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艺术(影印第7版)》编辑推荐:美国高校经典教程,透彻解析观影之道。全面展现电影艺术,完整还原原著风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400余所著名学府指定教材,发行7版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约瑟夫•M•博格斯(Joseph M.Boggs) 丹尼斯•W•皮特里(Dennis W.Petrie)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 定价:60.00元
  • ISBN:9787510050695
  • 2017-07-29 21:31:26 摘录
    1.以情节为中心;
    2.以情感效果或情绪为中心;
    3.以人物为中心;
    4.以风格、质感或结构为中心;
    5.以思想为中心。
    第一和第三类,即以情节或人物为中心,都十分容易理解。前者,比如我们多数人都看过的动作片和悬疑片就是,如《蜘蛛侠》、《第六感》,不仅好看,我们还期待着最后那个结局。后者也重视情节,但会花更多的篇幅专门刻画一两个人物,比如《愤怒的公牛》、《乔布斯传》。
    第二类以情感或情绪为中心的作品也颇常见。恐怖电影即是类型之一。另外,一些诗意化的电影,如克劳德·勒鲁什导演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尼克卡索维茨导演的《恋恋笔记本》,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贯穿全片的情怀。
    第四类突出自身结构的作品相对少见,也很难成为市场主流。然而,恰怡是这类作品经常令人过目不忘,因为导演懂得在讲述方法上别出心裁,最后呈现出的冲击力便尤为强劲。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诺兰的《记忆碎片》,昆汀的《低俗小说》。
    需要进一步分解的是第五类,以思想为中心。人类的思想宏大而微妙,每部作品往往只涉及其中一个侧面而已。根据已有的影视库进行划分,至少出现这么几种∶道德含义、人性真相、社会问题、尊严抗争、关系复杂性、成长意识、道德或哲学谜题。电影是艺术的产物,所以无论处理哪种思想,都重在表现,而不是正面控诉或树立标杆。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思想之间存在交集,而无明显冲突,但重点表现哪一样还是很重要,例如在探讨道德或哲学谜题的电影中,暗示、神秘化就成为导演的最惯用手法。
    面对一部电影,我们应该尽快找出它的主题,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如果可以,我们还应该对它做一个综述。主题的评判一般比较主观,但并不是没有标准参照,很多主题是普适性的,也就是说,其主题已超出时代、环境等的限制,对观赏的人长期有效。经典电影在每个时代都会带来“正当”的感觉,如《卡萨布兰卡》,就持续性地散发魅力,吸引着不同时期的观众。此外,也有一些非普世性主题,
    很好的电影艺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