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他们遭逢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清]沈复 周公度 译注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定价:45.00元
  • ISBN:9787533948108
  • 2019-11-05 15:43:53 摘录
    夫妻之间首先要聊的来,才是极好的,陈芸和沈复一说一答,两人互倾,欣赏才子佳人的对话,渊博,舒服,各有见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1-05 15:26:36 摘录
    沈复,清代布衣文人,画家,园艺师,字三白,号梅逸。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牧为生。46岁时写下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6:14:16 摘录
    清时阳湖管贻葄有题《浮生六记》绝句六首。诗曰:
    刘樊仙倍世原稀,瞥眼风花又各飞。赢得红阅传好句:“秋深人瘦菊花肥”。(此咏《闽房记乐》)
    烟霞花月费平章,转觉闲来事事忙。不以红尘易清福,未妨泉石竟膏肓。(此咏《闲情记趣》)
    坎坷中年百不宜,无多骨肉更离披。伤心潜下穷途泪,想见空江夜雪时。(此咏《坎坷记愁》)
    秦楚江山逐望开,探奇还上粤王台。游踪第一应相忆,舟泊胥江月夜杯。(此咏《浪游记快》)
    瀛海曾乘汉使槎,中山风土纪皇华。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此咏《中山记历》)
    白雪黄芽说有无,指归性命未全虚。养生从此留真诀,休向琅嬛问素书。(此咏《养生记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6:12:22 摘录
    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能必然,情有不容已。夫妇准以生,而或至或不至者,何哉?盖得美妇非数生修不能,而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天。然才人与才妇旷古不一合,苟合矣,即寡天焉,何憾!正惟其寡天焉,而情益深;不然,即百年相守,亦奚裨乎?
    鸣呼!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杜有零落之悲。历来才色之妇,湮没终身,抑郁无聊,甚且失足堕行者不少矣,而得如所遇以天者,抑亦难之。乃后之人凭吊,或嗟其命之不辰,或悼其寿之弗永,是不知造物者所以善全之意也。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彼庸庸者,即使百年相守,而不必百年已泯然矣。造物所以忌之,正造物所以成之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6:07:23 摘录
    想到他们,就想起译注完稿的那天下午,我在苏州网师园的茶室喝茶,傍晚出园之时,满身桂花香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6:05:24 摘录
    所谓“清新”,乃是自然。如雨似风,皆是天然,不由人工牵绊。
    俞平伯在《浮生六记》德语版序言中写道:“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
    即如俞平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撰写的《重印浮生六记序》中的“通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
    园艺篇幅虽然都是断章,但透露出的信息,是一册珍贵的《插花秘籍》。全是他的经验之谈,娓娓叙来,绝无丝毫民间艺师的那种秘而不宣的悭吝之气。“浪游记快”一卷,也是时时情景变换,“浪”字有些江湖气息,也许正因为沈复妻子去世后的心态。
    学者费如明说:“芸的可爱恐怕不在于其母性,也不在于其女儿性,而在于其独有的妻性。”“妻性”一词,乃是包融了温婉、柔媚秀丽、和顺的特点。这也是沈复之所以乐享其中的夫妇日常生活与思想情趣的底蕴。
    所以家常日语,胜于宏文巨制。于平淡无奇中,无形摇荡心旌。
    对于民国的学人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一脉,是《诗经》与《乐府诗集》的传统。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它代表的是种古意与美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6:04:05 摘录
    沈复文中的苏州之美,乃是中国古代典籍流布在人间的雨。
    她的韵致在于园林与饮食,在于流水与古树,在于吴语之发音。
    在去过了沈复与陈芸去过的所有地点与景物之后,我连吃了一周的蛮好阁菌菇面,外带一份玫瑰糖包。可惜中间点染了一点儿猪油。苏州点心就是如此,粽子加肉,玫瑰和猪油,蔗糖加芝麻,情形宛如美人穿过菜市场去买发簪脂粉。
    也许这一点儿猪油,就是沈复的广州沙面扬州妓船之旅。
    即便如此,整本书仍然得一静气。
    郁达夫谓之“清新”小品。实际乃是巨制。不少学者替沈复委屈,考证沈复与石韫玉的关系,言及石某著述几十万言,却不见流传。风格之“清新”,也是个中缘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5:47:15 摘录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归途之中“忽思虞山之胜”,便趁着兴致乘坐顺风船去了虞山!而且,他上山途中不忘品饮口感极佳的碧蝶春,下山之后又邀请路人就野店饮酒三杯!令人哑然失笑,一时无措,不知道如何评价他的这番任性之行。
