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 ※内容简介※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
……
[ 展开全部 ]
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 ※媒体推荐※ 他的目的就是要冒犯大众……他成功了,用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善意的恶毒。 ——《泰晤士报》 狡猾而又富消遣性……在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指 南中,福塞尔先生的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本,同时也是最机智的书之一……在观察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习俗和文化品味方面,他的目光犀利得令人畏惧。 ——《纽约时报》 悄然的震撼……保罗·福塞尔以他的丰富、密集、富于洞见和批判性使你不得不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并且还满怀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 机智、挑剔、富于启发性……极为令人惊异并常常辛辣尖刻……福塞尔击中了要害……极富挑动性。 ——《芝加哥太阳报》 一本少见的好书……丰富的历史向度、敏锐的洞察力、刺骨的滑稽,投向美国等级社会的一线强光。 ——合众国际社 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 ——《中国青年报》 格调——有时候,品味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 ——《世界时装之苑》 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一样,《格调》出版后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文汇报》 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 ——《新周刊》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 ——《时尚》
[ 收起 ]
作者:[美]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价:68.00元
ISBN:978755029291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天Y
2019-01-30 21:55:31 摘录
一边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歉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另一边则是各种劳动阶级,他们已经被电视和报刊杂志中关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想象彻底洗了脑,于是因为大蛋糕上自己的那一块太小而觉得受了欺骗。(吉丽•库柏《等级》)
西方的等级划分标准与中国是不同的,或者说对于庞大人口基数的初次划分,其标准大相径庭。 中国的等级先是以财富为界,在步入更高阶层时,开始以教育、修养、背景再次划分…… 劳动阶级的收入,远低于资产阶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天Y
2019-01-30 21:37:30 摘录
实际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人们恰恰会暴露他们对社会等级的敏感:越是感到烦恼和愤怒,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如果谁容易变得非常焦虑,这种倾向暗示你是一名中产阶级,你非常担心自己会下滑一个或两个等级梯级;另一方面,上层阶级热衷于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在这种事上投入的关注愈多,就愈显得地位优越;贫民阶层通常并不介意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几乎无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所以,对他们而言,整个等级问题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上层阶级空洞的贵族式的自命不凡不过是一种愚顽和妄自尊大,而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安和附庸风雅则令人生厌。
新奇而有理的逻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23 21:11:35 摘录
无论一个另类从事何种工作,他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他们把读书看作人生体验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这部分和阅历同等重要,而且相较阅历更为有趣。另类从不参加任何读书俱乐部。由于他们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挑选图书,所以人们常听到他们抱怨当地书店经营者的眼光是如何媚俗,如何不可救药。另类的读书兴趣极为广泛,他什么样的书都读,有时甚至会翻翻畅销书,但他们读这种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看看里面是否还像以往一样充斥着陈词滥调。
做个另类挺好啊,我喜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20 18:39:29 摘录
贫民阶层似乎希望以自己生气勃勃的喧嚣,以其音调、速度和节奏来博得他人的恭维。中产阶级出于对被取笑和失败的恐惧,在社交场合绝不会有这种表现,“让贫民阶层去表现吧,他们反正就那样了。”噪音是夸大其辞的形式之一。上层迄今仍认为出售(不论什么)是种粗俗的行为,原因是促销商品的方式主要与夸大其辞有关。因此,发音尽可能轻而短促是上层人士的作风,而贫民阶层总是喋喋不休地把每件事重复上两三次。“嗯。”是上层人士常说的一个完整句子。
记得少说话,金口玉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15 19:45:52 摘录
罗森随即整理出一套恰如其分的、伪社会科学性质的“模糊或虚饰指数”,目的是量化委婉语和代词之间的关系。指数值越高,音节的数目就越多,委婉语修饰的成功率也就越高罗森的算术细节当然与我们无关,我们只须注意,在“福普指数”( FOP Index)当中,把 prostitute(卖淫者)一词与 whore((妓女)一词等同的指数是24,跟 harlot(娼妓)一词等同的指数是1.4。在罗森的“福普指数”中,数值最高的说法来自一位前內阁成员对他家厨娘的称呼:“秘书个人助理(特别活动)”,指数高达17.8,估计接近永久不败纪录。
小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14 20:41:53 摘录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上大学的人的比例还是百分之十三左右,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人所上的不过是被称为“大学”的学校罢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直在上演永恒不变的美国式追求,不过他们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尊敬和社会地位。爱德华,费斯克提出的“选择”信息,恰恰表明真正进了大学的年轻人数目,将总是保持在百分之十三左右,其他人只是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
扩招后的中国大学不正是这样吗?985 211 其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13 21:02:05 摘录
我干脆把这项活动称作旅游观光业。各个社会阶层都是这个行业的牺牲品,但贫民阶层受害最浅。这似乎更多地是因为他们惧怕这项活动可能提供他们不熟悉的新花样,而花不起钱倒要退居其次。所有能够预想到的东西就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那些让他们始料不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旅游业现在能提供的,恰恰就是所有可以预想到的东西。
是啊,现在的旅游真的是毫无惊喜可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13 20:51:39 摘录
