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是雪漠的又一部文化力作,也是《雪煮《道德经》》系列的第一辑,日后将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以及第四辑。在本书中,他没有延续一贯的对《道
……
[ 展开全部 ]
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的方式,立足于东方哲学却跳出东方哲学的研究框架,告诉人们如何“修道”。现代人远离“道”,而专注于“术”,这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本书旨在告诉人们如何将《道德经》“学以致用”,如何运用传统智慧,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造命运,将哲学化为生活的方法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 收起 ]
作者:雪漠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定价:48.00元
ISBN:978752020011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簡單行者
2020-10-19 22:25:18 摘录
老子和庄子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了他们,所以中国文化一点也不逊于印度文化。我们很难说他们跟佛陀相差多远,因为,老庄和佛陀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事业,而不是境界。虽然很多人可能更推崇佛教,但这是因为很多人对道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这不怪道教本身,也不怪很多误读道教的人,只能怪道教的鱼龙混杂。
道教的衰微,远比佛教严重,道教已经没落了,基本上处于衰亡的状态,多流于道术的层面了,关心道想要证道的人已经不太多了,学到老子《道德经》核心层面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很有名的道教领袖人物,也不讲道,只讲道术,一见人就打卦算命,再高一点的,就把内丹作为一种生命科学在训练,这已经很不错了。所
以,很多人并不了解道教,有些人甚至以为道教只有道术。其实道术根本不能代表道教,也不能代表道家。能够代表道家的,是老子和庄子所讲的本体的道。你可以看看《逍遥游》和《齐物论》至少在表述上,庄子的境界不在老子之下。因为,《道德经》还有种即时性、格言性的味道,毕竟它是在别人的要求下诞生的,而庄子是系统地著书立说。所以,庄子对证道的表述更加圆满,庄子的境界不会低于老子。有人一提起禅宗的开悟者,就觉得庄子可能不如他们,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老庄的境界,超越了很多高僧大德。
好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10-13 11:07:35 摘录
真正的成就者即使证得成就了,进入了无修道,他也仍然会在无相的安住之中修行一样,他无时无刻不在修。所以,无论对道人来说,还是对佛教信仰者来说,修道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了这种生活的时候,就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一点点改变你原来的生活习惯。原来只把早上两小时当成修道的,就要尽量让自己时时刻刻都在修道。香巴噶举甚至有一种梦观成就法它让你在梦境中也修道。这种修法有什么好处呢?当你始终生活在智慧的修炼中时,智慧就变成了你的生命习惯,它就会取代你原有的、无知的生命习惯,在面对死亡、或是大小磨难的时候,你仍然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情,仍然能自主心灵,那么你的生命质量就始终很好,不会迷乱,能自主命运。
接下来,《道德经》还会讲到虚心实腹等,这些东西都跟在虚静中打坐有关,虽然比较麻烦,但能帮你保持很好的状态,让你修出的东西不要散掉。因为,你一旦不保护它,心中出现了不虚静的、执著的想法,比如一些计较、算计等等,你的心中就会出现幻觉、幻境,你一旦执著,就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即使你没法远离红尘,必须在红尘中生活,也要把虚静之心变成一种常态,始终保持一种虔诚的、纯净的心态。这也很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修道。
虚静要成为生活的常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10-13 11:01:24 摘录
一定要明白,修道也罢,做事也罢,什么也罢,都要变成生活方式,才起作用。也就是成为常态才起作用。因为你有肉体,肉体在不断地变化,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你的生命状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像净水器,必须把净水器接在水龙头上,每次用水都要经过它,你喝到的水才是经过了净化的,不是说净化了一次,后来
所有的水都是净化水了。你只有把修道的状态变成生活的常态,它才能不断地为你清净内外的污染,让你的心始终在虚静状态之中,不要生起执著,不要生出牵挂。
前段时间,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里面有个情节对修道很有启迪意义。焦三爷给弟子们教唢呐的时候,一旦发现有弟子出去打工,不生活在唢呐的世界里时,他就会非常愤怒。为什么?因为,弟子一旦出去打工,唢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了,打工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这时,他就会把唢呐给丢掉。修道也是这样,无论修行还是写作,都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成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僧人要出家修行的原因。他们想从红尘生活中淡出,换一种修道的生活方式。
当然,现在有好多出家人已经不是在修道了,他们是在做道场、做法事、赶经忏、做水陆法会等,这些都不是佛教。佛教的本质,是改变自己的心,让心属于自己。当你把佛教的一些仪式变成职业,让它帮你赚钱的时候,它就不是佛教了。
让修道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才能起到作用。 让正知正念成为自己的生命品质,才是修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10-10 15:54:36 摘录
传播到今天,佛教已经演化为三大语系:巴利语系为南传佛教,藏语系为藏传佛教,汉语系为汉传佛教一定要明白,佛教是按语言来分的,所以,如果把我的作品归入宗教文化著作的话,它就属于汉传佛教的内容,不属于藏传佛教。为什么?因为我是用汉语来写作的。真正决定了它的分类的,是其传播语言,而不是其传承,哪怕它的源头在尼泊尔,它也仍然是汉传佛教文化著作。
