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
……
[ 展开全部 ]
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 收起 ]
作者:《先生》编写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9.00元
ISBN:978750863443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九月授衣
2017-08-27 17:06:53 摘录
如今,南开大学校内有一片静静的园地,安放着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张伯苓的骨灰。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师生追思着南开的老校长。
张伯苓生前曾留下遗愿,要把他安葬在南开的校园内。之后38年,先生骨灰历次变迁,但始终未能如愿,甚至一度连张伯苓的名字也消失在南开校园。
1989年,在南开老校友的努力下,张伯苓的骨灰才迁回南开校园。
总有一日,要去看看他所在的园地,去拜会,那个在风雨飘摇中安步当车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九月授衣
2017-08-27 17:04:51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九月授衣
2017-08-27 17:03:28 摘录
张伯苓则诚恳表示:“一是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不了解,需要多看一看;二是共产党可以骂蒋介石是人民公敌,可我不应该才和蒋先生分手就和共产党一样骂蒋先生,需要多想一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九月授衣
2017-08-27 17:01:03 摘录
中国置于危亡关头时值暑假,负责留守学校的教务长拿着所有房间的钥匙,南下找到张伯苓说:“所有的钥匙都在这儿,但是我们的学校没了。”
四十年呕心沥血,三天内被夷为平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九月授衣
2017-08-27 09:52:2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九月授衣
2017-08-27 09:44:10 摘录
从此,支撑张伯苓在艰难困苦中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除了爱国精神和强国志向之外,多出了一份纯粹的宗教热忱。他在《我的信道之由》中说:“自揣名利不足以缚我身心,名利之外,所愿成就之事,每至有初鲜终,缺少坚忍之力,他人亦然。盖欲修善德。其境极苦,独力不支,必至中止……乘暇翻阅《圣经》,潜心默会,冀得了悟……一祷之后,颇有感动,心中愉快异常……归途兴
会淋漓,思若泉涌……诚能以信仰之心祈祷,则必屏除私智,广收佳果。”
张伯苓期待的,是以澄明信仰之心志,收中国教育创造新人之佳果。
张伯苓将一生奉献给南开系列学校,奉献给中国教育,以一颗赤子之心,一路且行且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 言/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序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胡 适/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梅贻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张伯苓/公允公能,日新月异
晏阳初/办平民学校,以造就“新民”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梁漱溟/以乡村建设工作重建中国秩序
竺可桢/办大学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记一/邓康延和他的“先生”们
后记二/我看十大先生
后记三/“大先生”固然奉献更大,“小先生”一样光荣伟大
附录一/“先生”考
附录二/ “先生”小事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 言/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序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胡 适/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梅贻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张伯苓/公允公能,日新月异
晏阳初/办平民学校,以造就“新民”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梁漱溟/以乡村建设工作重建中国秩序
竺可桢/办大学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记一/邓康延和他的“先生”们
后记二/我看十大先生
后记三/“大先生”固然奉献更大,“小先生”一样光荣伟大
附录一/“先生”考
附录二/ “先生”小事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 言/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序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胡 适/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梅贻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张伯苓/公允公能,日新月异
晏阳初/办平民学校,以造就“新民”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梁漱溟/以乡村建设工作重建中国秩序
竺可桢/办大学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记一/邓康延和他的“先生”们
后记二/我看十大先生
后记三/“大先生”固然奉献更大,“小先生”一样光荣伟大
附录一/“先生”考
附录二/ “先生”小事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张伯苓生前曾留下遗愿,要把他安葬在南开的校园内。之后38年,先生骨灰历次变迁,但始终未能如愿,甚至一度连张伯苓的名字也消失在南开校园。
1989年,在南开老校友的努力下,张伯苓的骨灰才迁回南开校园。
会淋漓,思若泉涌……诚能以信仰之心祈祷,则必屏除私智,广收佳果。”
张伯苓期待的,是以澄明信仰之心志,收中国教育创造新人之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