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艺术的魅力》的写法迥异录常。作者不凭籍任何舶来品的文艺理论而全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各色理论为武器,来分析阐释《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从微观(生活细节)到宏观(全书结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周汝昌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定价:20.00元
  • ISBN:9787506336130
  • 2018-11-19 22:54:48 摘录
    数十年来,不断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治国安民,而且文化文艺,概无二致。其中要义包括教人看事情勿表面、勿孤立、勿
    止、勿僵化、勿机械……。可惜,这倡导很多停留在口头与字句上;一究行事论文的实际,就往往大相径庭,直接违反。这种违反”,就表现在对人对物对文,都是用的“单层单面单一直线逻辑”的思想方法去对待、去实行、去观赏、去评议、去批判…。这种现象,涉及《红楼》的问题,那就益发显得“突出”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9 22:16:02 摘录
    “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宝玉之奇特,黛玉之妖,亦自敛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9 22:12:37 摘录
    中华的文艺美学的灵魂就是永远将文艺一从创作到评赏,都当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对象来看待对待,有血有肉,有经有络,有生机流转,有精神灵魄,而不是像上“生理”课那样“解剖青蛙”的办法去认识一个死东西的“构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9 21:53:22 摘录
    曹吴二宗的区别不在线条粗细,而在用笔
    之正锋还是侧取,在气格之飘逸还是凝重。吴是铁线描,正锋笔,行云流水的意度;曹则是厚线描,侧锋笔,稠叠凝重的气骨。讲清
    了这二者,便识得雪芹的用笔是侧锋多,细线少,而善以“曹衣之“出水”来显“吴带”的“当风”。他的奇致是:技法分明是淡色写意取神,给你的印象却是“工笔重彩”;笔致分明是“稠叠紧窄”,而给你的感受却是“行云流水”。他游于“工”与“不工”之间的“夹空”中,“描”与“写”之间的沟通之际。貌似繁而质实简,笔虽侧而象则正!
    “吴带当衣,曹衣出水” 无带曹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9 09:56:57 摘录
    繁华热闹的局内人,不会知道诗境是个什么意思或况味,局外,冷眼旁观的,又太“客观”,他没有“进入”过,很难真正地体味了如何才叫热闹繁华。入去过了,又出来了,回首思,这才领会了诗境在于何时何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9 09:55:37 摘录
    向来都赞赏宋人姜夔的“自制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以为风致高绝。我曾写文论之,末尾提到:这是白石词人的除夕诗呀,无一丝俗事俗笔—但那儿还有一个摇船的,为他
    和小红不停地劳动,而不得在家里吃“年饭”,谁又写首诗咏咏他呢?以此相推类比,难道不也看出雪芹的心中目中,境界何等广阔博大。我在本书开头说他手里似有一架高性能的摄像机,这话其实未得本源,因为不管机器如何中使,关键仍然在于那个会使的人的胸怀意度,巧手灵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8 09:36:24 摘录
    脂砚也说过,雪芹绝不令文字变成“放闸之水”、“燃信之炮”,只这“一下子”,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叫艺术,更不是中华文化境界中所会出现的“无境界”的浮光闪影。雪芹所说的“粗陋不雅”,再求“蕴藉含蓄”者,意味最深。中国讲究神与韵,神即生命之不朽永存,韵即文化素养之有味:所
    以方能不灭而无尽。只讲“生命力”,那么毒蛇猛兽比人胜强十倍,但那只是“野”,而不会是“文”。是以孔子很早就说过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那个野字是耐人寻味得很。雪芹的笔下,并无纤毫的粗、野、鄙、陋的气息,其何以至此,因素甚
    多,但他不肯犯那“燃信”、“放闸”的浅薄病,懂得到什么“火候”应当勒笔,方有“断岭”之云,横空面出。这又与“卖关子”“具弄悬念”的俗套是两回事情,请君细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18 09:04:10 摘录
    据说,有文艺理论家反对讲这种“伏脉”,也不承认它的道理与存在的实例,声言一切文学艺术都以“自然”为极则,作文要“信笔”才最高,一切经营缔造都是“下乘”云云。我想这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缺少体会的能力,二是他把“自然”真义弄错了①。文学艺术,指的是人类的创造,正是“人工”,原与“天巧”并列而对比;其貌似“自然”者,实为他那“人工”的造诣的一种浑成美,不再显露他辛辛苦苦的“斧凿痕”——如此而已。世上岂有“全归自然”的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如《文心雕龙》首提“自然之道也”,论者即常有误解之例,以为是指注重“自然”,反对“人工雕琢”云云;实则那本是说人类所以发生文艺活动与成就,乃是一种自然的产生:宇宙万物皆有文采,人更不例外,“人文”本是“人工”结晶,不过高手能达到泯其“斧凿痕”如“天衣无缝”的境界而已。绝无为文只须“纯任自然”之意。“雕龙”正是代表“人工”极品的一个比喻修辞,何等明白,岂容误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9 18:37:56 摘录
    在中华这方大地上孕育产生的文学艺术,其自身特色是不在表皮上“浮”着的,一眼可以“看到底”的浅薄的不禁咀含的东两;它深厚有味,往往需要领悟到几个层次。中国的诗、乐、书画,莫不如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9 18:04:53 摘录
    雪芹的悟,又在于善从悟中得“翻”法:东坡是强调,观察的角度不同,遂成各异,而非真面;雪芹则由此悟出:正因“多角”,合起来方更能得到那对象的全部真貌。“多角”不是为求异,而是归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1 19:42:00 摘录
    《红楼》文化之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