“一定要明白,佛教是按语言来分的。” 原来真不太明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10-08 17:54:02 摘录
我也常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为什么不从容点做事呢?留一份从容,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所谓事缓则圆,任事情慢慢发展,它自然就会圆满。如果你太着急的话,地基打不好,所有的努力都容易落空。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意思。老祖宗验证过无数次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去实践。所有追求速度的,退转、退步的都很快。很多人修佛一年佛在眼前,修佛两年佛到大殿,修佛三年佛到西天,原因便多在于太着急。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活着的方式。换句话说,真正的修佛、学佛,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点点删除有毒的生命程序,为生命和心灵装上一套清净的程序,然后一辈子过一种清净的生活。所以,不要着急。
不要着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10-08 16:29:47 摘录
所以,修道者才要出家,斩断红尘。红尘中有很多享受,但他们仍然要出家清修。他们必须为心灵腾出一个空间,为生命减少一些可以减少的负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好的享受也不要。为什么?因为,多一种享受,就多一份麻烦,永远都是这样。你如果接受了一种享受,就必须接受那享受给你带来的麻烦。
一定要明白,《大藏经》浩瀚如海,其实只讲了几个字:苦集灭道。它也解释了道——道是什么?道就是“缘起性空”。你说它存在,但它会变化,不会永恒;你说它不存在,它又确实有显现上的存在。所以,释迦牟尼总是用幻化来形容“缘起性空”,有时也用戏论,幻灭等,跟“惚恍”的意思相若。
何日入兰若?何时得惚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10-08 16:06:06 摘录
有些人不懂大礼拜在修道上的意义,将它当成了运动,用它来锻炼身体。其实不该这样。不能觉得自己是在锻炼身体。要明白大礼拜的第一个作用,是为了清除我慢、培养谦恭心;然后是让你对信仰对象生起净信,表示尊重恭敬;第三是清除你的业障;第四是增加你的福报。除此之外,大礼拜还有很多功效,锻炼身体只是附带效果。但是,如果你做大礼拜时没有正念和信仰的成分,单纯把它当成一种运动,它就只能帮你锻炼身体了。所以,大礼拜也需要观想,而且是带着正念、带着信仰地观想。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叫修道。
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就暗合大道了,叫“夷希微合大道”。大道既不能用眼睛看,不能以色相理解,不能由声音呈现,也是摸不到的。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同样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注意,这个表述跟老子的表述非常相似。
夷希微。合大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09-05 16:35:23 摘录
【真信仰者,有高远而具体的发心,有正见智慧的指导,有持之以恒的精进,有如理如法的修证。他不仅仅是学者,更是行者;不仅仅是利众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彻底的实践者。他的一生,是为了践约那精神,他的目标持久而专一,他的目光远大而务实,他可以舍弃一切的虚幻外相,而直奔精神的内核。那内核,就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的发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08-27 13:34:03 摘录
胜解作意就是观想。很多人修道时,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如果你实在证不到,也可以这么修。佛教的生起次第就是这样。他本身不是佛,但他想成为佛,于是就首先观想佛,就像整天想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一样。这里的想,不仅仅是想念,更多的是向往,想要向他学习,想要变得像他那么伟大,这就是胜解作意。当你老是在模仿,老是在向往时,你就会慢慢地走近他,融入他的那种境界,你去体会它,慢慢地体悟。由最初的胜解作意变成后来本来就那样,也就是先是假的,然后慢慢变成真的。修道必须让自己融入那种境界,体悟那种境界,如果体悟不到的话,你是没法修道的。
胜解作意 作意胜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簡單行者
2020-08-24 17:34:37 摘录
实践“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体味前面的“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发现为何名是相对的?为什么有欲?如何做到无欲?发现善恶美丑的虚幻性,发现有无的相对性,发现难易的转化性,发现长短的相互制约性,发现高下的循环性,发现前后的变化及相随性,发现自己的心声和大自然的声音的和谐性,发现个体生命和大自然的和谐性,发现这诸多的性所构成的修道中的一个整体。这时,你就会明白,老子不仅仅在表述一种相对哲学。
我们不要单纯从哲学层面理解它,要用生命实践它,把哲学化为修道时的妙用。因为,假如没有这种实践的话,东方哲学就失去它最重要的价值了。我们一定要明白,佛家也罢,道家也罢,儒家也罢,最重要的都是实证性。哲学只是“教”,如果没有“证”,“教”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行为中实践自己信奉的真理,必须将信仰体现于行为,否则就没有意义。
必须将信仰体现于行为,否则无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
第一章
在有无生灭中,触碰众妙之门
第二章
无为中,看破分别的虚幻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 王
第四章
湛然空寂,游龙画凤
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第六章
无中生有,有中生妙
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第八章
圣人如水,滋润万物
第九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章
圣人修炼的三部曲
第十一章
心中有 空 ,天地自宽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纷繁世界?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第十四章
