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先生为诗词爱好者编写的一本关于格律的入门书,明白晓畅,浅显易懂,不愧为大师写小书的典范。 遗憾的是,带有一些那个红色专制时代的烙印。例如范例诗词中用了许多毛主席诗词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力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定价:5.70元
  • ISBN:9787101008692
  • 2018-10-07 21:23:43 摘录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认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那是不对的。"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鹦鹉""凤皇"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象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诗词的艺术了。
    我真的什么都不懂嘤嘤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7 21:21:09 摘录
    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甜蜜的友谊…真甜… 想起孟李杜的梗233…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2-10 15:48:33 摘录
    七律的基本格式,4种,2种基本格式,2种变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2-10 15:46:54 摘录
    七言由五律扩展而来,形成4个平仄类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2-10 15:11:27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1-10 23:50:36 摘录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能还有i,u,v,......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的声音回环的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7-01-10 00:06:00 摘录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1-09 23:33:39 摘录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引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