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中信国学大典(50种)是中信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强强联合推出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丛书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港台知名学者担任
……
[ 展开全部 ]
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文集。
[ 收起 ]
作者:陈鼓应 蒋丽梅 导读及译注
出版社: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定价:45.00元
ISBN:978750863937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8 09:06:33 摘录
本篇导读
《齐物论》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全篇共分七章:第一章,劈头提示“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成见)、扬弃我执、打破自我中心。接着写“三籁”,述自然音响。
第二章,评“百家争鸣”——学派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
第三章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并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
第四章,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观给予外界的偏见。再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
第五章,再度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第六章,列举三个寓言故事,引申前义。第一个故事“尧问舜”一段,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和开放心灵之涵容性的不同第二个故事“啮缺问乎王倪”一段,提出“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申说价值标准不定于一处,并指出人群习于“人类自我中心”之非。第三个故事“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段,描述体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
篇末第七章,列举二则寓言“罔两问景”一段、喻“无待”之旨。“庄周梦蝴蝶”一段,写“物化”之旨。
许多有名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槁木死灰”、“万窍怒号”、“狙公赋芧”、“朝三暮四”、“十日并出”、“栩栩如生、“妄言妄听”、“存而不论”、“心如死灰”、“恢恑憰怿”、“沉鱼落雁”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8 08:55:24 摘录
“庖丁解牛”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而这寓言尤引人注意的是它由技入道所蕴含的哲学和艺术的义涵。由技艺而呈现道境的学说,屡见于《庄子》一书。如《达生》篇中“佝偻承蜩”、“津人操舟”、“梓庆为鐻”及《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等寓言,皆倡导由技入道的哲理。
庖丁的技艺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乃是因为他不间断地操练工夫:初学时(“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十九年矣”,在长期实践累积的经验中,庖丁越来越体认到其中的奥妙——掌握到牛体的生理结构、筋络的理路、
骨节间的空穴。如是依着自然的纹理(“依乎天理”),顺着本然的结构(“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地进行运刀动作。
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艺时日越久则技能越专精,这在于持之以恒—用庄子的特殊术语来说就是“有守”。庖丁的由技入道,正是技巧专一、艺能专精,志于道而有所持守之故。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形”与“心”在艺术活动的创作转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达到心神运作的灵妙,肢体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实质的技艺操作,方能升华为“游刃有余”的艺术活动。
想象力和美感是庄子创作运思的重要成素。在多项由技入道的寓言作品中,庖丁解牛”的构想尤为出奇。宰牛原本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其艰辛的苦役,庄子笔下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洋溢着审美趣味。解牛告成,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真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艺术创作者审美享受的陶然心境。
庖丁协调着肢体作出配合无间的艺演,举手投足之间皆能合拍于雅乐的美妙乐音,并表演出优雅动人的舞姿,这艺术形象构成一幅令人赞赏不已的审美意趣,也描绘出主体技艺之出神入化于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而庖丁臻至道境的操刀过程中,是以“神遇”、“神行”为主导。守气、静心、凝神,“神”、“形”和合,才能展现为灵妙的道境及其出神入化的艺术活动。
苏东坡深悟了疱丁解牛的道理,体悟到艺术创作和经验累积的关系,从而说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地’,‘运斤成风’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则说:“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与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美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8 08:42:42 摘录
《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外篇《达生》篇,通篇发挥此养神之理。
