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作者:蔡礼旭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定价:25.00
ISBN:978750124505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猫小喵ao
2017-08-05 09:13:49 摘录
这一段,是圣人的境界,我们用心体会,体会不到不要难过,因为那
叫正常。但那是目标,我们要慢慢迈过去。孔子曾经讲,“吾有知乎哉?”
很多人会觉得,孔子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但是孔子说了
“无知也”。老子又讲,“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开智慧的人,他不是
什么都记,记一大堆知识。“博者”不一定有智慧。大家有没有看过拿博
士两个、三个的人?可是你看他眉头深锁,还是很多烦恼。他还是没开
智慧,只是知识。记了很多,心性之光还没透出来。这样的人,甚至会
觉得自己很厉害,“你看,人家不记得,我都记得。”傲慢了,有傲慢就
开不了智慧。
所以孔子这些话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不要误会了圣人的境界。这都是
心性之学。其实在孔子的心里,他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很有智慧,甚至觉得自己也还很差,“无知也”。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每天下功夫,是把习性给放下,哪有觉得自己很厉害,圣人不是这种心境。放下习气,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把所知障放下。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厉害,这个也懂,那个也懂,反而生
出傲慢,智慧打不开。
有学问的人很多,但很多人不快乐。有钱有权的人也很多,但也不快乐。童话故事里海边的渔夫很快乐,可是他一旦没了收入就会立刻被打回原形,他的快乐是暂时的。所谓的空,不是忘记,不是逃避,不是不懂,更不是不懂装懂。应该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知道不变的真理,其他可变的一切知识都是从中演化而来的。不变的有什么呢?也许就是老子提过的道吧,一种悠悠然看似缥缈又实际存在于每天生活的规律,现代人寻求的道已经不会像古人一样 是登山,背经了。现代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寻内心的道,同样也多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大道至简,在学习道的过程中,不沮丧,不疑惑,不惹人非议,学习是平静而快乐的,没有妄念没有竞争得到的东西才是知识的本源,才是做学问的人应追求的道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8-04 09:49:58 摘录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三王”是指禹王、汤王和武王这三代开国国君:“四代?”是指虞(大舜那个时代)、夏、商、周
四代。“唯其师”强调的是,都很重视教育,重视选择老师,来教育老百
姓。而且,这些国君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以前叫做圣贤政治,因为这个
人太有德行了,为人师表,才把他推出来当国君。舜是平民,为什么他会
出来做天子?尧帝把他选出来的。尧帝真是爱老百姓,用心良苦,把女儿
嫁给舜,把九个儿子带到他身边当他的朋友。女儿嫁给他,私生活一清二
楚,藏都藏不了。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德行,问另一半就知道了。假如另
半对他都是肃然起敬,那这个人的德行不简单。我遇到这样的人不多,但是有,卢叔叔太太对他佩服。卢叔叔有一段话,男人没有资格要求太太孝顺自己的父母,应该是自己对太太好到太太很自然地生起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就是这样的父母,栽培出这么优秀的男人,让我人生这么幸福,我要报这两个老人的恩。你看那个心境,这样的存心,这样去经营婚姻,哪有
说另一半不感动的道理。
没有人有义务去满足你的愿望,就连父母也不是无条件的满足你的,更何况爱人。但,自发的去关心照顾和给予爱是可以做到的。一个人要有德行,德行促成缘分,世事谓缘,只有做到正直真诚,自然会得到尊重得到别人的爱与奉献,有些事求不得,只是水到渠成而已。不要要求任何人为你做任何事,只要行为能感化人的良善就好。当然啦,缺失德育的人太多了,有时只会把无私奉献的人当傻瓜,时代的悲哀,教育的无力。怀着相信人性本善的心,也时刻记着人性的恶,正己以化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7-31 16:41:40 摘录