    这一部分的信息也较为集中,语速甚快,有一种不以苦愁为敌的韧性、执着。而这份执着又给全书行文倍添凄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5:46:25 摘录
    所谓平凡人家、日常之美,“凡常”二字,被沈复写出了月光溪水的光泽和律动。
    梨园之内有“三分情真得天下,七分情深动鬼神”的行则。陈芸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悲戚的剧目(见卷一“阖房记乐”).便是因为自己恰是那情深之人,动不得心底的苦。
    贫贱夫妻百事哀吗?也并非如此,全书少见其怨言,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惟有妻子去世(见卷三“坎坷记愁”)、儿子早天(见卷四“浪游记快”)时有几句愤激之语,而且更多是自责,几无怨天尤人之词。正因为他这责已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中记叙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5:45:17 摘录
    惟有《浮生六记》化文采于自然,融真心于身边万物。国情,花卉,园林,官场,交游,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与妓僚,处处白描,轻笔一过,心内生花。
    于《红楼梦》,每一个部分则不是轻笔,而是绫罗细纹。曹雪芹是于锦缎之上设色,沈复则是于布帛之上绘图水墨。
    然而沈复的结构自有特点。按清代管贻藤阅读此书后所写的六首诗看,每一记,记叙人生记忆中的一个版块。闺情、闲趣、愁心浪游,与佚失的“琉球”“养生”两章,移步换景,反而有一种推杯却盏似的酣畅,就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内心挂碍。
    沈复没有反对什么礼教,而是这些人生处境,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真相。他对人的认知,本分、平淡、真切、明了。《红楼梦》是一种繁华过后的凄凉。《浮生六记》则是一种布衣文人的日常哀矜,与普通世人更为切心。
    这文字之切心,即是人世间最难得的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3 15:44:12 摘录
    沈复此书,书名虽然源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但比李白多三分静气。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
    这满目琳琅与恬淡素雅,一静一动,正是华宇与市井的美学之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16 15:08:34 摘录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春夜宴桃李园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23:51:03 摘录
    临行,向余小语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居三月,如十年之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9-19 22:10:24 摘录
    芸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余强挽之,悄然径去。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或问何人,以表弟对,拱手而已。

    最后至一处,有少妇、幼女坐于所设宝座后,乃杨姓司事者之眷属也。芸忽趋彼通款曲,身一侧,而不觉一按少妇之肩,旁有婢媪怒而起曰:“何物狂生,不法尔!”余试为措词掩饰,芸见势恶,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与愕然,转怒为欢,留茶点,唤肩舆送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9-19 21:53:37 摘录

    离余家半里许,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
    回廊曲折,小有园亭,每逢神诞,众姓各认一落,密悬一式之玻璃灯,中设宝座,旁列瓶几,插花陈设,以较胜负。日惟演戏,夜则参差高下,插烛于瓶花间,名曰“花照”。花光灯影,宝鼎香浮,若龙宫夜宴。司事者或笙箫歌唱,或煮茗清谈,观者如蚁集,檐下皆设栏为限。
    余为众友邀去,插花布置,因得躬逢其盛。归家向芸艳称之,芸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于是易髻为辫,添扫蛾眉;加余冠,微露两鬓,尚可掩饰;服余衣,长一寸又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芸曰:“脚下将奈何?”余曰:“坊间有蝴蝶履,大小由之,购亦极易,且早晚可代撒鞋之用,不亦善乎?”芸欣然。
    及晚餐后,装束既毕,效男子拱手阔步者良久,忽变卦曰:“妾不去矣,为人识出,既不便,堂上闻之又不可。”余怂恿曰:“庙中司事者谁不知我,即识出,亦不过付之一笑耳。吾母现在九妹丈家密去密来,焉得知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