈�《蝶恋花》一首“当在晏氏父子间”
《人间词》往往在“力争第一义”处胜过古人
《人间词》长调用苏 姜原韵者,有“与晋代兴”之意
广《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学有三大类:科学,史学,文学
美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得自由之乐
美之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象在而遗其形,心生而无所住”
审美观照及其境界中的“二原质”
“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诗歌者,描写自然及人生者也
“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
古代南方文学之想象力“伟大丰富”
领悟“真理”与创造“意境”
何谓“意境”
诗歌与哲学之异同
“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
哲学综合真、善、美三者而论其原理
“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
诗歌写善恶二性的“内界之争”
“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优美”与“宏壮”的区别
“眩惑”与“优美”“壮美”相反
自然美:“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
时、空、因果,“知物之式”
“天眼所观,万物一身”
“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
“美之知识‘实念’(理念)之知识也”
(二)诗的创作论
美术之目的:描写“人生之苦痛”求得“暂时之平和
大诗人“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文学者,“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
“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
“静中观我原无碍”
“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
大文学有赖于天才 学问 德性
学须才,才须学
古雅作家“能雅而不能美且壮’
美之“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
第二形式能使“本不美者”获得艺术价值
古代北方诗人与“欧穆亚之人生观”
诗人的人格与其作品的关系
“画之高下,视其我之高下”
“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
名家书画中各有“我”在
“浑浑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于其中”
“东家与西舍,假得紫罗襦。主者虽不索,跬步终�趄”
叙事文学取材富,“非天才而又有暇日者不能”
“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
“年来哀乐与词增”
古剧中人物名称的“指示”作用
剧中脚色依气质而分类
我国剧中脚色之分 隐与额伦“气质”说相合
文学天才与遗传
戏剧: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曲”“白”相生
“新学语”必然随新思想的输入而输入
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宜适当采用
“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
优人徘语足以裨缺失、供谐笑,并用以考戏剧源流
哲学与文学旨在寻求与表现真理,故不能以利禄劝
对“诗外尚有事在”等传统观点之重新估价
我国传统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为旨”
“以文学得生活”与“为文学而生活”
“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
叔本华关于“美术之源”的论述
“美术者离充足理由之原则而观物之道也”
“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诗人“能见人之所不能见,而言人之所不能言”
哲学家与诗人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
主观而存于客观”
“美术之知识全为直观之知识”
(三)诗的鉴赏论
美学“定美之标准与文学上之原理”
中西许多古典名著,“亦哲学,亦文学”
对悲剧喜剧的欣赏均源于“势力之欲”
悲剧“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
《红楼梦》这一“宇宙之大著述”的悲剧遭遇
美术的“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反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
“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
诗人观物,“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心灵的,文字的)胜
“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优美、壮美的判断为“先天的判断”
古雅――美育普及之津梁
“神、韵 气、味”属于“第二形式之美”
古雅的判断为“后天的判断”
“嗟尔(自然美)不能言,安得同把臂”