用身心融入得道者的境界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第二十一章
恍惚无执中的光明历历
附录
揭秘内丹:揭露天机的道歌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
第一章
在有无生灭中,触碰众妙之门
第二章
无为中,看破分别的虚幻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 王
第四章
湛然空寂,游龙画凤
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第六章
无中生有,有中生妙
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第八章
圣人如水,滋润万物
第九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章
圣人修炼的三部曲
第十一章
心中有 空 ,天地自宽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纷繁世界?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第十四章
用身心融入得道者的境界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第二十一章
恍惚无执中的光明历历
附录
揭秘内丹:揭露天机的道歌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
第一章
在有无生灭中,触碰众妙之门
第二章
无为中,看破分别的虚幻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 王
第四章
湛然空寂,游龙画凤
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第六章
无中生有,有中生妙
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第八章
圣人如水,滋润万物
第九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章
圣人修炼的三部曲
第十一章
心中有 空 ,天地自宽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纷繁世界?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第十四章
用身心融入得道者的境界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第二十一章
恍惚无执中的光明历历
附录
揭秘内丹:揭露天机的道歌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道教的衰微,远比佛教严重,道教已经没落了,基本上处于衰亡的状态,多流于道术的层面了,关心道想要证道的人已经不太多了,学到老子《道德经》核心层面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很有名的道教领袖人物,也不讲道,只讲道术,一见人就打卦算命,再高一点的,就把内丹作为一种生命科学在训练,这已经很不错了。所
以,很多人并不了解道教,有些人甚至以为道教只有道术。其实道术根本不能代表道教,也不能代表道家。能够代表道家的,是老子和庄子所讲的本体的道。你可以看看《逍遥游》和《齐物论》至少在表述上,庄子的境界不在老子之下。因为,《道德经》还有种即时性、格言性的味道,毕竟它是在别人的要求下诞生的,而庄子是系统地著书立说。所以,庄子对证道的表述更加圆满,庄子的境界不会低于老子。有人一提起禅宗的开悟者,就觉得庄子可能不如他们,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老庄的境界,超越了很多高僧大德。
接下来,《道德经》还会讲到虚心实腹等,这些东西都跟在虚静中打坐有关,虽然比较麻烦,但能帮你保持很好的状态,让你修出的东西不要散掉。因为,你一旦不保护它,心中出现了不虚静的、执著的想法,比如一些计较、算计等等,你的心中就会出现幻觉、幻境,你一旦执著,就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即使你没法远离红尘,必须在红尘中生活,也要把虚静之心变成一种常态,始终保持一种虔诚的、纯净的心态。这也很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修道。
所有的水都是净化水了。你只有把修道的状态变成生活的常态,它才能不断地为你清净内外的污染,让你的心始终在虚静状态之中,不要生起执著,不要生出牵挂。
前段时间,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里面有个情节对修道很有启迪意义。焦三爷给弟子们教唢呐的时候,一旦发现有弟子出去打工,不生活在唢呐的世界里时,他就会非常愤怒。为什么?因为,弟子一旦出去打工,唢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了,打工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这时,他就会把唢呐给丢掉。修道也是这样,无论修行还是写作,都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成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僧人要出家修行的原因。他们想从红尘生活中淡出,换一种修道的生活方式。
当然,现在有好多出家人已经不是在修道了,他们是在做道场、做法事、赶经忏、做水陆法会等,这些都不是佛教。佛教的本质,是改变自己的心,让心属于自己。当你把佛教的一些仪式变成职业,让它帮你赚钱的时候,它就不是佛教了。
一定要明白,《大藏经》浩瀚如海,其实只讲了几个字:苦集灭道。它也解释了道——道是什么?道就是“缘起性空”。你说它存在,但它会变化,不会永恒;你说它不存在,它又确实有显现上的存在。所以,释迦牟尼总是用幻化来形容“缘起性空”,有时也用戏论,幻灭等,跟“惚恍”的意思相若。
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就暗合大道了,叫“夷希微合大道”。大道既不能用眼睛看,不能以色相理解,不能由声音呈现,也是摸不到的。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同样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注意,这个表述跟老子的表述非常相似。
道;名可名,非常名”,发现为何名是相对的?为什么有欲?如何做到无欲?发现善恶美丑的虚幻性,发现有无的相对性,发现难易的转化性,发现长短的相互制约性,发现高下的循环性,发现前后的变化及相随性,发现自己的心声和大自然的声音的和谐性,发现个体生命和大自然的和谐性,发现这诸多的性所构成的修道中的一个整体。这时,你就会明白,老子不仅仅在表述一种相对哲学。
我们不要单纯从哲学层面理解它,要用生命实践它,把哲学化为修道时的妙用。因为,假如没有这种实践的话,东方哲学就失去它最重要的价值了。我们一定要明白,佛家也罢,道家也罢,儒家也罢,最重要的都是实证性。哲学只是“教”,如果没有“证”,“教”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行为中实践自己信奉的真理,必须将信仰体现于行为,否则就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