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加] 卜正民
  •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 定价:68
  • ISBN:9787508664545
  • 2019-12-11 22:34:04 摘录
    元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将大批工匠集中于官窑。至元二十九年(1292)和泰定元年(1324),瓷局完成了两次扩充。泰定元年,景德镇被置于江浙行中书省的直接管辖之下,但没过多久,即于泰定二年(1325)落入叛军之手,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才重开官窑。有意思的是,元泰定二年也是标志着青花瓷生产彻底转变的年份。我们的根据来自在朝鲜半岛海域打捞起的一艘中国沉船上所发现的货物,货箱木签上标明的装运目期是
    元泰定二年四月十二日(1325年6月1日)。这一船货物中有5000件景德镇瓷器,但没有一件是青花的。然而,10年后,每一批从景德镇起运的瓷器中无一不有青花瓷的身影。脱离了国家控制的景德镇工匠也许在这一工艺风格的突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种跨文化杂交的工艺品横扫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世界各大陶瓷制造中心的工匠们—一从15世纪的帖木儿( Tamerlane官廷,16世纪的墨西哥,再到17世纪的代夫特(Delt)都在竭力仿制中国青花瓷的外观和神韵,但他们无一例外,都以失败
    告终。
    脱离控制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很有可能是因为销路打开。猜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2-11 22:22:23 摘录
    瓷器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最能代表明代工艺风格的莫过于当时欧歌洲人以其产地命名的“ china”瓷器。诞生于元代的瓷器式样已经成为经典的代名词一将白色的薄胎瓷胚上釉后,绘以钻蓝色的纹样,再次上釉后进行高温烧制,最终形成一层如玻璃般透明而坚硬的表面。
    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青花却不是。这种跨文化的审美趣味是由一个国际性的陶瓷市场催生出来的。对白底蓝纹的偏好最早起源于波斯。波斯工匠没有烧制真瓷的技术,但拥有能够在器物表面绘制生动花纹的钴类染料。了解了波斯人喜好的中国工匠利用自己超凡绝伦的上釉工艺,生产出了深受14世纪波斯市场欢迎的精细瓷器。对于青花瓷的大量需求部分得益于地方宗教的约束。《古兰经》禁止使用金银餐盘的炫富行为(朱元璋也曾对宗室下过同样的禁令,因此青花瓷便成了波斯富人宴客时首选的昂贵餐具。
    波斯,伊斯兰地区,既是青花原料,也是青花瓷器主销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