“生平几见汝(自然美),对面若不识。今夕独何夕,着意
媚孤客”
“精神上的趣味”需千百年的培养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美育与德育智育之关系
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美丽之心”唯可由美育得之
美育应“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
美育之“第一目的”与“第二目的”
唱歌科不应成为“修身科之奴隶”
诗人品格与“观物”“创物”的关系
论世,逆志:传统的治诗之法仍须继承
考释古代文字之综合的方法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谁能妄把平成业,换却平生万首诗”
“我国之重文学不如泰西”
应重视“文学自己之价值”不应“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
“肃霜”“涤场”:结合文字结构与实地直观以解古诗一例
“十七字”与“数千言”,各极其妙
“文章诚无用,用亦未为贤”
杜诗与“诗史”
注杜诗者之“伪作”与“支离”
“戏曲之体”何必“卑于史传”
明清之曲论述评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见“元剧之真面目”
“南北书派”之说不尽可信
我国绘事自为一宗
画的新旧分界:“无笔墨可寻”与“笔意生动”
画的真伪鉴定:“以气象,墨法二者决之”
画“无士夫气息”多属伪作
艺术品的收藏与劫难
(四)诗的发展论
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外来思想之关系
“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模仿之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缀的文学之记号”
先秦至清,诗人表现个性之概观
周代诗乐二家分途之后的历史演变
古之“巫风”、周之“八蜡”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八蜡,三代之戏礼也”
“追原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
汉魏以来我国戏剧的历史演进
“汉之角抵,于鱼龙百戏外,兼搬演古人物”
合歌舞以演一事,始于北齐
唐代“滑稽戏”与“歌舞戏”之比较
金元戏曲之兴,源于宋代
宋金二代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
宋人杂剧纯以诙谐为主,不能被以歌舞
“傀儡”与“影戏”均有助于戏剧之进步
宋之小说、演史等大有助于戏剧之发达
宋之大曲便于叙事,难于“完全演一故事”
杨诚斋《归去来辞引》为元人套数杂剧之祖
合若干宫调以�一事,谓之“诸宫调”
元初之废科目,实为杂剧发达之因
元之杂剧大家文字“独绝千古”学问 胸襟远不相称
北剧南戏之发达“限于元代”
元杂剧在戏曲史上的两大进步
在“曲折详尽”方面,南戏较杂剧有大进步
古剧“脚色”命意之进步变化:由地位而品性而气质
“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
“一代之绝作”的认识与激赏,往往有待后人
明杂剧“比之元人,已有自然人工之别”
我国的叙事文学尚在幼稚时代
“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莫戏曲若’
王(右军)颜(鲁公)“变法”及其以前的书法演进
前人研精书法,往往“千载吻合”
我国绘画的历史演进
在诗画方面,宋人审美观与唐不同
杨升山水画在画史上的地位
赵千里雪景图与“马、夏”一派的关系
《史记・赵世家》与后世小说之关系
唐写本“唐太宗入冥”故事,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
《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元明以后章回小说盛行,皆对前人有所继承
《季布歌》《董永传》与后世唱本之关系
不“赞同”胡适提倡白话诗文
【分论之部】
殷、周
殷代“雕刻之精良”
“三代册命之文多陈陈相因”
周代金石文“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
古代宫室之实用与审美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我国文学不外发表春秋以前南北两大学派之思想
屈子文学将“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
《离骚》与“欧穆亚之人生观”
秦
李斯铜虎符书“为秦书之冠”
晋
“书人墨髓石人参”
唐
《木兰辞》为唐太宗时作
杜工部诗与天宝之乱
“玉溪诗得少陵魂”
杜苟鹤诗与《太公家教》
《凤归云》与《秦妇吟》
《望江南》《菩萨蛮》二调 风行唐末
韦庄《秦妇吟》风行一时
从《云谣集杂曲子》“见唐人词律之宽”
《天仙子》一首“情词宛转深刻”
五代
李后主“词反因书以传”
徐铉挽后主诗极哀痛
荆浩山水画“气势浑沦”
董源、巨然画“气魄雄厚,局势开张”
董源《山居图》“惊心动魄”
宋
宋人画竹的技法与气象
巨然山水画之气魄
巨然画的“宋人摹本”
巨然《江山秋霁》卷非真迹
巨然《唐人诗意》立幅“温润浑厚”
“一种高华严冷意”
《杨纪出浴图》“笔墨极静穆”
周邦彦《曝日》诗仅存四句
周邦彦《少年游》一词,仍系为李师师作
宋人金石书画之学:结合赏鉴与研究思古与求新
居筒《北�集》“文字俊逸”
“宵深爱诵剑南诗”
汪水云《忆王孙》九首(集句),“天然凑合”
汪水云《莺啼序》(“重过金陵”)“远在吴梦窗之上”
元
元杂剧的三个时期
元代曲家应以“关白马郑”为首