为人民服务,说来轻松,倘不能为父母服务,怎么会有服务大众的心。想来现在有些不作为的官员应该也不会经常回家尽孝道吧。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从幼年最无助的时刻就陪在自己身边的人还会傲慢,不理解不宽容,在社会上遇到陌生人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更加自私了。讲孝心,不在朋友圈里的一张给爸妈洗脚的照片里,更不会是母亲节父亲节的一个以蛋糕花朵为背景的自拍里。孝,即是顺。父母对,就顺从。父母不对,就好言好语的相劝。大事小事都不争辩,其实,长大一些,懂得一些道理后,自然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在家里,做对的事说正直话,不管走到哪里都让父母感到安心。孝,不是用钱和地位能衡量的。孝,一定能带来受用一生的好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7-30 11:47:10 摘录
学了以后“知不足”,知道自己还差得远。人一觉得不足,“哎呀,比古人差多了”,孔子“温良恭俭让”,圣人都不傲慢,我还傲慢,太惭愧了。常常这么想,习气就转成惭愧心了。我们说学儒要学孔子,处世待人都要以孔子为标准,就“知不足”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我反省。反省了,赶紧改过,赶紧继续学,所以能“学而不厌”。自我反省自我改正,放下习气,就乐了。大家有没有战胜自己一个坏习惯的经验?高不高兴?有没有比吃大餐快乐?有,而且还持久。吃大餐快乐多久?快
乐一个小时,之后就胃痛,因为吃得太撑了。
真的东西不会变。比方说,你今天读经典很快乐,明天读很快乐,让你学习加两倍、加三倍,更快乐,这才是真乐。真的,如果每天可以让我十个小时都用来读这些书,真是乐不思蜀。可是吃饭呢?吃一碗饭,高兴;吃两碗,勉强;吃三碗,跑厕所了。所以吃饭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那叫什么?痛苦暂时解除。所以只要是让人一时快乐,那都不是真乐,那叫刺激,暂时忘了痛苦而已。所以现在的人很可怜,都觉得去寻求刺激,暂时忘掉痛苦叫乐。那终究解决不了真正的痛苦,也尝不到真正内心的自在快乐。真正的自在快乐只有通过学习,“学而时习之”,只有真正依经典去尽仁义、情义、道义,才知道什么是孝顺父母的快乐、什么是助人的快乐,也才知道真正放下坏习惯、习气,一身轻安自在的感觉。所以
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学不做,“不知其善也”。
快乐其实是一件持久的事,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追求持久的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有一组表情包:学习使我快乐。听着跟闹着玩儿似的,学习真的能使人快乐吗?排除一切不可能的答案就是可能的。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快乐呢?在社会上有很多种追求快乐的游戏方式,最普遍的也是最实用的就是追求钱,然后就真的快乐了吗?有人说快乐,这是基于他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而来的评价,冷暖自知,并非由一句嘴上说的话来判断的,也许等到迟暮之年或游戏疲倦之后才能吐出一句真心话:这辈子太痛苦了。最好的办法是转变对快乐的评价方式,去追求传承下来的思想,找到得到持久快乐的方法,怎么找?怎么改变?还离不开学习,也许年少时学习不那么快乐,但学习能引导人知道什么是快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7-29 09:50:31 摘录
我们看君子,他是羞耻自己“不修”,没有真实的修养,不羞耻人家
侮辱他、毁谤他。“人不知而不愠”,很有修养了,人家还侮辱他,他也不
计较,很有肚量。我们]现在是,人家骂我们几句,批评我们,我们就很难
过,受不了,睡不着觉,这就是“耻见污”了嘛
“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信任的事情。人家不信任我们
代
出我们马上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够让人家信赖,“反求诸己”,自己资定还有哪些不足。“不耻不见信”,就是人家不相信他,他不难过。我们现
圣教在往往难过什么?“他骂我了,他不相信我了。”是吧?就可以让我们痛智苦好几天了,这都不是君子的风范了。不是君子的风范是什么?就是小人
的行为,心胸太狭隘了,不开阔了
耻不能”,羞耻自己没有能力。有了能力,人家不愿意重用我
没有挂碍,这叫“穷则独善其身”,也不会怨天尤人。“不耻不见用”,人
家不用,他不觉得很丢脸。而我们现在是就怕人家不用自己,但是不会考
虑到底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君子是有能力人家不用,不难过。我们可能能
力还不够,就想要去发挥,人家不用,我们就很难过,背后还骂他“有眼
不识泰山”。所以这些经句、格言,都让我们省思,圣贤跟我们的差别就
在这个心境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人家是什么心境来处
世待人的?这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效法。所以,韩愈非常赞许这个十七岁
