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朱光潜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定价:18.00元
  • ISBN:9787807613169
  • 2020-02-22 22:03:20 摘录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我们被日子的洪流裹挟向前,在喧嚣的边缘沉默,在功利的繁华中遗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2:00:57 摘录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
    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58:02 摘录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
    是好的。
    就在此祝你
    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心有一隅,房子大的烦恼就只能挤在一隅之中,心有四方天地,山大的烦恼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55:25 摘录
    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慎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从前长辈们往往拿“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向我说法。他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谢谢罢,请留着这副“应该”的方剂,将来患烦恼的人还多呢!
    所谓不应该不过是别人的说法,当然可以失意,只是不要放任自己在颓废的泥沼里拔不出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53:27 摘录
    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烦恼究竟是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
    提及少年二字,应与庸颓相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52:07 摘录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读书方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50:38 摘录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49:50 摘录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果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 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2 21:46:27 摘录
    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我阅读其他人思维和天才的产物,以此为光源,照亮前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2-08 21:37:3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2-08 21:36:58 摘录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2-08 21:36:25 摘录
    美术家最大的使命求创造一种意境,而意境必须超脱现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2-08 21:34:5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09 22:09:17 摘录
    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09 16:02:40 摘录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调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徒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
    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