《窦娥冤》《赵氏孤儿》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元剧之“三大杰作”:《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
“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
《老生儿》《救风尘》二剧布置结构甚佳
《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谓海内外秘笈”
《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当为宫大用作
关剧中的“阿马”与“阿者”
“兔起早迎霜”
《琵琶记・吃糠》一出“实为一篇之警策”
元代“北剧悲壮沉雄,南戏清柔曲折”
“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
王元章梅花画卷“有气魄而不俗”
明
“宪王乐府独步明初”
宪王杂剧“规摹元人,了无生气”
《三国演义》写“华容道”“非大文学家不办”
唐六如画卷“颇极秀逸”
马湘兰兰石画幅
清及民初
吴梅村、陈云伯、鲁通甫等效长庆体
吴梅村《清凉山�佛诗》与民间传说
《红楼梦》属“第三种悲剧”
鲁通甫《题顾横波小像》, 诗颇滑稽
鲁通甫《落叶》“极体物之工”
“完白山人”一派之书法
�村“以词雄海内”
沈乙庵《秋怀》,“意境深邃而寥廓”
沈乙庵诗“晦涩难解”
沈乙庵诗句:“亡虏幸偷生,有言皆粪土”
沈乙庵绝笔楹联“奕奕有生气”
《人间词》在词史中的地位
《人间词》易名《履霜词》
《颐和园词》“追步梅村”
《颐和园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
《蜀道难》为端方而作
《隆裕皇太后挽歌辞》“非为一时而作”
《壬子三诗》自序
《人间词话》的重印
【附录】《人间词话》手稿补校并跋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目录
王国维诗论及其结构的综合考察(代序)
一、以境界(意境)为核心的诗的本体论
二、境界创造过程中的四种对待关系
三、诗词鉴赏的五项标准
四、诗境的分类方式与诗的发展规律
《人间词话》的补校、增辑与重编
新订《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现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
文学美术为“写实”与“理想”的统一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两境的构成与审美属性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诗词中的“触着”字与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境界”为本,“兴趣”“神韵”为末
有“境界”,而“气质”“格律”“神韵”三者随之
“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词中缺少两种“气象”
风、骚、诗、词中有“气象”相似者
诗词中的壮美境界
(二)诗的创作论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诗人的“忧生”与“忧世’
“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内美”与“修能”二者不可缺一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词人之忠实”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
“诙谐”与“严重”二者不可缺一
“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
“隔”与“不隔”之别
情景“不隔”举例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美刺,不投赠 不隶事,不粉饰
“词忌用替代字”
驳《乐府指迷》代字说
白(乐天)吴(梅村)优劣
双声叠韵有助于词的音律美
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三)诗的鉴赏论
南宋以来词之不振的原因
“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
“池塘春草谢家春”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
为牛峤“情语”辩解
“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
“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词的选集各有不同倾向
词论的两种偏向
《草堂诗余》远胜《绝妙好词》
“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无句”
大家之词“有篇有句”
周济“论词多独到之语”
讥近代词人“祖南宋而祧北宋”
南宋词往往“切近的当,气格凡下”
南宋名家多“失之肤浅”
词之三弊:淫 鄙 游
“词人之词,宁失之倡优,不失之俗子”
诗词体制的“最尊”与“最下”
各种文 诗、词本之难易
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尊前集》, 北宋已有此书
《古今词话》 宋 明时已有此书
(四)诗的发展论
文学并非“后不如前”,文体总是“始盛终衰”
“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
最工之文学产生于它的前驱与后继之间
“文学升降之一关键”:由真趋伪
驳朱竹�“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