的年轻人,能够效法古圣先贤好学的态度,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这
个年轻人。
这一篇文章阐述了人要好学,要懂得向明白的人请教,来学习古圣先
贤这些道德。
所谓心胸开阔其实就是品德高尚,所谓无所畏惧其实也是品格的健全,在从小到大的比拼成绩和排名的游戏中,都在追求好和最好,一篇篇微信文章也鼓励做不可替代的人,以至于输不起不能输的概念贯穿了人生,怕失败怕错误怕别人不喜欢,怕人批评怕人说,说到底是没有自身的底蕴,没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的品格为支撑,别人说什么就跟别人的意思走了,殊不知他人的意见都是维护他人的利益而提出的,就算是亲近之人的意见也不能从实际出发为你量身定制。遇到批评遇到侮辱,不可情绪化的难过伤心,更不可轻易的接受别人意见,更重要的是想,去想批评者的用意,一旦明白批评者的用意了也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了。批评者无非是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要求自己评估自己,如果没有过错,即使批评的言辞再激烈也不会震撼内心的道德,因不愧于天地而激增勇气,消散委屈和愤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7-25 10:12:20 摘录
韩愈先生,祖籍河南南阳,后来搬到了河北昌黎,后人都称他“昌黎伯”。假如我们对社会民族有很大的贡献,后人就以我们的家乡来尊称我们。这个很好啊,肯定这个地方的水土、这个地方的大众,成就了这一个
人才。
韩愈先生的人生非常坎坷。历史当中很多人生很坎坷的人,最后成就都很高。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在环境的历练当中,才成就他的道德,成就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所谓“切实功夫”,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切实的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都是历事炼心,经历很多的磨难之后,还能坚持对家族,甚至对社会民族的使命,
百折不挠,才能成就他的德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学习并经常复习会很高兴。可是,现在学习的人,准备考试复习的人又有几个是真高兴呢?有一种翻译是,学习并且在岗位上能用之所学,是件快乐的事。学习过程也许不快来但能学有所用,能在用中复习巩固所学,才是快乐的事。对于现在大学毕业后不能从事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句貌似安慰的话,学什么不一定干什么,实在令真正去踏实学过的人伤心。也只是那些没学过也不爱本专业的人的一个借口,但借口终究是借口,在教室四年考前多少也读过几本书,虽口头天天喊着不爱不爱,最终,就那么弃掉了也多少有些可惜,谁不想学有所用被需要被重用呢?古人如此,慷慨赋诗。今人如此,却用简单的一句话聊以安慰,遗恨一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7-25 09:32:23 摘录
所以,假如人生的方向是享乐,往后发展一定不平衡,一定会有种种情况出现。我们老祖宗走的人生,是循序的、稳健的、全面的发展,不能只有事业,没有家庭。其实在西方的经典当中也强调,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破碎,但是问题就出在现在这个时代,忽略了孔孟的教育、圣贤的教育,很多人整个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就追名逐利,就
失去平衡,都很痛苦,心灵空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所以今天假如贪心愈来愈长,最后就可能铤而走险,触犯法网,现在听说监狱愈盖愈大,都装不下了;或者放纵欲望,行为偏颇了,醉生梦死,过着禽兽不如的生活;或者很迷茫,追名逐利,整个机械式的工作生活,到最后就很麻木,每天还要应酬、喝酒,回来就躺在那里睡了,家
里的人很少沟通,甚至于家人最后都形同陌路
我们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怎么到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诸位学长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到底我们要把孩子、把员工带到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去?孩子都跟着我们:“爸爸你要往哪里去?妈妈你要往哪里去?”我们回头看看他:“你问我,我问谁?过一天算一天啊。”真的,
追求享乐的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的眼光
