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68期
  • 作者:
  • 出版社:
  • 定价:10.00
  • ISBN:9780010053609
  • 2020-10-06 19:50:11 摘录
    在王崧舟看来,“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起点,而教育必须追问“运用语言文字做什么”,这是语文课程的终极关怀。钱理群讲文史哲教育的目的:“你们将倾听对人生万物宇宙万物深切的关怀与深邃的思考,对彼岸理想美好的想象和热情的呼唤,对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视、勇敢的揭露;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汇了人间大悲悯大欢喜大憎恨的博大情怀和博大心胸;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通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重与轻。总之一句话,使人及人的世界更美好这就是一切文学、艺术、历史与哲学的创造及其被接受的最终目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28 23:30:03 摘录
    温柔 坚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5 00:06:54 摘录
    1月22日这天,武汉市卫健委又突然公布,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为新冠病毒患者的收治医院,这7家医院是:汉口医院、红十字会医院七医院、四医院西院区、九医院、武昌医院、五医院。作为一个武汉人,我看到这7家医院的反应是:在有61家三级医院的武汉,为什么突然开辟7家二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我们平时生病了,极少会选择这些医院,这里边大多数医院的名字我都没有听说过。而且,武汉头两天刚刚宣布61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现在又让这7家定点医院接收新冠病人,其他医院不能接收,这意味着什么呢?

    市的医院,一日之间奔向7家没有准备的二级医院
    传染病人原则上不是应该尽量不移动吗?而且,家二级医院在数量上能否满足病人的需求?在治疗水平上,面对这种传染性强的新型病毒,它们难道比三级医院更有实力吗?

    后来接受我们采访的二级医院的医护和工作人员,表达了他们的困境。他们是在政府宣布他们为定点医院的同时,才知道消息的,隔离床位还没来得及准备好,病人就蜂拥而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5 00:04:54 摘录
    这个时候,谁应该是引起所有公众警惕的机构呢?谁能承担也应该承担这样的职责呢?肯定应该是公共性的机构,比如政府机关,比如公共媒体,比如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群体。这几方如果能够真正地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武汉市从2019年12月就在扩大的肺炎疫情,不会悄无声息地发展这么久。不然我们越是以为信息社会让我们资讯过载,以为我们拥有的信息太多,我们反而越可能被蒙蔽在一部分信息制造的假相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5 00:03:41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5 00:03:00 摘录
    我又让记者核实了一下李桂芳第一次去医院的时间,1月11日。现在距离1月11日又过去了10天,这些病人们四处行走,10天下来会是个什么情形?如果记者们出去调查一圈,就能得出让我如此惊诧的信息,那全局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呢?

    我赶紧进一步询问武汉的医生朋友罗晓力(化名),他说:“你要我说什么呢?气愤,气愤!”

    他所在的是一家三级医院,他看到的情况更严重。本来我们约好第二天中午见面,到了第天早上,罗晓力告诉我:实在抱歉,还是不见面了,干了大半辈子的医生,弄不好会因为这事丢了饭碗。