驳“词易于诗”之说
曲则古不如今,词则今不如古
“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由词到“曲本”“套曲”的过渡
“致语”为词曲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稼轩词与韩玉词“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分论之部】
唐以前
《诗・蒹葭》与晏殊《蝶恋花》词之比较
唐
李白《忆秦娥》“以气象胜”
白居易引古词“暮雨潇潇”入诗
《天仙子》词与温、韦词的比较
句秀、骨秀、神秀
温、韦、冯三家的“词品”
皇甫松词《忆江南》高于《摘得新》
五代
韦庄词“要在飞卿之上”
毛文锡词“流于率露”
“五代词以帝王为最工”
顾�词的“最佳之作”
毛熙震词“有隽上清越之致”
阎选词“未足与于作者”
“露浓香泛小庭花”胜过“绿杨花扑一溪烟”
“片帆烟际闪孤光”胜过“一庭�雨湿春愁”
和凝《长命女》与夏竦《喜迁莺》之比较
冯正中词“深美闳约”
冯正中词“开北宋一代风气”
正中词与韦、孟诗句的比较
李�《浣溪沙》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北宋
北宋三家�春草词与正中词的关系
“屯田轻薄子”
欧词与冯词之间的继承关系
欧词豪放中有沉着之致
“绿杨楼外出秋千”与“柳外秋千出画墙”
欧词“字字沉响”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
苏、章�杨花唱和词之比较
苏、史、姜三家�物词之比较
苏辛词与白石词之比较
词中之“狂”、“狷”与“乡愿”
少游《踏莎行》境“凄而厉”
淮海词与小山词之比较
少游词与飞卿词的继承关系
方回词“少真味”
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美成《苏幕遮》词“真能得荷之神理”
“美成词多作态”
美成词以“精工博大”胜
美成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美成词的音律之美
美成《青玉案》“似屯田最下之作”
南宋
曾觌《壶中天慢》与“天乐”的解释
严蕊奴《卜算子》词非其自作
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语语有境界”
稼轩《木兰花慢》词中的“想象”与“神悟”
白石格调高,“惜不于意境上用力”
白石写景之作仍病在一“隔”字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白石、玉田“门径浅狭”
梅溪、玉田词中的“警句”问题
美成、梅溪词的“品格”问题
“‘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吐属”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梦窗与玉田的“词品”
贺裳对玉田词的品评
周济对玉田词的品评
草窗、玉田词“不是平淡 乃是枯槁”
玉田“一乞人耳”
“文文山词风骨甚高 亦有境界”
元
马致远《天净沙》“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白朴词远不如曲
明
夏言《桂翁词》“豪壮典丽,与于湖剑南为近”
明季云间诸子之词“则�花耳”
清
宋征舆、谭献词有“寄兴深微”处
《衍波词》在清词中的地位
纳兰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蒋鹿潭、项莲生词“皆不足与容若比”
《鹜翁词》“郁伊惝� 令人不能为怀”
《�村词》:“学人之词”的“极则”
《�村词》有“笔力峭拔”处
《蕙风词》“沉痛”“真挚”
《蕙风词》有“似清真”处
《蕙风词》的佳作与泛泛之作
沈�《蝶恋花》一首“当在晏氏父子间”
《人间词》往往在“力争第一义”处胜过古人
《人间词》长调用苏 姜原韵者,有“与晋代兴”之意
广《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学有三大类:科学,史学,文学
美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得自由之乐
美之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象在而遗其形,心生而无所住”
审美观照及其境界中的“二原质”
“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诗歌者,描写自然及人生者也
“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
古代南方文学之想象力“伟大丰富”
领悟“真理”与创造“意境”
何谓“意境”
诗歌与哲学之异同
“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
哲学综合真、善、美三者而论其原理
“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
诗歌写善恶二性的“内界之争”
“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优美”与“宏壮”的区别
“眩惑”与“优美”“壮美”相反
自然美:“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
时、空、因果,“知物之式”
“天眼所观,万物一身”
“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
“美之知识‘实念’(理念)之知识也”
(二)诗的创作论
美术之目的:描写“人生之苦痛”求得“暂时之平和
大诗人“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
