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定价:49.90元
  • ISBN:9787213050145
  • 2020-08-13 23:13:30 摘录
    事物的表象比事物的真相更具影响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10 23:38:32 摘录
    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曾这么写道:“真正的旅程……不是造访异地,而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06 11:46:13 摘录
    老子就说过:“智慧之道,在安静无为,无欲等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06 11:43:14 摘录
    冥想一开始非常困难,头几个礼拜你会一再失败,但这是在教导你心中的骑象人如何学会谦卑与耐心。冥想就是要改变自动化思考过程,驯服你心中的大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06 11:15:28 摘录
    一点点病痛,我们就感觉得到,而健康得活蹦乱跳,我们却毫无知觉。”
    负面偏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1-07 19:59:53 摘录
    同样的道理,接触到与“年老”有关的词,我们走路会变慢;接触与“教授”有关的词,会让人在玩棋盘游戏时变得更聪明;接触到跟“足球流氓”有关的词,人则会变笨。这些效应不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阅读这些词所产生,而是当这些词出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种效应就会发生。也就是说,这些词是以几百分之一秒的速度闪现在屏幕上,速度快到连我们的意识都捕捉不了。不过,我们心理的某个部分真的会看到这些词,并设定出后续动作,而心理学家检测的就是这些后续动作。
    约翰·巴奇( John Bargh)是上述研究的先驱。巴奇的实验显示,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根本无须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控制它。大部分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均属完全无意识状态,尽管某些部分显示出有白觉。比如,我们会觉察到似乎有流动的“意识流”,它遵循自己的联想规则,无须“自我”花任何感情在上面,或费力去引导。巴奇指出,和自动化处理过程相对的就是控制化处理过程,这种思考相当费神,一切得按步骤来,所以往往占掉我们大部分的意识。
    You are what you read. 原来道理在这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2-26 22:12:48 摘录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某些情绪及热情是好的(比如荣誉感),因为它们可以将自我导向正途;有些情绪却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贪念)。
    柏拉图式的教育目标旨在帮助马夫,让他得以完全驯服这两匹马。


    弗洛伊德提出相关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每每我讲课说到弗洛伊德时,我就会以马和马车来比喻人的心理,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儿(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2-26 22:03:54 摘录
    第一个就是“黄金规则”(golden rule)。互惠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
    第二个真理是:人天生就是“道德虚伪”,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行事的原因。

    幸福来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都知道(研究也证实)这种幸福维持不了多久。另一个假设则是:幸福来自人的内心,但强求世界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有些事物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生活条件能让我们更幸福。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关系,即我们跟别人之间形成的必要联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30 00:32:53 摘录
    象与骑象
    太改会人际关系
    化个人的免系统

    术后能终速痊麽,并降低个人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不是只有外向的)
    天生我快乐、健康内向的人被追变得外向,他们通也能乐在其
    借比自已的心情那画自认需要人际来的人也同样可
    是们都要有人某西关于“”的项
    心做人者要接受帮助者获益更大。、我们需要跟他人互动并紧密联结、我们
    要能施,也罗要;我们需要一份归属感。追求极端个人自由相当险,因
    为它鼓励人们离开家庭、工作、城市和婚姻去追求个人及事业上的成就,也
    因此切断了最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关系。
    涅卡说得对:“一个只关心自己,凡事都问是否
    合自已利益老是不
    能活得快乐的。”约翰·恩说的也没错:“没有哪个男人女人或孩子是一座
    阿里斯芬也是对的:“我们的生命需要有别人才完整。体性越强的物种、充满爱、友谊、帮助、分享及与其他种种可和他人紧密联结
    2我
    是一群的感情恋与感情关系可能会带给我们痛苦,就像萨特( ean - payl sartre)在
    禁闭)7MAm)剧中一角所说:“他人即地狱。
    不过,他人也是天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7-07-30 00:32:18 摘录
    游死去的动物更有
    ,这种对性的规范,把爱跟上角联
    一起以跟性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一种对抗死亡恐惧的精心之已的生命
    如果上述为真,当古圣先贤用各种各样未明说的理由,警告我们远离激情
    种依恋关系,那么在我们听从其忠告时,或许应自行据酌无须照单全。
    我们有必要检视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世界,
    °国青平[端士关源强盛A
    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19世纪末,社会学奠基大师涂尔干( Emile durkheim)完成了一项奇迹。他
    从洲各地搜集资料,研究影响自杀率的因素。他的发现可以归纳为一个
    词一社会约束( constraints)。不论他如何从语法上分析这些资料,所有证据
    赧,社会规范、联系与义务越少的人,越可能自杀。涂尔干在检视“宗教
    会的整合度”时发现,生活最清心寡欲的新教徒,比天主教徒的自杀率高;
    有最密集社会网络及宗教义务的犹太人,自杀率最低也在视“家庭社会
    的合度”时也有相同的发现:独居的人最可能自杀;结婚的人,自杀率比较
    者自更低。于是,小千的结论为,人们需要义务及约
    柬来为自己的生命建立架构和意义,他说:“(一个人)所属的群体越脆弱,他
    对体的依赖便越少,于是他最后会越来越依靠自己,眼中便只有根据自己利
    益所建立的行为准则,视其他为无物。”
    100多年来的研究证实了涂尔干的判断。如果你想预测一个人有多幸福,或是可以活多久(在不得询问其基因或个性的条件下),你应该了解其人际关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30 00:31:41 摘录
    创伤后成长
    雷戈的人生在1999年4月8日这一天整个崩溃了。这一天,他太太
    个元
    个4岁,一个7岁,三个人突然消失无踪。格雷戈花
    整三天的时间,才确定他们三人没有死于车祸;他太太艾米其实是带
    个孩子跟着一个几星期前才在购物中心认识的男人私奔了。他们4个
    叫量M飞南易Y阜‘案梨N回尊国美3鼻x
    B格雷戈雇用的私人侦探很快就发现,这个毁掉格雷戈一生的男人其实
    是个借艺术家名义在外招摇撞骗的罪犯。他为什么会碰到这种惨事?格
    七觉得自己就像圣经中的约伯①一样,自己这辈子的最爱在短短一天内,
    象罪7¥7乐赵趣¥华长己目‘一区部叫°≥华俗部
    临在他身上
    事安
    戈是我的老朋友,事情发生后打电话向我这个心
    望我能告诉他,为什么他太太会被这种骗子要得团团转。我的想法是,这
    个男人听起来像个精神病患者。大部分的精神异常者其实并非暴力分子
    尽营大多数连续杀人犯及连续强暴犯都是精神异常者,但精神异常者并
    不全是暴力分子)。精神病患者也是人,而且大多是男人,他们没有道德
    有感情:也不在意别人
    。因为他们没有羞愧心,不
    血抢
    安,也没有罪恶感,所以他们很能操控别人,让别人给他们钱、性以及信
    。我告诉格雷戈,如果这个男人真的是个精神病患者,那么他其实并没
    有爱人的能力,很快就会厌倦艾米及两个孩子。格雷戈应该很快就能看到
    孩子了。
    两个月后,艾米回来了。这个时候,格雷戈已度过惊惶失措的阶段,但他的婚姻到此也彻底结束。格雷戈要开始面对艰辛漫长的心理重建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