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印刷字体,从形制、体制到印制的演进过程,以及对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到一九四九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字改革和字体设计的关注
……
[ 展开全部 ]
与投入,及全国仅有的做字单位 “一所三厂”不断尝试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更专业地陈述字体设计的艺术规律和知识,让读者认识到字体设计人,以及他们从事的艺术活动的价值,认知到文字的审美和功能应用,使人们对汉字之美有全新的理解。 通过对这十几位字体设计师的采访纪实,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个人,映衬出新中国印刷字体发展进程的历史轨迹。读过此书,才懂得感激文字,敬畏文字! 浏览全书,可让我们了解中国印刷造字活动近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明白近代中国印刷文字创造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进程。更让我们有幸聆听到像谢培元、钱震之等极少数国宝级字体设计大师的字韵遗音。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将汉字的 “笔形、结构、灰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创造了新报宋、 清刻体、宋一体、华文楷体、华丰仿宋、小姚、楷体…… 广泛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辞海》等各种文化载体,改变了中国这个汉字大国却需从日本引进印刷字体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了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柯炽坚等第二代字体设计人以及北大方正字体创作团队,他们一方面对文字执着传承,一方面不拘泥于固化模式,以字体美学认知和人性化的阅读观,设计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新字体。朱志伟创作了适合大众阅读的“博雅宋”; 倪初万的 “水柱体”, 以及他由生活经验转化为创作灵感,创作出个性生动的标题字等。文中的采访,让你感受到他们甘于寂寞,对文字充满情感,忍受劳动价值不被认同,忘我的创作历程。读后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充满感激。
[ 收起 ]
作者:廖洁连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定价:68.00元
ISBN:978756097786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JerrySHENG
2018-05-17 23:27:22 摘录
旧报宋以日本的秀英体为基础设计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6:51:52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6:50:3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6:48:37 摘录
中国四大印刷字体: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
楷体
唐代专责抄写佛经的“写经生”参照楷书来抄写,逐渐形成一种“汉字写书体”,后来发明雕版印刷术,刻书取代抄书,楷书因而成为雕刻印刷最早期参照的字体。二十世纪,中国各大印书局自行创制字稿及生产,请擅长写楷体的人写手稿,然后刻字。早期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汉文、华丰和华文印书局等规模较大,而汉文、华丰和华文的正楷都很有名,尤以“华文正楷”最美观。这种字体沿用至今。
宋体
雕刻工人雕刻书版时,参照唐代书法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体,开始形成宋体字;后来刻工为方便和增加速度,逐渐写成横细竖粗、转折呈棱角的宋体字。
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书院和书馆印制圣经,成就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字体和印刷术交流。1949年,新中国统一和规范印刷字体,宋体楷化,以宋体为范本。九十年代,字体产品化,不同品牌的宋体形态虽有差异,但都不离宋体的基本底蕴。
仿宋体
杭州人丁善之和丁辅之在1916年,参照宋刻体的字形、笔形设计,刻制成仿宋活字,命名为“聚珍仿宋”。二十至三十年代,百宋铸字印刷厂的南、北仿宋体,和华丰铸字所刻的长、方形仿宋,称“真宋”在新中国成立后修整补充。这字体沿用至今。
黑体
黑体又称“等线体”“方头体”。日本昔日对各种洋货商标上的拉丁文字造型很感兴趣,于是借鉴并创造出汉字黑体,日本筑地活版社和秀英舍先后创制三号和五号黑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黑体传入中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6:28:11 摘录
宋>仿宋>黑体>楷,宋一倍于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4:23:02 摘录
楷体缩小后能见度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3:36:3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2:19:26 摘录