文学者,“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
“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
“静中观我原无碍”
“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
大文学有赖于天才 学问 德性
学须才,才须学
古雅作家“能雅而不能美且壮’
美之“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
第二形式能使“本不美者”获得艺术价值
古代北方诗人与“欧穆亚之人生观”
诗人的人格与其作品的关系
“画之高下,视其我之高下”
“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
名家书画中各有“我”在
“浑浑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于其中”
“东家与西舍,假得紫罗襦。主者虽不索,跬步终�趄”
叙事文学取材富,“非天才而又有暇日者不能”
“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
“年来哀乐与词增”
古剧中人物名称的“指示”作用
剧中脚色依气质而分类
我国剧中脚色之分 隐与额伦“气质”说相合
文学天才与遗传
戏剧: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
“曲”“白”相生
“新学语”必然随新思想的输入而输入
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宜适当采用
“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
优人徘语足以裨缺失、供谐笑,并用以考戏剧源流
哲学与文学旨在寻求与表现真理,故不能以利禄劝
对“诗外尚有事在”等传统观点之重新估价
我国传统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为旨”
“以文学得生活”与“为文学而生活”
“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
叔本华关于“美术之源”的论述
“美术者离充足理由之原则而观物之道也”
“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诗人“能见人之所不能见,而言人之所不能言”
哲学家与诗人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
主观而存于客观”
“美术之知识全为直观之知识”
(三)诗的鉴赏论
美学“定美之标准与文学上之原理”
中西许多古典名著,“亦哲学,亦文学”
对悲剧喜剧的欣赏均源于“势力之欲”
悲剧“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
《红楼梦》这一“宇宙之大著述”的悲剧遭遇
美术的“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反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
“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
诗人观物,“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
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心灵的,文字的)胜
“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优美、壮美的判断为“先天的判断”
古雅――美育普及之津梁
“神、韵 气、味”属于“第二形式之美”
古雅的判断为“后天的判断”
“嗟尔(自然美)不能言,安得同把臂”
“生平几见汝(自然美),对面若不识。今夕独何夕,着意
媚孤客”
“精神上的趣味”需千百年的培养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美育与德育智育之关系
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美丽之心”唯可由美育得之
美育应“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
美育之“第一目的”与“第二目的”
唱歌科不应成为“修身科之奴隶”
诗人品格与“观物”“创物”的关系
论世,逆志:传统的治诗之法仍须继承
考释古代文字之综合的方法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谁能妄把平成业,换却平生万首诗”
“我国之重文学不如泰西”
应重视“文学自己之价值”不应“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
“肃霜”“涤场”:结合文字结构与实地直观以解古诗一例
“十七字”与“数千言”,各极其妙
“文章诚无用,用亦未为贤”
杜诗与“诗史”
注杜诗者之“伪作”与“支离”
“戏曲之体”何必“卑于史传”
明清之曲论述评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见“元剧之真面目”
“南北书派”之说不尽可信
我国绘事自为一宗
画的新旧分界:“无笔墨可寻”与“笔意生动”
画的真伪鉴定:“以气象,墨法二者决之”
画“无士夫气息”多属伪作
艺术品的收藏与劫难
(四)诗的发展论
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外来思想之关系
“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模仿之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缀的文学之记号”