人的担忧都从哪来?担心未来的事情。“哎呀,我儿丿子以后会不会怎么样?”“哎呀,我以后会不会破产?”想一大堆以后的事情,担心半天。明白的人应该是心很安才对,所以有一句话讲到,“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所以务农的人,他比较乐天知命,要怎么收获,就先怎
么耕耘就对了。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跟未来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真明白的人,他不疑惑。《大学》里说的,心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知道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的人生态度就是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个“莫问”就是不要患得患失,让它水到渠成。我们现在人苦闷,没有尝过什么叫水到渠成的那种愉快。
文中作者举了小时候的例子,考试前吃镇静药结果还因为紧张没发挥好,英语考试差两分哭了两个小时。现在高考前的全民总动员,现在因为没考双百而哭泣的小学生仍然屡见不鲜,几十年过去和作者当年的情况没有变化。得失心太重,从小要求不能输,实际上只有小孩子才是最能输也最输得起的。家长把自己过于看中的东西强加在子女身上,像升学大考之类的考试理应重视,但是由于长年累月的注重考试已经养成一种紧绷的条件反射,怕失败怕受伤怕做不好,不管什么事都紧张,反而在大事上糊涂分不清什么事应该真正紧张起来严肃对待。对待人生也如此,不必事事较真都想明弄透在去做,该认真时认真起来,其他事难得糊涂,担心太多以至于总认为自己怠慢了别人做事不周全,只会徒增焦虑。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用担心未来的事是否达到了好结果,把当前的用心完成了,种下因就会收到果。至于好坏,三分天命,七分人事。这也是古人说为师应该给学生传递的东西,不是追求高分的卷面,而是追求高分的人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猫小喵ao
2017-07-22 10:15:27 摘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垂、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
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郏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摘韩愈的师说原文。一直觉得韩愈所说的师不是现今的教师,是肩负整个社会文化风气传播的士阶层。古人常把道放在法前,如果说“法”是明文规定的教条,对于为师这件事而言,传道才是首位,为人师更重要的是把“道”传下去,当下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常常被指抄袭,为什么都得作者亲自写的会有雷同呢?文之有法,按照固定的风花雪月,才子佳人(霸道总裁,校花保镖)这样去写肯定没什么变化,而总接受相同的东西学到的只是被古人抛弃批判过的糟粕。韩愈因之前八代的文风浮华丧失了传统的正气,所以为正道重新提出了为师的原则,传道,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是所有读书人的责任,士农工商,古代作为士阶层是引领思想的表率,而士不能做好表率,不能用好的作品去引导别人反而去按照其他人想要的有市场的赚钱的去写作品,何谈为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3
分享
收藏
1
条评价
王强
2017-01-10 19:00:07 摘录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从遥远的青山流向大海。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把漫长的黑夜渐渐点孩为了大地和草原,太阳和月亮。为了生命和血缘,生命和血缘。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要燃烧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强
2017-01-10 18:59:37 摘录
汉朝那时候很重视五经的学问,所以皇帝没了五经博士。有一次五经博士聚会,皇上下旨每一个人送一只羊。散会了,所有的五经博士就围在那里,。哎哟,哪一只羊比较肥?哎呀,这样看不准,去拿秤来称比较准啊。大家就在那里争,都要那个最重的。其中一个五经博士叫甄字,看到大家在那里争,觉得很难受。大家要了解,他们是什么身份?五经博士啊。那真是丢脸丢透了,都是讲经,结果蝇头小利都在争,那是有口无心了,记问之学了。所以甄字觉得很惭愧,很丢脸啊,然后牵着那只最瘦的就走了。结果他羊一牵走,所有的人互相看一看,都不好意思。只要有人做出不贪,贪的人断愧心就起来了。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了,皇帝很聪明,要借这个机会教育天下人,所以就封甄宇为瘦羊博士。这是天下的楷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强
2017-01-10 18:00:49 摘录
