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路遥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定价:19.00元
  • ISBN:9787020024780
  • 2019-12-10 18:39:56 摘录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陕北大地上满目疮痍,人民的生活也陷入了贫穷和饥饿的循环之中。就是在这一片晦暗之中,陕北大地上爆发了一束光芒,尽管是那么地微弱,那么地不起眼。但是就是在这样充满磨砺与考验的生活中,锻炼了这束光芒的力量,让他幼小的内心变得倔强而坚强,变得无坚不摧、势不可挡。 当饥饿将他困扰,当贫穷让他潦倒,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

    信念,他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在单调到只剩黑与白、生与死的境况,他要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他同样知道面对自己的梦想,父母帮不了什么忙,一切都要靠自己,战胜饥饿与彷徨。

    “饥饿迫使我凭着本能向山野里走去。县城周围这一带是偏过一两场小雨的,因此大地上还不像我们家乡那般荒凉,远远近近可见些绿颜色。我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酸枣、野菜、草根,一切嚼起来不苦的东西统统往肚子里吞咽。要是能碰巧找到儿个野雀蛋,那对我来说真像从地上挖出元宝一样高兴。我拿枯树枝烧一堆火,急躁地把这些宝贝蛋埋在火灰里,而往往又等不得熟就扒出来几口吞掉了。

    这种来源于饥饿感的屈辱,并没有使王卫国屈服,而是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学习的动力。早在学校还没有取消“半灶生”制度的时候,每周三和周六,回家取干粮的时候,王卫国总是第一个匆匆忙忙地离开学校,但他并不是马上回到郭家沟,而是直接跑到了县文化馆的阅览室。

    就是这间小小的图书馆和简陋的阅览室,让少年时代的王卫国逐渐领略到了延川外面的世界的风采,增长了见识。

    正是在身边这些多才多艺的亲人的耳濡目染下,王卫国深深地迷恋上了陕北那富有人情味又生动活泼的信天游。所以,在音乐课上,王卫国一扫之前的自卑与怯懦,不仅兴奋地用高门大嗓吼出了信天游,而且新的歌曲也学得非常快,常常是在别的学生还没有学会的时候,他已经能够把新歌唱得如行云流水了。

    随着王卫国知识面的不断扩充,和在音乐方面获得的自信的力量,他已经逐渐在精神层面上获得自身的超越,那是一种彻底地超越物质生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很快地完全融入城关小学那个县城干部子女占大多数的班级,并开始有同学主动地“紧密团结”在他身边。

    通过争取到延川中学上学这件事的经历,王卫国充分认识到了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因素——能力。这既包括自己的实力与努力,也包括人事关系。可以说这一步的成长在很多年后成为作家路遥的王卫国的人生中,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席卷全国的狂热,没有放过王卫国,他也成为了这一片汪洋中的一部分。他并没有深陷其中,只是希望借此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与前途。但是身处洪流中的他,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管辖权,情势所致,大势所趋,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这场排山倒海的运动中独善其身,要么被碾过,要么被染色,无一例外。

    这是一种朦胧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的萌发,以前从没有过的自惭形秽的感情在王卫国的内心深处蔓延。又好像是在他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只等着遇到一场甘霖,就能痛快恣意地生长起来——王卫国的人生希望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他开始懵懂地思考关于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

    尽管林琼的本意是想婉转地告知王卫国,自己想要放下这段感情,但是这对王卫国来说就好像天塌了一样。在同一天,先是经历了仕途失意,然后遭遇了爱情失恋,这对年轻的王卫国来说,倔强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郁闷已久的王卫国,无处发泄,只有来到了曹谷溪的窑洞,在他面前毫无顾忌地失声痛哭起来。

    王卫国是在用这样单调乏味而又超出身体负荷的劳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没有闲心去痛苦。虽然他很想以此来发泄苦闷,但是身体很快适应了这样强度的劳动,而他心里的苦闷非但一点也没有消解,反而诱发出了一股深深的绝望。那是一种眼看着自己即将坠入深渊却无能为力的绝望。

    显然命运是垂青于他的,国家形势的变幻莫测,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都给王卫国敏感的内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启发。在加深了王卫国内心深处的孤独感的同时,也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在思考人生方向的时候,他找到了文学这条路。

    直到1978年,相恋近八年的路遥和林达,才在延川县招待所举办了婚礼。婚后的生活也是十分甜美,婆媳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一年后他们的女儿路远出生了。孩子的名字取自路遥的“路”和林达的笔名程远的“远”,既有对未来日子的憧憬,也有对孩子日后的期盼。

    忍受了多年饥饿的路遥,面对精神世界的盛宴,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停顿,他需要通过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但是前来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中又有不少不甘心于只是来延安大学混日子的人,比如路遥,所以他对精神食粮的渴求要远胜于物质方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作为一部在当时风靡的小说,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无论是故事性还是思想性都超出了当时很多作品的水平,导演吴天明决定将它拍成电影,也是因为它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发人深省的结局。

    《人生》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人们心疼那个痴心的好姑娘刘巧珍,也恨高加林的软弱与背叛,更恨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公……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人们生存面临威胁的年代,在困难的环境中,什么才是人们最珍贵的、最美好的东西呢?大概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真挚的友谊,人们高尚而美好的心灵世界。时至今日,国内媒体谈及此段历史,仍有忌讳。路遥那一代作家,饥饿对他们的人生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对他们的文学有着刻骨铭心的影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