先秦至清,诗人表现个性之概观
周代诗乐二家分途之后的历史演变
古之“巫风”、周之“八蜡”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八蜡,三代之戏礼也”
“追原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
汉魏以来我国戏剧的历史演进
“汉之角抵,于鱼龙百戏外,兼搬演古人物”
合歌舞以演一事,始于北齐
唐代“滑稽戏”与“歌舞戏”之比较
金元戏曲之兴,源于宋代
宋金二代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
宋人杂剧纯以诙谐为主,不能被以歌舞
“傀儡”与“影戏”均有助于戏剧之进步
宋之小说、演史等大有助于戏剧之发达
宋之大曲便于叙事,难于“完全演一故事”
杨诚斋《归去来辞引》为元人套数杂剧之祖
合若干宫调以�一事,谓之“诸宫调”
元初之废科目,实为杂剧发达之因
元之杂剧大家文字“独绝千古”学问 胸襟远不相称
北剧南戏之发达“限于元代”
元杂剧在戏曲史上的两大进步
在“曲折详尽”方面,南戏较杂剧有大进步
古剧“脚色”命意之进步变化:由地位而品性而气质
“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
“一代之绝作”的认识与激赏,往往有待后人
明杂剧“比之元人,已有自然人工之别”
我国的叙事文学尚在幼稚时代
“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莫戏曲若’
王(右军)颜(鲁公)“变法”及其以前的书法演进
前人研精书法,往往“千载吻合”
我国绘画的历史演进
在诗画方面,宋人审美观与唐不同
杨升山水画在画史上的地位
赵千里雪景图与“马、夏”一派的关系
《史记・赵世家》与后世小说之关系
唐写本“唐太宗入冥”故事,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
《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元明以后章回小说盛行,皆对前人有所继承
《季布歌》《董永传》与后世唱本之关系
不“赞同”胡适提倡白话诗文
【分论之部】
殷、周
殷代“雕刻之精良”
“三代册命之文多陈陈相因”
周代金石文“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
古代宫室之实用与审美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我国文学不外发表春秋以前南北两大学派之思想
屈子文学将“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
《离骚》与“欧穆亚之人生观”
秦
李斯铜虎符书“为秦书之冠”
晋
“书人墨髓石人参”
唐
《木兰辞》为唐太宗时作
杜工部诗与天宝之乱
“玉溪诗得少陵魂”
杜苟鹤诗与《太公家教》
《凤归云》与《秦妇吟》
《望江南》《菩萨蛮》二调 风行唐末
韦庄《秦妇吟》风行一时
从《云谣集杂曲子》“见唐人词律之宽”
《天仙子》一首“情词宛转深刻”
五代
李后主“词反因书以传”
徐铉挽后主诗极哀痛
荆浩山水画“气势浑沦”
董源、巨然画“气魄雄厚,局势开张”
董源《山居图》“惊心动魄”
宋
宋人画竹的技法与气象
巨然山水画之气魄
巨然画的“宋人摹本”
巨然《江山秋霁》卷非真迹
巨然《唐人诗意》立幅“温润浑厚”
“一种高华严冷意”
《杨纪出浴图》“笔墨极静穆”
周邦彦《曝日》诗仅存四句
周邦彦《少年游》一词,仍系为李师师作
宋人金石书画之学:结合赏鉴与研究思古与求新
居筒《北�集》“文字俊逸”
“宵深爱诵剑南诗”
汪水云《忆王孙》九首(集句),“天然凑合”
汪水云《莺啼序》(“重过金陵”)“远在吴梦窗之上”
元
元杂剧的三个时期
元代曲家应以“关白马郑”为首
《窦娥冤》《赵氏孤儿》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元剧之“三大杰作”:《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
“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
《老生儿》《救风尘》二剧布置结构甚佳
《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谓海内外秘笈”
《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当为宫大用作
关剧中的“阿马”与“阿者”
“兔起早迎霜”
《琵琶记・吃糠》一出“实为一篇之警策”
元代“北剧悲壮沉雄,南戏清柔曲折”
“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
王元章梅花画卷“有气魄而不俗”
明
“宪王乐府独步明初”
宪王杂剧“规摹元人,了无生气”
《三国演义》写“华容道”“非大文学家不办”
唐六如画卷“颇极秀逸”
马湘兰兰石画幅
清及民初
吴梅村、陈云伯、鲁通甫等效长庆体
吴梅村《清凉山�佛诗》与民间传说
《红楼梦》属“第三种悲剧”
鲁通甫《题顾横波小像》, 诗颇滑稽
鲁通甫《落叶》“极体物之工”
“完白山人”一派之书法
�村“以词雄海内”
沈乙庵《秋怀》,“意境深邃而寥廓”
沈乙庵诗“晦涩难解”
沈乙庵诗句:“亡虏幸偷生,有言皆粪土”
沈乙庵绝笔楹联“奕奕有生气”
《人间词》在词史中的地位
《人间词》易名《履霜词》
《颐和园词》“追步梅村”
《颐和园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
《蜀道难》为端方而作
《隆裕皇太后挽歌辞》“非为一时而作”
《壬子三诗》自序
《人间词话》的重印
【附录】《人间词话》手稿补校并跋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