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最新版)》逐页配有全彩插图,图文紧密相关,目的在于帮助小读者理解文意。考虑到时代背景和小读者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配图时并不完全紧扣历史实际,如:东汉以前我国没有纸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张为才 编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定价:13.80元
  • ISBN:9787543635074
  • 2020-03-13 15:00:18 摘录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
    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
    ,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的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如果所有的入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女娲神天
    在上古时期,颛顼帝统治天下,水神共工不服,就与他打了起来。这场战争异常激烈,共工见战局僵持不下,就一头撞向支撑天的不周山。
    天柱一倒,就向西北倾斜,大地的东南因此也陷了下去,洪水开始泛滥。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熬成膏,把塌了的天补了起来。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自然界的事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所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一定要遵守规矩才行,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家中有桌子,桌子是方的,盘子是圆的,这就是生活。水利万物而不争,为了讨生活也要有让的美德才能行的长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3 13:58:31 摘录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
    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
    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说到东、南、西、北,这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之一。黄帝时,手下有两个大臣,一个叫義和,一个叫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黄帝就叫羲和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
    不久,他们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因为是在黄帝时期开始使用的,所以叫做“黄历”。经过后人不断补和完善,一直沿用到现在。
    一年四季,生生不息,时间很宝贵,所以要珍惜。东西南北中,是以自己为方位才能确定的,所以人一定要对自己做好定位,知道自己想前往的方向,并为之做好准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3 13:42:27 摘录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三才
    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
    月亮和星星。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道守的三个行为准则,是指臣子要忠诚于君主,子女要孝顺父母,妻子要顺从丈夫。


    孟子休妻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又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界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听了事情的经过后说:“《礼经》上说,要进门时,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要进入厅堂时,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而今你妻子在屋里休息,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她。”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天地人为仁,日月星为时,君臣义为忠,家和万事兴。 太过于追求礼仪就会变得华而不实,在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的时候必须反观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礼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1 13:59:01 摘录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季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
    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
    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
    阅读文章
    先认识一,再从一到十,从十到一百,从百到一千,从一千到一万,一直学下去。



    仓颉造字
    上古时期,因为没有文字,人们用的是在绳子打结
    记事的方法。到了黄帝时期,有个叫仓颉的史官,受当时占卜的启发,开始了新符号的创造。
    经过艰苦的努力,仓颉找到了创造文字的方法。据说,这一创举使天地震动,使鬼神哭泣。所以青少年学习文化,如果脚踏实地,一定能达到辉煌的顶点。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动心空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1 13:45:41 摘录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
    东汉人黄香,9岁时就知道季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4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孝顺和孝悌是大中华的传统美德,一定要做到,不要做表面文章,而且有时候太过于孝和悌也不好,得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1 13:22:28 摘录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玉石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人必须在社会上磨炼才能有所进步,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种积累,另外要多和老师朋友交流学习处事技巧和文化知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11 13:14:55 摘录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师文学琴
    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位叫师文的人离家找鲁国的师襄子学习弹琴。他学了三年也都没有弹成一首像样的曲子。
    师襄子便劝他“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解释说:“老师,我弹不成曲调,是因为没有领会音乐的内涵,请再给我一段时间吧!”过了些时候,师文来见老师师襄子,说道:“我已领会曲子的内涵,请让我演奏吧。”说完,只见他双手随心的弹奏起来。师襄子说道:“好极了,要是师旷在世,也要抱着琴跟在你后面了”。
    学什么东西都是积少成多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心静下来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09 16:58:18 摘录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
    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
    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他。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小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附近。孟子总是和大人学跪拜烧香的样子。孟母认为这样会对孟子产生影响,就把家搬到了镇上。但是小孟子又学会了跟客人讨价还价。盂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也不好,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屠宰场附近,孟子又学起了宰杀牛羊。孟母觉得不好,最后又搬到了学
    堂附近,从此孟子爱上了读书。

    读后感:
    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在于自己的真心所求,顺其自然,不必强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09 16:38:44 摘录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故事:铁棒磨针
    年轻时期的李白有一段时间时常逃学。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玩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婆婆在一块大石头上磨一粮铁棒,就好奇地问她在干什么。老婆婆告诉他在磨绣花针,并以此教育他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成就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从此刻苦学习,经过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师。

    读后感:
    持之以恒,谦虚好学,天天向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