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计算成为公共服务。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真正影响,是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在线社会上了。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坚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定价:CNY 58.00
  • ISBN:9787508646046
  • 2020-04-05 23:07:48 摘录
    今天数据的意义并不在于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是数据变得在线了,这恰恰是互联网的特点。所有东西都能在线这件事,远比“大”更能反映本质。
    所以“大数据”(Big Data)这一叫法或者翻译并不准确。个人认为称作云数据更为合适。云者团簇也,即相连交互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9 22:15:57 摘录
    在线三定律:
    1、每一个比特都在互联网上;
    2、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
    3、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都是在互联网上可计算的。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引爆了互联网的一次变革,因为它与这三个定律的匹配度很高。第一,移动的本质是便携式设备在线了;第二移动互联网是随时随地在线的,决不能用离线的思路来管理和运用;第三,因为随时在线,所以随时有数据在流动,移动互联网是目前数据交换率最高的领域。移动互联网与这三个定律的匹配度是最高的,所以是最有活力有希望的商业环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9 21:15:50 摘录
    与人类棋手不同, Alphago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从专业二段到九段的转身,关键是它的学习能力。根据《经济学人》的报道,与李世石比赛的 Alphago在线服务的系统共用了1900个CPU和280个GPU(图形处理器),文中并没有说明它们的性能,有人推断Apha的计算性能大概是“深蓝”计算机的2.5万-3万倍。在系统上线前, Alphago还要利用巨大的计算能力完成它的初步学习。 Alphago训练是从学习160000局专业选手的棋谱开始的,共有3000万手棋,花了三周时间。然后通过强化学习的方法, Alphago系统自己和自己对垒了130万盘棋,这在一个有50个GPU的系统上要花大约一天时间。 Alphago还要分析15亿不同的落子,从中学习如何下棋,这又要用50个GPU花上一周时间。
    AI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结果是又快又好,当年毛主席的“多快好省”通过AI都在非常短的时间完美呈现。如果按照1万小时达到专业的水准,普通人每天起早贪黑练上10小时也要5年多才能达到专业水准。而AlphaGo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打败人类围棋全球顶尖高手,这于人类自身是无法实现。未来的超人应该是植入人体的芯片终端与云计算相链接的超级人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9 08:00:39 摘录
    《昆塔》首次使用了大规模云计算进行后期渲染,而渲染是部3D动画电影最终实现画面呈现的关键步骤。每一帧图片的渲染耗时,根据模型复杂程度不同,差异很大,模型越复杂,渲染时间越长。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按照渲染一帧(一层)的平均耗时为2小时,2K4K的分辨率,160分钟长度的影片,每分钟9000帧图片(60秒×30帧×5层)计算,整部影片的渲染时间长达288万小时,相当于一台普通服务器需要工作328年,而3D影片的渲染耗时则需在这个数字上乘以2。
    《昆塔》我没看过,也不知阿里云计算支持下的作品可否与《阿凡达》等美国大片相媲美。但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云计算的强大原本40个才能完成的,云3个月实现了,减少一次性硬件投入的2800万。另一方面,让我对动画电影的投入成本有了新认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6 08:28:31 摘录
    IOE是软件时代或是“买计算机”时代的产物;而云计算时代,则是“买计算”的时代。“去IOE”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采用云计算,而不是买一台新的机器去替代原有机器。这是一个行业的变化而不是策略的选择,它的挑战在于你心里是否接受所谓的私有云”的消失,从信任传统的软硬件厂商转为信任云计算是种安全的服务。从本质上来说,“去IOE”是一个企业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标志。
    变的是时代,需要变的是我们跟上时代的意识。每一次变革时代,成功者都是那些恰当时候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洞见的跟时代一致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6 08:22:53 摘录
    停一个小时服务,会让一家公司死掉这种事情,讲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让阿里云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体验是很难的,难度大大超出王坚的想象。王坚说今天就是要保证员工能够体验到这种感受,而不光是知道这个道理。人们在地面上时很难体验到飞机发动机出故障时的危险,但那和你自己坐在飞机上时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做在线服务的,我有此体会,与我们服务的数据中心出现的故障,真的是我们比数据中心人着急上火,可他们似乎却无此焦虑。反正不是我的问题是联通的网络问题。所以,过去做IDC的运营商转型做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时,阿里云的经验真的要好好学习。难怪王坚说全球只有一个半值得学习的“1个亚马逊,0.5个google”。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6 08:05:05 摘录
    任务调度和资源管理模块存在性能“陷阱”三个方面:
    1、规模放大效应,当节点数增大到数千个时,系统中原本不是瓶颈的与规模成正比的环节,其影响会被放大;
    2、木桶效应,未经优化的那一小部分很可能成为影响系统性能的致命瓶颈;
    3、长路径模块依赖,被依赖模块性能的不稳定性最终会影响某个请求处理的性能和稳定性。
    看到这里我算明白了,为啥公司自研的平台和应用会在大量投入市场和大量用户使用后出现故障,其实这些“产品”从设计到实现的每一步都可能存在性能“陷阱”。我们需要时间和大量的激发中调试和优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17:21:55 摘录
    人们最常进行的网络行为之一是搜索。当我们在搜索框键入关鍵字,敲下回车键的一刹那,大概要消耗8瓦灯泡点一时的耗电量,大概需要数万台服务器瞬间提供计算支持。当然,这些听起来繁复与恐怖的计算过程都通过网络在一个你不知道地点的数据中心完成了。你每天所做的许多事,包括登录一次淘宝发一条微博、发一段微信语音、刷新一次新闻客户端、看一段视频,都消耗了远超于本地设备所能承载的计算量。
    难以置信,互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大数据产业是高耗能产业,根本不是什么绿色产业。我的天啊,我每天的工作要消耗掉多少的能源,每天写email、处理流程,凡事联网的作业恐怕都要消耗不少能源。(喜欢淘宝上网的女性朋友都是全球耗能个人高手) 建议:以后的世界环境日不要搞黑灯一小时啦,咱改成全球互联网数据中心断电1小时试试,肯定比黑灯一小时更有效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12:09:03 摘录
    未来的阿里我们将如何描述?