本篇分三章,首章提出“缘督以为经”,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第二章,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天理”(顺着自然的纹理),并怀着“怵然为戒”、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庖丁解牛”的意旨在《人世间冫篇中得到更具体、更细微的发挥。第三章分三段作喻,写右师之介,乃属自然之貌。这段主要在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德充符》全篇发挥这一主题。泽难一小段,写水泽里的野鸡,逍遥自在,若关在樊中,则神虽旺,却不自遂后一段“秦失吊老聃”,写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如,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所拘束。篇末结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喻精神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延续的意义与延展的价值。
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本篇,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恢恢有余”、“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7 12:06:25 摘录
“逍遥”为“游”之写状,“游”乃主体“自得”、“自适”之心境,《逍遥游》崇尚的是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然而庄子的“逍遥”并非在空想的高塔上乘凉,他的“逍遥”可说是寄沉痛于悠闲,其生命底层愤激之情其实是波涛汹涌的。
篇末一句“安所困苦哉!”透露出庄子所处时代生存环境的讯息,庄子借狸狌”的跳跃,暗写当世知识分子活动的遭遇,生动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言行活动,终于导致“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的悲惨结局。
本篇主题可以用“游心”来概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以游无穷”即是“游心于无穷”,庄子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描绘心灵游放于无所羁系的天地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7 11:59:52 摘录
《逍遥游》描绘神人的形象,却意在写心形的巨大乃是用来衬托出心的宽广,本段“旁礡万物以为一”正是描述至人的开放心灵、神人的广阔心胸。
在这段对话式的寓言中,“心”字未及一见,却笔触所及,处处在暗写心神的灵妙作用。如“其神凝”是在写心神的专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是写心思的自由奔放。“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句由形体的残缺引出心智的残缺,并藉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聋子,对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种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礡万物”的开阔心胸。庄子运用浪漫主义超越现实的艺术手法,意在超越物质形相的拘束,以突破现实中的种种藩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7 11:52:17 摘录
《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冲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所挂碍的境地。
本篇可分为三章,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精神往来。第二章借“让天下”写去名去功,借“肩吾问连叔”一段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说到用大与“无用之用”的意义。
本篇也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凌云之志”、“扶摇直上”、“一飞冲天”、“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大而无当“、“孟浪之言”、“不近人情”、“大相径庭”、“心智聋盲”等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7 11:47:45 摘录
大鹏积厚图南的高远心志,却引来俗世中自得于一方的人所讥笑,因而庄子补充一段蜩与学鸠的寓言,说明在人生的历程中,长途跋涉者,须有丰厚的聚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段,正是“让人把胸襟识见,扩充一步”,接着庄子又作出“此小大之辩”的结语,指出境界有高低,彼此在价值判断上亦有悬殊。
“至人无己”所表征的理想人格,按照《天运》的表述,至人过着质朴简易的物质生活(“食于苟简之田”),且心神持着自得自在的情状(“以游逍遥之墟”),而所谓“采真之游”,意即保持真性的遨游,翱翔于真情实性的游心之境。徐复观说:“庄子的‘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地。”
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无论是“真人”、“至人”,还是“神人”,都带有浓厚的道德境界和审美意境的风格。方东美先生说:“庄子同一般世俗的英雄不同,他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并没有这种精神的优越感,也没有这种“小我”的观点;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划一道鸿沟,把自己和宇宙隔开来,把自己和一般人隔开来,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7 11:38:27 摘录
由鲲潜而鹏飞的历程,正如尼采在《冲创意志》中所说的:“每一次人的提升都会带来较狭隘观点的克服,每一次意志力的增加都会开拓新的观点,并意味着开启新的视野。”鲲化鹏飞,待时而动,待势而起,层层超升,突破种种藩篱,使人心思遨游于无限宽广的宇宙(“游于无穷者”),这是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
林云铭《庄子因》说:“‘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由“大心”的鲲鹏寓言引出“蓬心”的蜩与学鸠。学鸠式的“蓬心”囿于一方狭隘的心灵来看问题,有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所讲的一群囚徒的洞穴之见,亦如培根所讲的四种需要破除的“偶像观点”。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会小角落之外的大天地,故而庄子评论说“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培根的四种偶像(1)
“种族的偶像”是人性中不可根除的,是一个族类或人类群体中,根据自己的认识灌注到某事物性质中去,造成对事物本身理解偏差,针对的是人类本身,而不包括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的头脑“就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就将它自己的性质与事物的性质混在一起,于是歪曲了事物的性质,改变了它的颜色”。人们认为,偶像都是美好的化身,从而失去了实事求是看待偶像的头脑。