汉朝那时候很重视五经的学问,所以皇帝没了五经博士。有一次五经博士聚会,皇上下旨每一个人送一只羊。散会了,所有的五经博士就围在那里,。哎哟,哪一只羊比较肥?哎呀,这样看不准,去拿秤来称比较准啊。大家就在那里争,都要那个最重的。其中一个五经博士叫甄字,看到大家在那里争,觉得很难受。大家要了解,他们是什么身份?五经博士啊。那真是丢脸丢透了,都是讲经,结果蝇头小利都在争,那是有口无心了,记问之学了。所以甄字觉得很惭愧,很丢脸啊,然后牵着那只最瘦的就走了。结果他羊一牵走,所有的人互相看一看,都不好意思。只要有人做出不贪,贪的人断愧心就起来了。后来皇帝知道这件事情了,皇帝很聪明,要借这个机会教育天下人,所以就封甄宇为瘦羊博士。这是天下的楷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强
2016-12-15 09:30:46 摘录
我们跟同学、朋友,跟他人相处,能够很和睦、合群,那就代表我们内心的对立、傲慢、嫉妒、坏脾气愈来愈少了,跟入愈来愈融洽了,所以一个人的学问有没有提升,看还有没有看不顺眼的人,还有没有不能忍受的事情,没有看不顺眼的人,都不跟人计较了,这才有修养,才能和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王强
2016-12-15 09:26:31 摘录
德行,学问要提升,首先要不自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叫正常。但那是目标,我们要慢慢迈过去。孔子曾经讲,“吾有知乎哉?”
很多人会觉得,孔子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但是孔子说了
“无知也”。老子又讲,“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开智慧的人,他不是
什么都记,记一大堆知识。“博者”不一定有智慧。大家有没有看过拿博
士两个、三个的人?可是你看他眉头深锁,还是很多烦恼。他还是没开
智慧,只是知识。记了很多,心性之光还没透出来。这样的人,甚至会
觉得自己很厉害,“你看,人家不记得,我都记得。”傲慢了,有傲慢就
开不了智慧。
所以孔子这些话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不要误会了圣人的境界。这都是
心性之学。其实在孔子的心里,他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很有智慧,甚至觉得自己也还很差,“无知也”。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每天下功夫,是把习性给放下,哪有觉得自己很厉害,圣人不是这种心境。放下习气,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把所知障放下。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厉害,这个也懂,那个也懂,反而生
出傲慢,智慧打不开。
四代。“唯其师”强调的是,都很重视教育,重视选择老师,来教育老百
姓。而且,这些国君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以前叫做圣贤政治,因为这个
人太有德行了,为人师表,才把他推出来当国君。舜是平民,为什么他会
出来做天子?尧帝把他选出来的。尧帝真是爱老百姓,用心良苦,把女儿
嫁给舜,把九个儿子带到他身边当他的朋友。女儿嫁给他,私生活一清二
楚,藏都藏不了。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德行,问另一半就知道了。假如另
半对他都是肃然起敬,那这个人的德行不简单。我遇到这样的人不多,但是有,卢叔叔太太对他佩服。卢叔叔有一段话,男人没有资格要求太太孝顺自己的父母,应该是自己对太太好到太太很自然地生起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就是这样的父母,栽培出这么优秀的男人,让我人生这么幸福,我要报这两个老人的恩。你看那个心境,这样的存心,这样去经营婚姻,哪有
说另一半不感动的道理。
乐一个小时,之后就胃痛,因为吃得太撑了。
真的东西不会变。比方说,你今天读经典很快乐,明天读很快乐,让你学习加两倍、加三倍,更快乐,这才是真乐。真的,如果每天可以让我十个小时都用来读这些书,真是乐不思蜀。可是吃饭呢?吃一碗饭,高兴;吃两碗,勉强;吃三碗,跑厕所了。所以吃饭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不是。那叫什么?痛苦暂时解除。所以只要是让人一时快乐,那都不是真乐,那叫刺激,暂时忘了痛苦而已。所以现在的人很可怜,都觉得去寻求刺激,暂时忘掉痛苦叫乐。那终究解决不了真正的痛苦,也尝不到真正内心的自在快乐。真正的自在快乐只有通过学习,“学而时习之”,只有真正依经典去尽仁义、情义、道义,才知道什么是孝顺父母的快乐、什么是助人的快乐,也才知道真正放下坏习惯、习气,一身轻安自在的感觉。所以
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学不做,“不知其善也”。
侮辱他、毁谤他。“人不知而不愠”,很有修养了,人家还侮辱他,他也不
计较,很有肚量。我们]现在是,人家骂我们几句,批评我们,我们就很难
过,受不了,睡不着觉,这就是“耻见污”了嘛