印刷体考虑缩小后的清晰度、易读性、整体效果和印刷适用性。 屏幕体考虑低分辨率下的小级数文字。 若果微軟雅黑用在適當的大小,印刷理論上都不會太差,因為它本來就是方正的蘭亭黑,只是方正選了適合螢幕用的磅重賣給微軟; 印刷效果不好也是这个原因,粗不粗细不细,看起来横竖笔画的粗细不一致但是又不是差很多,这个问题就是因为针对显示像素优化造成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4 12:03:57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3 21:38:19 摘录
黑、宋横平,一排看过去没跳跃感;仿宋、楷体有跳跃感。越跳眼越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3 18:20:36 摘录
圆体不用在正文,因为太均匀,共性大于个性,个性差的字影响阅读速度。 标题要:黑,大,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3 15:55:14 摘录
解放前,当时报纸正文用宋体,标题用楷体和黑体,书的内文就用楷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3 11:19:14 摘录
博雅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2 22:21:2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JerrySHENG
2018-05-12 22:18:52 摘录
商朝,刻甲骨而得甲骨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李斯作小篆 。 相传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毛笔。秦代官员为方便书写,发展出隶书,横长竖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汉代为起草文书,写得急了,就有了草书。史游<急就篇>。后汉民间就有了行书,晋代王羲之<兰亭序> 汉末,人们嫌隶书麻烦,草书难辨,就在隶书基础上创造楷书,颜真卿柳公权,楷书顶峰。 楷书中以魏楷,晋楷,唐楷三个有名。 南北朝崇佛造塔,多雕碑石,是有魏碑。以毛笔学方笔。 印刷用楷体由楷书发展而来,唐代抄经用写书体。唐创造雕版印刷,楷书成为雕刻印刷的参照。 宋,为雕板印刷而生,木板为横纹,刻工为避免竖划断裂,刻成横细竖粗的宋体字。明代中叶变成熟,称明朝体。宋代没有。64年为人民日报设计报宋体,沿用至今所有报纸。同时为辞海和毛选设计宋二体(书宋体),沿用至今大部分书籍。 仿宋,由楷书发展而来,宋体结构,楷书笔划,横竖一样粗细。用于副标题和诗词。横划略斜,竖排还好,横排过于跳跃。 黑体。日本对洋货商标的拉丁文的借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廖洁连
序一——————————————吕敬人
序二——————————————杉崎真之助
序三——————————————安尚秀
序四——————————————Uta Schneider
字体设计基本知识
新一代字体作品
中国字体设计人
60 朱志伟:“汉字字体有太多内涵,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以至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千丝万缕
80 钱焕庆 :“先要练这三个手指头的劲力,拿着一把刀,什么草稿都没有,
要刻出字来, 那个字,就火柴棒大。”
92 谢培元 :“一个人每天只能设计四个字。一个人最少要设计几年才完成。问题来了,第一天设计的和第一
110 余秉楠:“友谊体是当年东德送给中国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的礼物。这套字体的命运,是很惨的。”
126 柯炽坚 :“我相信,俪宋体是世界上第一套繁体汉字外框字,终于在香港研发成功!”
140 倪初万:“我始终就是一个想法:字体更人性化一 些,就是对生命更加关注一些。”
156 齐立:“当设计师看到自己设计的字体出现在各种场合,逐渐
被大众所接受、所运用,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快乐。”
168 邹秀英:“字变得飞起来,感觉很活泼。那个点呢,我就用了一颗心,新鲜点嘛。”
182 徐学成:“我的宋体字, 应用了仿宋写法, 风格饱满, 更加秀气。”
192 周今才:“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糟糕、 很糟糕, 真的很糟糕!”
206 钱震之:“我是深感痛心。我这辈子跟字拜拜了,但还是很关心的。”
220 陆华平:“现在我们的感觉是有一点吃力不讨好,字体设计的发展要看以后的市场趋势,好一点的话,还
236 附录
246 跋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廖洁连
序一——————————————吕敬人
序二——————————————杉崎真之助
序三——————————————安尚秀
序四——————————————Uta Schneider
字体设计基本知识
新一代字体作品
中国字体设计人
60 朱志伟:“汉字字体有太多内涵,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以至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千丝万缕
80 钱焕庆 :“先要练这三个手指头的劲力,拿着一把刀,什么草稿都没有,
要刻出字来, 那个字,就火柴棒大。”
92 谢培元 :“一个人每天只能设计四个字。一个人最少要设计几年才完成。问题来了,第一天设计的和第一
110 余秉楠:“友谊体是当年东德送给中国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的礼物。这套字体的命运,是很惨的。”
126 柯炽坚 :“我相信,俪宋体是世界上第一套繁体汉字外框字,终于在香港研发成功!”