真正为食品本身做的广告没有几个,而助消化的广告倒是满天飞,这么大量的地方性消化药广告,在我看来是美国独有的现象,至少我没有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或德国看到过。只有美国会为了穷人的需要发展起一个庞大的、价值亿万美元的垃圾食品工业,然后再用庞大的垃圾药工业去征服垃圾食品造成的祸害。
这不就是现在的中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12 19:42:47 摘录
放映图片的幻灯机是中产阶级起居室的必备之物,差不多和《国家地理》杂志一样受欢迎,因为这玩意儿能够代替交谈。它没有观点,令人愉快,是消除争论之忧的灵丹妙药。中产阶级对思想意识的忧虑,明显地流露在他们中流行的一个词“好品味”当中,这个词儿的意思按照罗素·林内斯的解释就是:“绝无冒犯,毫无特点”。
中产阶级很可怜,谨小慎微到变态的程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09 20:47:33 摘录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现今崇英阶层生活格调的种种反讽意味。在英国称雄世界的19世纪,势利之辈模仿英国时尚当属自然之举。势利之辈如今依然这么做,却并非由于英国强大,而是由于其衰弱腐朽。拥有和陈列英国物品会显示一个人的尚古之情,上层和中上阶层的品味也因此得到确立,于是会有格子呢裙、设得兰毛衣、哈里斯花呢外套、巴宝莉风衣、军团式领带。中产阶级以上的普通美国男性一般认为,“衣着得体”意味着你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看上去像五十年前老电影中描绘的英国绅士。最高阶层中的年轻一代总要学习骑术,因为最好的社交装备和附属饰件是从英国进口的。最高阶层的食物亦与英式食物风格相似:淡而无味、松软黏糊,而且少有变化。中上阶层的周日晚餐菜谱也是英式翻版:烤肉、西红柿和两样蔬菜。
确实是够讽刺的,巴宝莉,呵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08 21:24:52 摘录
社交场合最糟糕的表现莫过于:当你应该显得不修边幅时却很整洁,或者当你看上去应该邋里邋遢时,你却一身笔挺。打个比方,擦洗得一尘不染的汽车,是贫民阶层万无一失的标志,社会地位高的人才敢开脏车。这就好像在大街上,等级高的人们可能会把文件塞在一个粗糙的棕色纤维文件夹里,文件夹已经不太平整,可能还被汗水渍湿了,但绝不会装进精美、带亮闪闪黄铜饰物的皮质公文包,这样的东西确定无疑是中产阶级的标志。
哎呀呀,半年不洗车的我深表安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08 20:39:21 摘录
大部分时间被当作奴隶对待的中产阶级,对实力和成就抱有一种狂热的错觉,实在是不足为怪的事情。
……
中产阶级的另一个标志是迫切要让自己从属于什么的欲望,以及他们用购物等机械行为满足这一欲望的方式。“俱乐部”和“协会”等用语(例如在“每月一书俱乐部”、“文学协会”等称呼中)总是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
他们当中谁也不敢想象有人会在下午——而非夜晚——性交。很显然,夜晚才是事务缠身、行为庄重的公司职员行此举的正确时间。
唉,好可怜,怎么那么感同身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08 20:09:16 摘录
“地位恐慌”是最具中产阶级色彩的焦虑形式,所以他们才需要申请越来越多的信用卡,订阅《纽约客》杂志,因为他们估计这表现了中上层阶级的品味。中产阶级对这份杂志,或其中的广告的热爱,恰好印证了米尔斯对他们的描绘:“不从更高的社会环境借来地位,他们就会不得其所。”
可怜的中产阶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07 20:12:59 摘录
美国的上层与所有贵族共享一种一望而知的特性:他们对形形色色的思想无动于衷,毫无兴趣(这也是“看不见的顶层”的标志,科尼里斯·文德比尔特·惠特尼拙劣的文字表演就曾证实过这一点)。马修·阿诺德之所以把他们称作“野蛮人”,正是由于他们对思想的漫不经心。他明确地将他们的安详归咎为“从来不让任何人的思想烦扰自己”。
榆木脑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路易大叔
2018-11-06 21:21:38 摘录
作家吉丽库柏( Jilly Cooper)在她的《等级》( Class,1981年)书中,暗示了一幅二分的社会图景:“有负疚感的”人和“被欺骗的”人。她写道:
一边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歉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另一边则是各种劳动阶级,他们已经被电视和报刊杂志中关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想象彻底洗了脑,于是因为大蛋糕上自己的那一块太小而觉得受了欺骗。
看看我们中国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们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译者序
第一篇 敏感话题
第二篇 解剖等级
第三篇 以貌取人
第四篇 住房
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第六篇 精神生活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第八篇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第九篇 冲破常规的另类
第十篇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中译本第1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中译本第2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出版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译者序
第一篇 敏感话题
第二篇 解剖等级
第三篇 以貌取人
第四篇 住房
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第六篇 精神生活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第八篇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第九篇 冲破常规的另类
第十篇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中译本第1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中译本第2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出版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译者序
第一篇 敏感话题
第二篇 解剖等级
第三篇 以貌取人
第四篇 住房
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第六篇 精神生活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第八篇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第九篇 冲破常规的另类
第十篇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中译本第1版序言: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中译本第2版序言: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出版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
中产阶级的另一个标志是迫切要让自己从属于什么的欲望,以及他们用购物等机械行为满足这一欲望的方式。“俱乐部”和“协会”等用语(例如在“每月一书俱乐部”、“文学协会”等称呼中)总是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
他们当中谁也不敢想象有人会在下午——而非夜晚——性交。很显然,夜晚才是事务缠身、行为庄重的公司职员行此举的正确时间。
一边是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尽管他们通常不一定比工人阶级挣得多,却总是心怀歉疚,满脑子都是社会关怀。另一边则是各种劳动阶级,他们已经被电视和报刊杂志中关于美好生活的种种想象彻底洗了脑,于是因为大蛋糕上自己的那一块太小而觉得受了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