“耻不信”,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信任的事情。人家不信任我们
代
出我们马上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够让人家信赖,“反求诸己”,自己资定还有哪些不足。“不耻不见信”,就是人家不相信他,他不难过。我们现
圣教在往往难过什么?“他骂我了,他不相信我了。”是吧?就可以让我们痛智苦好几天了,这都不是君子的风范了。不是君子的风范是什么?就是小人
的行为,心胸太狭隘了,不开阔了
耻不能”,羞耻自己没有能力。有了能力,人家不愿意重用我
没有挂碍,这叫“穷则独善其身”,也不会怨天尤人。“不耻不见用”,人
家不用,他不觉得很丢脸。而我们现在是就怕人家不用自己,但是不会考
虑到底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君子是有能力人家不用,不难过。我们可能能
力还不够,就想要去发挥,人家不用,我们就很难过,背后还骂他“有眼
不识泰山”。所以这些经句、格言,都让我们省思,圣贤跟我们的差别就
在这个心境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人家是什么心境来处
世待人的?这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效法。所以,韩愈非常赞许这个十七岁
的年轻人,能够效法古圣先贤好学的态度,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这
个年轻人。
这一篇文章阐述了人要好学,要懂得向明白的人请教,来学习古圣先
贤这些道德。
人才。
韩愈先生的人生非常坎坷。历史当中很多人生很坎坷的人,最后成就都很高。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在环境的历练当中,才成就他的道德,成就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所谓“切实功夫”,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切实的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都是历事炼心,经历很多的磨难之后,还能坚持对家族,甚至对社会民族的使命,
百折不挠,才能成就他的德行。
失去平衡,都很痛苦,心灵空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所以今天假如贪心愈来愈长,最后就可能铤而走险,触犯法网,现在听说监狱愈盖愈大,都装不下了;或者放纵欲望,行为偏颇了,醉生梦死,过着禽兽不如的生活;或者很迷茫,追名逐利,整个机械式的工作生活,到最后就很麻木,每天还要应酬、喝酒,回来就躺在那里睡了,家
里的人很少沟通,甚至于家人最后都形同陌路
我们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怎么到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诸位学长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到底我们要把孩子、把员工带到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去?孩子都跟着我们:“爸爸你要往哪里去?妈妈你要往哪里去?”我们回头看看他:“你问我,我问谁?过一天算一天啊。”真的,
追求享乐的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的眼光
人的担忧都从哪来?担心未来的事情。“哎呀,我儿丿子以后会不会怎么样?”“哎呀,我以后会不会破产?”想一大堆以后的事情,担心半天。明白的人应该是心很安才对,所以有一句话讲到,“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所以务农的人,他比较乐天知命,要怎么收获,就先怎
么耕耘就对了。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跟未来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真明白的人,他不疑惑。《大学》里说的,心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知道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的人生态度就是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个“莫问”就是不要患得患失,让它水到渠成。我们现在人苦闷,没有尝过什么叫水到渠成的那种愉快。
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垂、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
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郏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要燃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