140 倪初万:“我始终就是一个想法:字体更人性化一 些,就是对生命更加关注一些。”
156 齐立:“当设计师看到自己设计的字体出现在各种场合,逐渐
被大众所接受、所运用,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快乐。”
168 邹秀英:“字变得飞起来,感觉很活泼。那个点呢,我就用了一颗心,新鲜点嘛。”
182 徐学成:“我的宋体字, 应用了仿宋写法, 风格饱满, 更加秀气。”
192 周今才:“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糟糕、 很糟糕, 真的很糟糕!”
206 钱震之:“我是深感痛心。我这辈子跟字拜拜了,但还是很关心的。”
220 陆华平:“现在我们的感觉是有一点吃力不讨好,字体设计的发展要看以后的市场趋势,好一点的话,还
236 附录
246 跋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廖洁连
序一——————————————吕敬人
序二——————————————杉崎真之助
序三——————————————安尚秀
序四——————————————Uta Schneider
字体设计基本知识
新一代字体作品
中国字体设计人
60 朱志伟:“汉字字体有太多内涵,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以至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千丝万缕
80 钱焕庆 :“先要练这三个手指头的劲力,拿着一把刀,什么草稿都没有,
要刻出字来, 那个字,就火柴棒大。”
92 谢培元 :“一个人每天只能设计四个字。一个人最少要设计几年才完成。问题来了,第一天设计的和第一
110 余秉楠:“友谊体是当年东德送给中国一九五九年国庆十周年的礼物。这套字体的命运,是很惨的。”
126 柯炽坚 :“我相信,俪宋体是世界上第一套繁体汉字外框字,终于在香港研发成功!”
140 倪初万:“我始终就是一个想法:字体更人性化一 些,就是对生命更加关注一些。”
156 齐立:“当设计师看到自己设计的字体出现在各种场合,逐渐
被大众所接受、所运用,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快乐。”
168 邹秀英:“字变得飞起来,感觉很活泼。那个点呢,我就用了一颗心,新鲜点嘛。”
182 徐学成:“我的宋体字, 应用了仿宋写法, 风格饱满, 更加秀气。”
192 周今才:“我们现在的情况很糟糕、 很糟糕, 真的很糟糕!”
206 钱震之:“我是深感痛心。我这辈子跟字拜拜了,但还是很关心的。”
220 陆华平:“现在我们的感觉是有一点吃力不讨好,字体设计的发展要看以后的市场趋势,好一点的话,还
236 附录
246 跋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楷体
唐代专责抄写佛经的“写经生”参照楷书来抄写,逐渐形成一种“汉字写书体”,后来发明雕版印刷术,刻书取代抄书,楷书因而成为雕刻印刷最早期参照的字体。二十世纪,中国各大印书局自行创制字稿及生产,请擅长写楷体的人写手稿,然后刻字。早期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汉文、华丰和华文印书局等规模较大,而汉文、华丰和华文的正楷都很有名,尤以“华文正楷”最美观。这种字体沿用至今。
宋体
雕刻工人雕刻书版时,参照唐代书法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体,开始形成宋体字;后来刻工为方便和增加速度,逐渐写成横细竖粗、转折呈棱角的宋体字。
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建书院和书馆印制圣经,成就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字体和印刷术交流。1949年,新中国统一和规范印刷字体,宋体楷化,以宋体为范本。九十年代,字体产品化,不同品牌的宋体形态虽有差异,但都不离宋体的基本底蕴。
仿宋体
杭州人丁善之和丁辅之在1916年,参照宋刻体的字形、笔形设计,刻制成仿宋活字,命名为“聚珍仿宋”。二十至三十年代,百宋铸字印刷厂的南、北仿宋体,和华丰铸字所刻的长、方形仿宋,称“真宋”在新中国成立后修整补充。这字体沿用至今。
黑体
黑体又称“等线体”“方头体”。日本昔日对各种洋货商标上的拉丁文字造型很感兴趣,于是借鉴并创造出汉字黑体,日本筑地活版社和秀英舍先后创制三号和五号黑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黑体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