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以“镜子”这一富哲学深意的比喻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的差异,引出中西人格的比较,着眼点放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上。作者将这一比较置于六组中西文学名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邓晓芒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定价:25.00元
  • ISBN:9787532136261
  • 2021-09-22 23:46:02 摘录
    中国哲人中只有荀子明确提出过「人之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在这里是「人为」的意思,但荀子这里讲的「人之性」其实是指人身上的动物性(本能冲动、欲望),而不是指人身上的人性,否则「人为」为什么可以造成善就不好理解了,因为本性恶的人用他的本性只能「为」恶,是不可能用他的「人」性来「为」善的。实际上,荀子认为人身上真正的人性是「能群」,即能和别人结成和睦的社会群体关系,这与持「人性本善」论的孟子等人把人性归结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不忍人之心」等等本质上是一致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21 23:19:14 摘录
    不过,镜子的比喻在印度人那里,最早却并不是用来比喻人心的。它不是说,外界的光明反映在人心这面镜子中,正相反,在印度人看来,人心本身还需要在外部的镜子中映现出来,因为人心不是接受器和反射器,而正是光源,印度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奥义书》中说:当一个人醒着的时候,正像从烈火中,火星迸向四面八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00:05:34 摘录
    反思和反省的区别。 西方和东方的区别。 西方的反思,体现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深化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要发现自己,就要时刻的“回头看”。 人这一辈子都在从事物身上去认识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单纯的去认识事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5 23:51:23 摘录
    不是你笨,而是你的认知层次不够。 为什么会被骗呢?因为没有思考,思考是谁在主宰,是理性,理智,是那个自由意志。 可是思考了,如何判断对错呢,是否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存在呢? 我想大概没有,因为一切都在变,一切都不一样,特别是关于人的事情,所以,就将它放在逻辑链中去考核。 链条越长,看的也就越清楚,妖魔鬼怪也就越来越显原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