    2014年起,美的集团和阿里巴巴双方承诺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发平台,美的在所有的空调新品中采用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智能技术,把空调变成互联网智能终端,并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内使50%的美的空调基于云计算。

    2014年5月,飞利浦(中国)和阿里巴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阿里云会向飞利浦提供云计算服务,并在智慧城市、智能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飞利浦在2014年法兰克福照明展上着重展示了被称为“ City touch”的智能照明管理系统,可为城市照明节约70%的能源,引起了很大反响。
    未来的世界如果都变成数据的世界,那随着阿里云的重要,恐怕国家要更多介入和保护,否则未来恐怖袭击只要搞掉数据中心就会制造出世界混乱。交通、照明、医疗、照明,不可想像。技术带来美好,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危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08:27:20 摘录
    云计算小史:
    1997年10月,得克萨斯大学的拉姆纳特·切拉帕( RamnathChellappa)博士在国际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年会上,提出计算已经从以大型机为基础的结构进化到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架构,他把这种新的计算模式称为云计算,这是云计算这个术语在学术界第一次被使用。
    2006年8月9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t)在加州圣何塞召开的搜索引擎大会上第一次高调用云和云计算的概念来描述谷歌所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埃里克特别指出了也是与此相对应的就是 Oracle主导的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处理结构模式。
    同年8月25日,亚马逊推出了EC2(弹性云计算)的测试版
    只要EC2是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平台AWS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同年9月27日,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新技术大会上,作为第一个主题演讲者,把EC2、S3(简单存储服务)和土耳其机器人( Mechanical turk)描述为亚马逊“11年来的大规模万维网计算”方面的结晶。演讲中,杰夫并没有像埃里克那样专门提到云计算,但一直强调把后台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2007年12月,《商业周刊》刊登了一篇封面文章—《谷歌和云的智慧》( Google and the wisdom of clouds),讲到谷歌的新战略是“把惊人的计算能力放到众人手里”,这种惊人的计算能力在文章中沿用了谷歌的叫法,称作云。自此,云,连同今天大家熟悉的MapReduce开始逐步出现在主流商业杂志上。
    谷歌的云服务于2008年开始提供正式服务,EC2有了SLA。
    2010年11月亚马逊把自己的零售网站切换到了EC2和AWS上,Netflix和Pinterest等互联网服务也搬到亚马逊的AWS上,从此开始大行其。
    2009年阿里云创立,如今已服务超过230万客户,服务范围遍及200+国家和地区。 从云计算的发展简史可以看出,一个理论或创新从提出到大规模实现用了大约12年的时间。所谓洞察趋势就是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跟踪布局。今天的排头兵亚马逊、IBM、阿里云,似乎这一波没有欧洲啥事,自在中美两大世界大国之间逐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5 08:04:57 摘录
    互联网人经常讨论开放和分享。我一开始不懂,后来慢慢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开放不是免费,开放的关键在于原则上大家处于平等的关系。在网上,大家获取资源,不会因为你的官位高而占优,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分享的重要性在于资源不会那么容易被独占了,资源更不会被少数人独占,垄断变得非常困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4 08:34:58 摘录
    1、数字化和在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这就是方正和谷歌的差别。
    2、一个靠数字化革掉传统行业的命、依靠在线真正产生价值的产品,就是数码相机。这体现了柯达和Instagram的差别。
    3、索尼音乐娱乐公司最终向苹果iTunes开放其音乐目录,不只是表明了随身听和iTunes的差别,更体现了数字和在线的差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4 08:07:12 摘录
    1、大数据的本质是在线,而且是双向在线。
    2、互联网的用户体验,本质在于它不同于线下体验,这才是关键。
    3、离线的数据难以产生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在线的可以;离线的数据难以产生最大的社会竞争力,在线的可以;离线的数据难以产生大的影响,在线的可以。
    4、在线是因,变革是果。任何一样不起眼的东西在线之后,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效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6-13 08:37:40 摘录
    关起门来不可能把一个产品做好,产品的发展永远是与用户交互的结果。
    竞争力绝不是从书本上读到的,它一定是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形成的,循着问题去解决问题,才能够形成竞争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7-06-13 08:18:40 摘录
    王坚博士,一个学心理学的博士跨界做了阿里的CTO。也不知是马云眼睛有问题还是眼镜忘在家里了。当然这是玩笑话,博士投身阿里之前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职。所以,他提出的观点也是争议很大。但马云对博士褒奖有加: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我们的博士是程序员出身,那么阿里的CTO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毫无区别。假如,一个乐队的指挥需要精通各种乐器才可以当指挥,那阿里集团的许多高管都要下岗了。 马云用王博也是独具慧眼,排除众议。当然博士也创建了阿里云、Yunos。博士的很多观点还是十分有启发和思考性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