“洞穴的偶像”是每个人不具体、不相同的个性特征。“因为每一个人(除了普遍人性共有的错误外)都有各自的洞穴或窝窟,它使自然之光发生折射和变色。洞穴的形成,或者由于这个人自己固有的特定本性;或者由于他所受的教育与他人的交往;或者由于他所阅读的书籍,以及他所尊敬和钦佩的那些人的权威;或者由于他所得到的印象不同,这些印象之不同依它们发生时心灵是全神贯注、预存偏好,还是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而定。”对于偶像不能直接依赖狭窄的渠道去认识,而要打破狭隘的目光去全面认识,偶像并非是人们必须要学习的对象,偶像也不仅仅局限于英雄主义、三类明星等,偶像的主体在不断扩大。
注释:培根的四种偶像(2) “市场的偶像”是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因语言或文字等交流引起的。其中包含着无意义的、错误定义的词汇。许多人为了迅速蹿红或保持,不惜一切代价肆意制造谎言,宣扬本身不存在的事情,如制造绯闻、请人灌水、炫富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使人眼花缭乱,为之担忧为之喜,这些人通过这样的方法保持自己的新鲜度,树立形象,但往往颠倒黑白,也会误引人们做出选择,有些甚至会使受众产生行为偏差。 “剧场的偶像”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由各种各样的哲学教条,亦由一些错误的论证规则移入人心中的”。通过荧屏、网络、剧场、舞台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形象一般都是维持比较美好的形象,许多人以此为崇拜对象,各样的粉迷们甚至为了维护心中的偶像而大打出手,或许偶像本身对立就是剧场制造的假象,而非真实的对立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断放下的旅程
2020-09-17 11:34:08 摘录
《逍遥游》的开篇别开生面,司徒空形容这段情境说:“天风狼狼,海山苍苍,精力弥漫,万象在旁。”理解本段应侧重在游”,在“放”,在“精神自由”。尼采曾经说:“不管我们到哪里,自由与阳光都绕着我们。”而“逍遥游”正是高扬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动。庄子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造鲲化鹏飞的寓言,喻示着人生历程中如鲲一般在溟海中深蓄厚养,经年累月的积厚之功转化生命的气质。在生命气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中,主体不断地发挥能动性(怒而飞),掌握客观的时机趁势而起(海运、六月息)。“鹏程万里”就是预示着精神生命的层层超越,层层递进,以臻于宇宙视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名句索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名句索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名句索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齐物论》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全篇共分七章:第一章,劈头提示“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成见)、扬弃我执、打破自我中心。接着写“三籁”,述自然音响。
第二章,评“百家争鸣”——学派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
第三章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并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
第四章,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观给予外界的偏见。再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
第五章,再度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第六章,列举三个寓言故事,引申前义。第一个故事“尧问舜”一段,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和开放心灵之涵容性的不同第二个故事“啮缺问乎王倪”一段,提出“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申说价值标准不定于一处,并指出人群习于“人类自我中心”之非。第三个故事“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段,描述体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
篇末第七章,列举二则寓言“罔两问景”一段、喻“无待”之旨。“庄周梦蝴蝶”一段,写“物化”之旨。
许多有名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槁木死灰”、“万窍怒号”、“狙公赋芧”、“朝三暮四”、“十日并出”、“栩栩如生、“妄言妄听”、“存而不论”、“心如死灰”、“恢恑憰怿”、“沉鱼落雁”等。
庖丁的技艺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乃是因为他不间断地操练工夫:初学时(“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十九年矣”,在长期实践累积的经验中,庖丁越来越体认到其中的奥妙——掌握到牛体的生理结构、筋络的理路、
骨节间的空穴。如是依着自然的纹理(“依乎天理”),顺着本然的结构(“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地进行运刀动作。
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艺时日越久则技能越专精,这在于持之以恒—用庄子的特殊术语来说就是“有守”。庖丁的由技入道,正是技巧专一、艺能专精,志于道而有所持守之故。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形”与“心”在艺术活动的创作转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达到心神运作的灵妙,肢体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实质的技艺操作,方能升华为“游刃有余”的艺术活动。
想象力和美感是庄子创作运思的重要成素。在多项由技入道的寓言作品中,庖丁解牛”的构想尤为出奇。宰牛原本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其艰辛的苦役,庄子笔下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洋溢着审美趣味。解牛告成,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真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艺术创作者审美享受的陶然心境。
庖丁协调着肢体作出配合无间的艺演,举手投足之间皆能合拍于雅乐的美妙乐音,并表演出优雅动人的舞姿,这艺术形象构成一幅令人赞赏不已的审美意趣,也描绘出主体技艺之出神入化于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而庖丁臻至道境的操刀过程中,是以“神遇”、“神行”为主导。守气、静心、凝神,“神”、“形”和合,才能展现为灵妙的道境及其出神入化的艺术活动。