    他所在的医院,从去年12月底陆续接诊华南海鲜市场过来的肺炎病人,一线医生非常警觉,认为“非典”或是与之类似的疾病卷土重来了。但他们医院有医生因为在微信里讲述此事,被有关部门训诫。罗晓力说,这种训诫给了医生们不小的压力:接下来,在医院里谁提及此事谁就被批评,稍微重要一点的岗位就得签保密协议。哪怕是他们在给同事开会时提醒大家注意,都有可能被批评。而且有院领导甚至不让医护人员戴口罩,说是这样来医院看病的人就少了,“莫把病人吓跑了”。罗晓力很无奈,“我在亲戚群里一再提醒大家出门戴口罩,不要聚会聚餐,但又不能说不眀肺炎的情况,只能是躲躲闪闪。如果早十几天能让我们医生预警,情况不会到今天这一步”.
    武汉现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02 14:57:10 摘录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部公路片,在一段旅途中搭同一班车碰到的旅伴,道别时说得闲饮茶但也可能就是后会无期。无巧不成书的故事,更多的还是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15 23:24:17 摘录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持续的逃避。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把自己的过去或多或少地保存在记忆中,尽量不要去和它迎面相撞。
    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15 12:04:56 摘录
    要说想象力,在“嗔怨”界杜丽娘是鼻祖,只为梦中的一个男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想他想到死,死后又因他而活过来………于是汤显祖说,活着不愿为情去死,死了未能因情复生的人,都不算爱情的极致。《聊斋》里的书生王子服、孙子楚都曾为想念的女孩发癫,差点死去;宝玉因为紫鹃说了句林妹妹有可能回
    场扬州去,就发了癔症,神魂颠倒到差点魂飞魄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15 12:04:05 摘录
    可见痴心和执念是很娇贵的东西,是需要物质条件乃至身体资本的。在这个一切都在提速、一切都像流沙样难以抓握的年代,人们会努力压缩感性空间,给生存空间留点余地。将每个联络方式的终端,都设定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每句说出去的话,轻飘飘地飞出去,说完就忘掉。感情博弈也是:爱的时候天雷地火金风玉露,不爱的时候走好不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15 11:40:23 摘录
    我相信啤酒可以是浪漫的,相信酒杯和酒徒之间的特殊关系一一闻到一杯酿造精良的啤酒冒出令人愉悦的芬芳;慵懒地靠在酒吧里,或在某个冬夜缩在你最喜爱的椅子里,读着本好书,手中拿着一杯大麦酿的酒:最后,酒留给你圆满的充实感,还有几分心满意足的醉意
    一美国记者约翰·霍尔,《如何畅享啤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1-07 15:04:41 摘录
    2002年,他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那时正在和周迅拍《恋爱中的宝贝》,这部电影也是他的出道作品。当时片场有大量的等待时间,他拿“佳能当时刚出的一款200万像素的卡片机”,记录下点点滴滴。
    如今,入摄影的坑已经十几年。他之前曾在Lofter上传了一张自己几十个镜头的照片,被摄影发烧友惊呼:太腐败了。“以前我特别看不起烧器材的。”黄觉谈起摄影滔滔不绝,“我就没见过哪个烧器材的能拍出照片。但后来发现,我又舍弃不了,比如看到一些照片里我喜欢的那种元素,那种质感的味道,(有时确实需要特定器材才拍得出来)。”
    他偏爱那种定焦镜头,不爱用变焦的。每次出门只带一个镜头,不爱换。这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是很自信的。问及原因,他说换了“视角或取景就会很乱”。他的大部分镜头都是50毫米的,35毫米的可能只有几只,“最高峰的时候,我可能有100多只50毫米的头。”
    黄觉、拍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7 21:30:03 摘录
    从前,人们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今,人们打开一本书后,第一件事可能是拍张照发到朋友圈。
    “拍张照发到朋友圈”,8个字,需要的时间却是30分钟。拍封面,扉页,还是被自己画了线的内文,这是一个问题。书充满整个镜头,还是带出点家里的背景,比如摆满了书的书架,或者高高摞起的一堆书,还是索性让墙上那幅画入镜,这是另外两个问题。拍十来张,选出其中一张光线、角度和背景俱佳者,再打开一个滤镜软件,选一款最具书香味的……还不算完,这张图配什么文案,这是第四个问题。
    等一切完成,还要期待朋友圈的点赞和留言,焦虑恰恰刚刚开始。不过,开始的是社交焦虑,缓解的却是知识焦虑,听上去是个并不划算的买卖,但至少,“我读了书了,今天的学习配额可算完成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正在读书,缓解的是本人的知识焦虑,这可能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了不起的乾坤大挪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7 15:39:07 摘录
    从前,人们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今,人们打开一本书后,第一件事可能是拍张照发到朋友圈。
    “拍张照发到朋友圈”,8个字,需要的时间却是30分钟。拍封面,扉页,还是被自己画了线的内文,这是一个问题。书充满整个镜头,还是带出点家里的背景,比如摆满了书的书架,或者高高摞起的一堆书,还是索性让墙上那幅画入镜,这是另外两个问题。拍十来张,选出其中一张光线、角度和背景俱佳者,再打开一个滤镜软件,选一款最具书香味的……还不算完,这张图配什么文案,这是第四个问题。
    等一切完成,还要期待朋友圈的点赞和留言,焦虑恰恰刚刚开始。不过,开始的是社交焦虑,缓解的却是知识焦虑,听上去是个并不划算的买卖,但至少,“我读了书了,今天的学习配额可算完成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正在读书,缓解的是本人的知识焦虑,这可能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了不起的乾坤大挪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7 15:38:16 摘录
    从前,人们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今,人们打开一本书后,第一件事可能是拍张照发到朋友圈。
    “拍张照发到朋友圈”,8个字,需要的时间却是30分钟。拍封面,扉页,还是被自己画了线的内文,这是一个问题。书充满整个镜头,还是带出点家里的背景,比如摆满了书的书架,或者高高摞起的一堆书,还是索性让墙上那幅画入镜,这是另外两个问题。拍十来张,选出其中一张光线、角度和背景俱佳者,再打开一个滤镜软件,选一款最具书香味的……还不算完,这张图配什么文案,这是第四个问题。
    等一切完成,还要期待朋友圈的点赞和留言,焦虑恰恰刚刚开始。不过,开始的是社交焦虑,缓解的却是知识焦虑,听上去是个并不划算的买卖,但至少,“我读了书了,今天的学习配额可算完成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正在读书,缓解的是本人的知识焦虑,这可能是“知识大爆炸”时代了不起的乾坤大挪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