苏东坡深悟了疱丁解牛的道理,体悟到艺术创作和经验累积的关系,从而说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地’,‘运斤成风’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则说:“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与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美感。
本篇分三章,首章提出“缘督以为经”,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第二章,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天理”(顺着自然的纹理),并怀着“怵然为戒”、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庖丁解牛”的意旨在《人世间冫篇中得到更具体、更细微的发挥。第三章分三段作喻,写右师之介,乃属自然之貌。这段主要在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德充符》全篇发挥这一主题。泽难一小段,写水泽里的野鸡,逍遥自在,若关在樊中,则神虽旺,却不自遂后一段“秦失吊老聃”,写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如,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所拘束。篇末结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喻精神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延续的意义与延展的价值。
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本篇,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恢恢有余”、“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篇末一句“安所困苦哉!”透露出庄子所处时代生存环境的讯息,庄子借狸狌”的跳跃,暗写当世知识分子活动的遭遇,生动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言行活动,终于导致“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的悲惨结局。
本篇主题可以用“游心”来概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以游无穷”即是“游心于无穷”,庄子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描绘心灵游放于无所羁系的天地境界。
在这段对话式的寓言中,“心”字未及一见,却笔触所及,处处在暗写心神的灵妙作用。如“其神凝”是在写心神的专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是写心思的自由奔放。“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句由形体的残缺引出心智的残缺,并藉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聋子,对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种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礡万物”的开阔心胸。庄子运用浪漫主义超越现实的艺术手法,意在超越物质形相的拘束,以突破现实中的种种藩篱。
本篇可分为三章,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精神往来。第二章借“让天下”写去名去功,借“肩吾问连叔”一段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说到用大与“无用之用”的意义。
本篇也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凌云之志”、“扶摇直上”、“一飞冲天”、“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大而无当“、“孟浪之言”、“不近人情”、“大相径庭”、“心智聋盲”等等。
“至人无己”所表征的理想人格,按照《天运》的表述,至人过着质朴简易的物质生活(“食于苟简之田”),且心神持着自得自在的情状(“以游逍遥之墟”),而所谓“采真之游”,意即保持真性的遨游,翱翔于真情实性的游心之境。徐复观说:“庄子的‘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地。”
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无论是“真人”、“至人”,还是“神人”,都带有浓厚的道德境界和审美意境的风格。方东美先生说:“庄子同一般世俗的英雄不同,他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并没有这种精神的优越感,也没有这种“小我”的观点;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划一道鸿沟,把自己和宇宙隔开来,把自己和一般人隔开来,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林云铭《庄子因》说:“‘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由“大心”的鲲鹏寓言引出“蓬心”的蜩与学鸠。学鸠式的“蓬心”囿于一方狭隘的心灵来看问题,有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所讲的一群囚徒的洞穴之见,亦如培根所讲的四种需要破除的“偶像观点”。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会小角落之外的大天地,故而庄子评论说“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培根的四种偶像(1)
“种族的偶像”是人性中不可根除的,是一个族类或人类群体中,根据自己的认识灌注到某事物性质中去,造成对事物本身理解偏差,针对的是人类本身,而不包括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的头脑“就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就将它自己的性质与事物的性质混在一起,于是歪曲了事物的性质,改变了它的颜色”。人们认为,偶像都是美好的化身,从而失去了实事求是看待偶像的头脑。
“洞穴的偶像”是每个人不具体、不相同的个性特征。“因为每一个人(除了普遍人性共有的错误外)都有各自的洞穴或窝窟,它使自然之光发生折射和变色。洞穴的形成,或者由于这个人自己固有的特定本性;或者由于他所受的教育与他人的交往;或者由于他所阅读的书籍,以及他所尊敬和钦佩的那些人的权威;或者由于他所得到的印象不同,这些印象之不同依它们发生时心灵是全神贯注、预存偏好,还是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而定。”对于偶像不能直接依赖狭窄的渠道去认识,而要打破狭隘的目光去全面认识,偶像并非是人们必须要学习的对象,偶像也不仅仅局限于英雄主义、三类明星等,偶像的主体在不断扩大。